一封信揭开的回忆(撰文:张诚)

东岳军苑 发表于2016-07-20 15:49:29
一个月前,从《军大导报》复印下来的材料上,看到战争年代一批敢于正视战争的青年同志们写的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支委会并转总支全体同志请转
校党委全体负责同志:
光阴无情过去,战局如此紧张,我们的学习,正面临突击月。在支部提出“用突击精神,完成学习任务”的号召后,我们立即认真的进行研究,并检查了学习上、思想上亟需改正的问题。同时在得知马荣义同志从淮南撤退到今天,他的家庭生活,完全由公家供应的消息,我们很受震动。从而一致认识到,必须抛弃一切顾虑,一句话:到前方去,到连队去!才是好党员。
我们提出:集中精力完成突击月规定的学习任务。请党委放心!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定会把学校学到的一切,跟部队实际相结合,为创造模范的英雄连队而努力!决心以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实现我们的诺言。只有如此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才能无愧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专此致以布尔塞维克敬礼!
三支一组全体同志签字 2 月12 日
这封信是怎样写出来的?十几个人聚集一块,你一言,我一语,议论一番,尔后推选一个人提笔,开个夜车,就一气写成的么?不是的。他们投有那么随便,也确实没有那么容易。为什么?因为作为军队干部应该丢掉的东西,必须完全丢掉,可是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应该有的东西,必须坚决学到手。这也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因此,他们只有经过摸、爬、滚、打,苦思、苦学、苦练半年多,互相切磋、琢磨,才写出了这样一封有光有热的信。
这封信是什么时候开始写的呢?这需要从几十年前谈起。那是1946年,蒋介石经过长期阴谋策划,于7 月16日开始向我们 苏皖淮南地区进攻。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主力部队在10天左右,先后撤出这一地区。军区机关也仓促撤到淮北仁和集一带。 由刘少奇同志亲自领导建立起来的华中第一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就这样暂时丢掉了。 280万淮南人民顿时陷入国民党反 动派的黑暗统治之下。一大批县以下的地方干部,没有思想准备,有的正在开会研究土改,突然接到通知迅速到某地集合,有的半夜来人传令、火速撤退。还有不少人是听到传闻的消息,或亲朋好友的关照,才随大溜儿撤退的。过不几天,淮南军区成立了随营学校,收留这批干部。而后奉命北上山东,合并于华东军政大学,编为第三大队。大队长艾明山,政委方忠立,下设一、二、三、四、五队。一、四、五队,是乡一级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二、三队是区一级干部,包括区长、区委书记、县机关的部长、副部长、科长等。这批干部,受过党的长期教育,又经过一定实际斗争的锻炼,是革命的宝贵财富。华中局决定把这批干部转入军队,支援解放战争,是十分英明的决策。但在好长一个时间里,人,来到华东军大,穿上军装了,可是思想却仍然留在淮南。一想起仓促北撤,没有跟父母告别,没有见妻子、儿女一面,没有跟部属和多年一块战斗的家乡父老交代一句,就不辞而别,心里很不是味儿,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走路没有劲,学习无精神。一位同学曾写过一首打油诗:“连日里阴雨绵绵,想家乡心似油煎。何日里能归故土,为国为家得两全?”反映的正是这种情绪。
军大副校长余立金同志,原是淮南军区政治部主任。趁三大队召开党代表大会时,特地前来跟同学们面谈。他一开口就指着同学身上的衣服说:“同学们, 天气已经这么冷了,你们只穿这么一套薄棉衣,冻得两手通红发僵,这个苦头是哪个给的?是发动这场战争,把淮南人民推进黑暗深渊的蒋介石……”一股暖流涌向同学们的心头,个个听得出神,句句入耳。余副校长继续说:“听说,同学们盼望回淮南,这很好嘛!哪个人不怀念自己的家乡?淮南人民盼望你们回去, 眼睛都流血啦!淮南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是我们大家的!可是我要告诉同志们:怎么个回去法啊?单想是不行的。要拿起武器打回去!打回去里决不忘记淮南人民……”。听了余副校长情义交融的讲话,同学们心头的疑团开始溶解,闷气逐渐消散。有人眼圈红润了,低头抹眼泪。
我们考虑到这批同志素质是好的,对党对革命有感情,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过去我们把“家庭观念”、“家乡观念”, 简单化的说成是跟革命水火不相容的贬义词,是不妥当的。应该相信同学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过去他们都有一段革命的光荣史,那是在党领导之下,自已流血流汗写出来的。 现在,在党的领导之下,也应该靠自已的血与汗写出更有色彩的光荣史。从这种考虑出发,在校领导 “发扬革命英雄主义”号召的推动下,各队的群众性团结互助活动,先后活跃起来了。有少数同学棉衣单薄,缺少衬衣,于是就有同志慷慨解囊,把自已仅有的一点钱,仅有的一件毛衣送到困难同学面前。哪个同学有病,需人照料,于是就有人半夜前来送茶喂水,烧汤做饭。有哪个同学身体虚弱,不胜劳累,于是就有人代为站岗,代为拉煤、运粮,代为打扫庭院、整理内务。