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珠的父母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母亲在当地医院从事护士工作,徐玉珠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立志当一名解放军战士。在小学毕业后,即考入当地医校,后参军到前线,不久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战斗中,她不但抢救伤员,还率领女子连战士,手持话筒在前沿阵地进行政治攻势,有力地促进了战局的进程,直至丹山战斗胜利结束,英勇牺牲。
丹山,又称丹山岭,它是崂山西麓的余脉,海拔135公尺,面积0.5平方公里,山体呈南北走向,是一长形高地。丹山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公路由北向南通向李村区域,即现在的王沙路、黑龙江路地前身。两条公路在丹山南侧不远处交汇,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丹山称得上是青岛市的咽喉地段,易守难攻。
当时,丹山是国民党设置的从沙子口至李村、沧口第三道防线的重要据点。国民党设在灵山、上疃的第一道防线及设在铁骑山的第二道防线均已被我军攻克,丹山上的国民党军队是32军的两个加强连,并在老虎山北段制高点设立了营指挥所。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阻击迟滞解放军向青岛市区前进的步伐,借以掩护从小港撤退的国民党党、政、军人员及物资装船逃离青岛。该蒋军两个连均配备美式装备,并且长期经营丹山,挖战壕、修碉堡,战前准备充足。而我方攻击丹山岭的部队是由胶东军区南海、北海、西海武装基干团,又称独立团升级上来的地方武装,是1948年5月成立的新部队。总体来说上成员新、装备差,但在此前战斗中与国民党32军交过手,战斗力有所提升、士气旺盛。
丹山战斗于1949年5月31日上午8时打响,解放军280团指战员在团长李国率领下,全团从北、东北方向越过丹山河向敌人发起冲击,在连续炸毁敌人几座碉堡后,攻击部队即受到了敌人暗堡交叉及侧射火力的拦阻。刹那间,丹山河里牺牲的战士摞成几层,河水被染红,攻击部队被迫停下来。
丹山战斗打响前,解放军在距丹山北面10华里的地方设立了野战医院,担负从前线运送重伤员以及救护和处置的任务。徐玉珠身为医师,工作异常忙碌,但她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部分重伤员因受伤后包扎不及时,加上从前线过来路程较远,抬到医院往往因失血过多而耽误了抢救,徐玉珠心急如焚,瞬间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火线上去包扎救治伤员共约50名,避免再发生因路途远失血过多的情况,在得到领导的同意后,立即奔赴战斗激烈的最前线。她将生死置之度外,全然不顾随时被敌人的枪林弹药打中的危险,她用低姿匍匐的动作将伤员运转到安全地带,并进行简单的包扎和处理,经她手救治的伤员无数。由于连续工作体力耗费特别大,她的膝盖、胳膊也被山上的石块磨破渗透出鲜血来,一路上留下了她的缕缕血迹。
当时的天气骄阳似火,被烧着的树木及干草浓烟滚滚,满山充满血腥气,解放军及时调整战略决策,派兵先端掉了位于老虎山的制高点敌营指挥所,然后分拨次猛攻敌方阵地,并将预备队一营及时投入战斗,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攻克了敌人第一道防线,我方也伤亡较大,经过调整组织力量后,下半夜又发起第二波进攻,并组织了几十名战士组成爆破组,扫除敌方暗堡障碍,战斗打的异常激烈,一直持续到天亮。
在战火停息的间歇,徐玉珠顾不上休息率领女子连的战士,手持话筒向山上的守军喊话,争取打破敌人的心理防线,当时防守丹山的蒋介石军队士兵有相当一批是抓壮丁被迫入伍的,还有少数家就在周边的村庄,所以当天夜里就有几名士兵下山投奔到我方阵地来。此时的徐玉珠已经体力透支并且负伤多处,指挥员多次劝她撤下去休息,但她仍然坚持不下火线,在此后更激烈的战斗中,战友们又见到了她的身影,然而不幸的是战斗还未结束,徐玉珠就倒了下来再也没有站起来,她把十八岁的生命、青春、热血献给了革命事业,她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1949年6月1日战斗结束后,牺牲的烈士遗体被原籍政府或者家属陆续领回安葬,徐玉珠烈士家乡的人也原打算把她带回原籍安葬,然而此时丹山村的金玉敏老大娘向有关领导哭诉着要求,徐玉珠是为解放丹山牺牲的希望将她留在丹山,让人民永远记住这位年轻的女战士,朴实的语言感人肺腑,在此后的岁月里,每逢佳节,金玉敏大娘都会带着自家孩子,按照习俗端着饺子来到金玉珠坟前,含泪念叨。。。。。。
为纪念为解放丹山牺牲的烈士,崂山人民委员会为他们刻字立碑建立一个小型烈士陵墓,后于2001年4月将其迁到城阳区凤凰山烈士陵园,2009年6月,丹山村委及全体村民,又在丹山山顶为徐玉珠等十八位烈士树立大型纪念碑,以此祭奠丹山战斗中牺牲的英雄,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些伟大的革命先烈。(撰文邵立新)
浏览:43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