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秀同志简介:

奎聚街道十字路村建国前老党员徐文秀 徐文秀,1927年出生于柳疃镇太平集村。这时,我不由地想起 了太平集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迈。老人自豪地告诉我们:“他 是我的七爷爷,我10岁的时候跟着他上过学。”老人说,当时,徐 迈是校长,经常向我们宣传进步思想。就是受徐迈的影响,徐文秀 全家都积极参加革命。父亲早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哥哥于1941 年参加了八路军,徐文秀也在1946年3月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当之无愧的革命世家,成了当时区委干部的常驻地。当年住在她家的县长、公安局 长等,她至今都能说 出名字来。“那时我们 家屋子开了两个门, 一个前门一个后门。 干部在我家开会的时 候,我就在门外站岗。 当时的汉奸特别多, 都在5里外的柳疃驻扎。我一发现有情况,就让干部赶紧从后门跑。 有一次,一位区长住在家里,半夜里来了汉奸。区长急忙从后窗跳 出去,往村外跑去。汉奸们一看区长穿着皮袄,断定是个大官,紧 追不放,最后,区长不得不扔掉皮袄,趁着黑夜才脱险。”这些都是 老人长期革命留下的不可抹灭的历史印记。 徐文秀的革命行为,引起了鬼子和汉奸的注意。徐文秀家自然 成了敌人的“眼中钉”。父亲没办法,带领全家来到昌邑北部的马渠 解放区,一住就是三年。老人告诉我们:“1945年的一天,我正在 家里揉面,当村里的大喇叭传出日本鬼子投降的消息时,我高兴地 顾不上穿鞋,光着脚丫子就跑到大街上……” 194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山东解放区,“还乡团”也乘机反攻 倒算,徐文秀的父亲就在那一年被“还乡团”残忍杀害。不久,又 一个噩耗传来,已经成为解放军营长的哥哥在攻打临淄的战斗中壮 烈牺牲。家里只剩下母亲和徐文秀姐妹仨人。徐文秀在外地教书, 汉奸就把她的母亲和姐姐捉去关了一个月。说到这里,徐文秀老人 声音哽咽,禁不住流下了痛惜的泪水。 当时,徐文秀本想参军上战场,但父亲和哥哥先后离去,她不 忍心抛下母亲和姐姐,只好留在家里继续干革命。不久,她成了村里的青妇小队长,带 领乡亲们做军鞋、军 袜,救护伤员,拥军 优属。有一年“五 一”,部队打了胜仗。 徐文秀和乡亲们扭起 秧歌,庆贺胜利。当 看到战士们还穿着棉 衣时,徐文秀立即组织妇女姐妹们帮助战士们把棉衣里的棉絮拆出 来,然后洗净晾干。战士们穿得舒服了,感动得带头唱起了《军爱 民民拥军》歌曲,“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嘹亮的 歌声至今回响在老人耳边。 说起当年救护伤员的事,老人家清楚地记得有一位战士在攻打 昌邑城时挂了彩,抬到她家时浑身是血,昏迷中仍念叨着“打! 冲!”经过徐文秀全家的精心救护,这名战士很快伤愈归队。临行 前,这名战士紧握着她的双手,感激地说:“妹子,我一辈子都忘不 了,你给我煮鸡蛋、下面条,捡回了我这条命。” 红色情怀结亲缘,革命精神永相传。徐文秀的娘家是革命世家, 婆家也是地地道道的革命家庭。丈夫和大伯哥于1941年同时参军。 丈夫曾是抗大学生,毕业后成为部队一名文艺工作者。她的公公和 二公公都是抗战时期的共产党员,于1946年被国民党“还乡团”杀 害。 采访时,老人还反复提到一个名字“曹文章”,寒亭固堤人,抗 战时期一直活跃在昌邑北部。在艰苦的斗争形势下,两家联系密切, 彼此信任,互相结拜为干亲。解放后,曹文章曾任福州军区第28军 司令部副参谋长,每次回寒亭老家,都会来昌邑看望徐文秀,让老人颇感欣慰。 身处革命之家的徐文秀,历经耳濡目染,“紧跟共产党走”的坚 定信念深深地根植入心中。看到我们展开的一面鲜红的党旗,老人 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右手,紧握拳头,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让所有在场的人为之动容。她语重心长地说:“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 我们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徐文秀老人四世同堂,正安享幸 福的晚年。 历史虽被尘封,但革命精神会被传承。老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 动的党课,她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优秀品质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徐文秀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