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聚街道西逢泽村建国前老战士王长江 王长江出生于1932年,身体硬朗,思维清晰。当义工们给他穿 上特意定制的老式军装后,老人高兴地说: “70多年没穿军装了, 看到这身军装,我就想起了当兵的时候。” 义工们围坐在老人身边,听老人讲那过去的事情。老人自豪地 说:“我们这个村虽然不大,但是有90多户当兵的。解放前,村里 有17名烈士……”随着老人的思绪,我们也回到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 据老人介绍, 1937年12月,马 保三在寿光牛头镇 发动起义,组建了 “八支队”。后来, 到昌邑与“七支 队”会师。路过马 渠的时候,西逢泽村16名热血青年一心想参加革命,追到潍河东岸 的湾崖村才赶上部队。随之,七八支队东征胶东。那时候,武器少, 一路收缴地主土豪的枪支。在攻打招远时,村里16名青年牺牲了4 个。他们的英雄事迹,激励着村里更多的年轻人踊跃报名参军。 1947年2月,不满15岁的王长江在父亲的影响下参加了当时的昌潍 大队,分配在第一区中队任通信员。 当时,国民党的“四纵队”驻扎在双台的裴庄,为非作歹,无 恶不作。附近的老百姓在村外的大洼地里挖了一些地窖,青壮年白 天就躲在地窖里,晚上才敢回家。“我要过饭,对周边的环境熟悉, 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认识我。每次送信,我都想方设法,坚决完 成任务!”老人目光坚定地对我们说。 1947年4月,国民党进攻山东解放区。王长江所在的区中队被 编入西海军分区二团。因形势所迫,部队转移到招远一带。西海二 团接到上级命令,三天内必须赶到潍县东,消灭“还乡团”。据老人 讲,当时,寻里的“还乡团”有140多人,每个人都配带双枪。接 到命令后,西海二团1000多人携带1挺重机枪、120挺轻机枪,白 天隐蔽,晚上急行军,终于在预定时间赶到了目的地。但“还乡团” 早已闻风而逃,部队奉命到邓村(音)待命…一 8月18日清晨,我军一个团遭到驻守在坊子的国民党飞机轰炸。 王长江怀里抱着一个炸药包,作好了冲锋陷阵的准备。他就地卧倒, 把炸药包紧紧压在身子底下。敌人的飞机超低空飞行,先是朝着队 伍用机关枪扫射一通,紧接着又扔下几颗炸弹。一瞬间,小路上血 肉横飞、硝烟弥漫。王长江只感觉到后背震了一下,抱紧炸药包就 势滚到路边的坟地里,钻进了一个坟窟窿里。敌人的三架飞机从早 上到下午轮番轰炸,部队损失惨重。 被弹片击中后背的王长江,因为流血过多,昏迷了过去。也不 知过了多久,他迷迷糊糊听到了战友的呼唤。慢慢地从坟地爬出来, 发现枪和炸药包都在,他舒了一口气。这时,战友们把他背到安全 地带,又用担架送到了设在姜泊村的西海军分区后方医院。 此时此刻,想到那些牺牲的战友,老人的眼眶湿润了。我们在 场的每个人的心都紧揪着。掀开老人的衣服,后背上一个拳头大的 伤疤赫然在目。战争的印记永远地留在了他的身上,激励他时刻不 忘历史、不忘军人的本色。 伤愈后,王长江被分配到华东野战军25军73师218团3营8 连。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部队一路向南,挺进到长江北岸。 1949年4月,百万雄师集结待命,为渡江战役作好准备。21日晚八 点,总攻开始。 江边上无数条小 船,一齐奔向汹 涌的长江。老人 至今记忆犹新, 那天正下着大 雨,头上国民党 的飞机不时扔炸弹。作为军人,一切行动听指挥,坚决不能后退半步。战士们浑身 泥水,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江南,为新中国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壬长江负过重伤的后背,很难适应江南的湿润气候,无奈在 1949年8月复员回到家乡,八级残疾永远定格在了老人的《残疾军 人证》上。 我们给老人 送上两本《听老 革命讲那过去的 事情》,老人迫 不及待地翻阅 着。当看到第二 辑里面的建国前 老党员、老战士 富祥善事迹介绍 时,老人充满钦佩地对我们说:“这伙计了不起,是一名厉害的侦察 兵。有一次,他一个人去寒亭杨家埠侦察,活捉了两个国民党军官, 一个排长,一个副排长,缴获了两支冲锋枪,立了二等功。”老人又 指着第二辑里的付乐俭,开心地告诉我们,他和付乐俭曾经是战友, 同在西海二团。 战场上的磨砺,让老人更加珍惜这份战友情。如今,老人经常 和住在附近的冯祥廷、宫祥善、付乐俭等相聚聊天,共同回忆那段 难忘的历史,感念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 最暖心的爱送给最可爱的人。市房管中心义工服务站为老人准 备了棉被、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以此表达对革命前辈的深深敬 意。老人高尚的军人品质,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更加奋发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