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镇杨家楼村老党员、老战士杨中立 “盼望中收到了你这封迟到了三年的回信,非常高兴!但又为你 的眼疾遭此不幸而同情不安……”每当读起这封信,都会被其间流 淌的深情打动。2019年2月14日,饮马镇《听老革命讲那过去的事 情》采访小组走进杨家楼村,看望并采访了这封信的主人-87岁的 老党员、老战士杨中立。 老人双目失明,耳朵也有点背,但精气神还不错,思维也较清 晰。当我们问起那封信时,老人精神一振,说:“咋不记得?那是 2000年老战友封长林写给我的。我眼睛看不见之前,经常和老战友 们互通书信,聊聊过往,谈谈现在。信写了一大摞,可惜都找不到了。”信像一条线,牵着老人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记忆的闸门也慢 慢打开。 1932年7月,杨中立出生在饮马镇杨家楼村。在那动荡的年月 里,杨中立刻苦学习,读完了高小,后因战乱,家里又穷,被迫辍 学。1951年2月,杨中立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 召,毅然参军。 1950年7月,国家决定以第9兵团步兵第89师师部为基础,从 各军区陆军部队抽调一批战斗英雄、优秀战士和模范班、排干部组 建空军第一支空降兵部队,当时称空军陆战第一旅。“当知道被安排 到2721部队高机排后,心里可高兴了。我可是空降兵,当时来说还 是稀罕军种,党和国家都很重视。”老人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杨中立和左营村董治昌、西南村牟庆良是一期的,都是伞兵。 训练时,他们迅速整伞、背伞,依次奔上飞机。飞机飞抵空降场上 空,信号灯响起,战士们陆续跳离飞机,空中顿时绽放开朵朵洁白 的伞花。他们大部分时间跳800米,有时候也跳1200米。那时候不 是每天都练习跳伞,一般几天或者几个月才跳一次。老人平静地讲 述着那段历史,他说:“我们共20多个人,挨个往下跳。有个新兵 哆哆嗦嗦地不敢跳,被排长一脚踢下去了。练了几次,那家伙胆子 大了,后来总是抢着跳。”当我们问老人“跳伞害怕不”,老人坚定 地说:“不敢跳是可耻的,军人连死都不怕还怕跳伞。”杨中立因表 现出色,获得物资奖励1次,奖状1次,连加奖1次,军旅奖1次。 1957年2月,杨中立因表现突出光荣入党。“争取入党是我入伍 后最大的愿望,因为党员都是先进分子。那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好好干就可以入党。那时候入党名额很少,我因为干得好,才能够 入党。我的入党介绍人是纪伟连和肖吉瑞。”入党宣誓时,他激动地 直哆嗦,大声宣读着入党誓词,嗓子都快喊哑了。老人回忆起入党的一幕,神情庄严坚毅,声音铿锵有力,透着自豪和坚定。 伞兵除了学习跳伞,还要学习军事理论和地面作战技能,进行 实战训练。他们早上6点钟起床,跑步,洗刷,吃饭,然后按照课 程表上课。一大节课100分钟,分为2小节,中间休息10分钟。他 们也进行实战训练,进攻、防御、打靶、射击……“我们伞兵不能 只会跳伞,还要会在地面上打仗,”练为战,不为看。他们时刻准备 着,如果祖国需要,他们将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场,成 为一道屏障,守护身后万家灯火: 正说着,杨中立的老 伴拿出了一个陈『日的木头 箱子,箱子的边边角角早 已磨破,锁具也已锈迹斑 斑,显然已用了很多年。 老人说这是当兵时部队发 的,跟j,他68年,是他 保家m国的见证。老人摸索着从箱子里拿出一个笔记本。“这可是我 的宝贝,我珍藏了60多年,今天拿出来亮一亮。”封面上写着“庆 功大会纪念册”,第一页是伞兵有序登机的照片,从第二页开始是密 密麻麻的文字记录,详细介绍了降落伞的知识理论和操作方法,最 后几页是退伍后任村委书记时的工作记录。“这是我当伞兵时记的学 习笔记。那时候学习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白天学,晚上自己琢磨, 就希望学的东西能派上大用场。”这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是杨中立那 一段光辉岁月的最好见证,是一名军人赤胆忠诚的最好诠释。 1957年5月,杨中立复员回乡,在村里干支部副书记、民兵连 长,一千就是16年。“大跃进时,村民们吃粮都困难,我负责分配 粮食,首先要保证村民们不饿肚子。我是一名党员,要先为老百姓着想。” 这时,坐在一旁的村支部副书记杨金学插话道:“老人真是党员 的榜样,村里每次开党员大会,杨大爷的老伴都拿着一根小棍,牵 着大爷去村委开会。天黑路也不好走,但大爷总是第一个到会,端 端正正地坐在板凳上,认真听,用心记,时不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爷开会,大娘就在边上坐着。”老人接过话茬,坚定地说:“党员 就应该跟党走,党让我们翻身做了主人,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 们就要听党的话、做党的人。”一段誓言,可以信守多久?老人用实 际行动告诉我们——是一辈子。 最后,我们 请老人与党旗合 影留念。老人摸 索着整理好衣 冠,坚定有力地 举起右手,紧握 拳头,表情严肃 而认真,口中默 默地念着入党誓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