从生活互助,到学习互助、思想互助,发展成为全面互助活动了。文化水平高的帮助文化差的订学习计划、抄笔记、讲小课。受此帮助的同学,就代对方值日扫地、洗衣、站岗。不会喊口令的,稍息、立正、左右转都做不来的,甚至还有人捆背包、打绑腿都不会的,正好给当过几年兵的同志一个用武之地。他们高兴极了,既积极又认真, 成对儿活跃在操场上。在包括甩手榴弹、刺杀、射击、爆破、土工作业等技术学习上,互助活动,要更细致和复杂一些。既要讲清理论,又要互相纠正动作。由于任务急、时间紧、教员负荷重,同学间这种团结互助是很重要的。而这一切活动,都贯彻着对同志负责、关心、爱护和帮助。就是这种真正的同志友谊,胜似兄弟的革命感情,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为了走上前线,夺取自卫战争的胜利而勤奋学习。
军大从成立以来,都是生活在战争环境里,战争的变化影响着学校的一切。 教材是随着战争的变化而增减修订,校址是随着战争形势而迁移流动。同学们的思想也跟着战争的发展而 产生不同的反映。在淮南北撤时,一队陆方同学说:“起初,领导对我们说,要坚决保卫淮南,现在一下子就撤了,真是吹大牛。国民党有飞机大炮,我们怎能吃得消?……” 以后经过 苏中七战七捷,歼敌5万多。鲁南战役又歼敌两个整编师及一个快速纵队,共5万多人。接着莱芜战役歼敌两个军、七个师,活捉集团军司令李仙洲。在事实面前,陆方同学自我检查说:“我明白了,中央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的方针是十分正确的,单看一城一地的得失,是完全错误的。”学校在迁移行军路上,在山头上看见一幅壮丽动人的夜景:年轻力壮的农民,一人推着一辆古老的独轮车,每辆车上都有一盏防风灯,车上装的是支援前线的军粮,车子发出吱吱嘎嘎的叫声,队伍拉成一二十里地的长龙,防风灯等距离的闪跃着,活象一条蜿蜒奔向前线的火龙,雄伟极了!地方同志告诉我们.这批民工队伍支前好多天啦,他们只在白天休息,天一打黑就出发,风雨无阻。有时雨下大了,怕车上粮食淋雨,就把自已衣服脱下盖在车子上,有时口粮吃完啦,他们就找地方搞点吃的,车子上的粮食一粒也不动,他们对咱军队真是没有二话可说啊!同学们一边走,一边议论:“反动派的飞机、大炮是数得过来的,象公鸡拉屎,就那么一撅子。咱们的力量,象这条龙一样,看见头看不见尾,是又深又厚,深无底、厚无边哪!群众拥护咱,胜利还能跑得掉吗!”原来对战争怀有那样这样的疑虑,经过战争实际的启迪和时事政策的学习,可以说绝大多数是比较干脆地丢掉了。
1947年春,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的前夜。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为前线输送大批干部,校领导指示:应该在最短时间里完成教育计划。前方要多少干部,就送多少干部,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送,保质、保量、保证愉快地奔赴前线。大队领导同志做了充分磋商,在2月上旬召开大队政工会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决定:对教育计划,特别是班、排攻防战术训练,必须提前保质突击完成,并做好动员同学们上前线的各种准备工作。最后政委讲了两句话: 淮南北撤时,没能狠狠打击敌人,淮南人民是有遗憾的。现在很快就有机会打击敌人了,万不能再给淮南人民增加遗憾啦!
会后,工作进展是顺利的,三队走在前面。有三个组分别写信给大队总支委员会表示:保证以实际行动响应“突击学习,早日支前”的号召。三组在信上说:“一定全心全意,以战斗姿态突击学习,决心到部队去为人民立功!面临决定性的战争形势,任何个人主义的打算都是可耻的。”四组在信上说:“我们坚决要求到前线去!到连队去工作。我们说到做到,分配工作时,不需打通思想,拿到介绍信,背起背包走路。” 五组在信上说:“服从、勇敢、不怕牺牲,是战时共产党员党性最纯的崇高表现。我们要突击完成学习任务,决心早日开赴前线杀敌!”
这三封信,写得很好。大队立即通报各队,号召全体党员向三队同学学习。这当口,大家抓紧时间,紧张学习,渴望奔赴前线。其他各队,也先后沸腾热火起来。就是在这个时刻,产生了前面交代过的由三支一组全体同学签字,于2月12日写给总支委并转校党委负责同志的那一封信。
校党委负责同志收到这封信很高兴,于2月15日,在《军大导报上,给三支一组同学写了一封公开信,内容是:三支一组全体同志:
你们来信收到了,你们表示决心毕业后到前线去,到连队去,这正是我们党的紧急号召。全党彻底打垮蒋介石的关键时刻,你们怀着对敌人的满腔仇恨,自觉而勇敢的决心为党掌握武装,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这不仅是万分必要,而且是无尚光荣!因为你们这种举动,给同学们提供了今天做一个好党员、好干部的具体榜样。
最后,希望你们在仅有的宝贵时间里,更好的发挥突击精神,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更高的本领,为争取革命战争的彻底 胜利立新功!
此致
布尔塞维克敬礼!
张云逸 余立金 曾 生
陈铁君 欧阳平 许彧青
2 月15 日
这前后两封信,当年看到的时候,我是十分高兴的。因为校首长高度评价了同学们的决心与行动, 并号召全校同志向他们学习,这是同学们的光荣!也是军大全体同志的光荣14多年过去了,现在让人们看看这两封信想想当年的青年同志们,是怎样为人民服务,怎样为了人民革命事业而甘愿献出自已生命的那种革命献身精神,相信是会有益的。(来源:《东岳军苑——华东军政大学回忆录》)
浏览:111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