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崖村随山势而建,房屋高低落差很大。雨未停歇,从路边向村里走,雨水汇成细流从路上流过。很快就到了刘洪秀五儿子刘兆生的家中,听他讲述父亲和党旗的故事。 1939年冬天,刘洪秀用这面党旗发展了两批新党员。从此,马头崖村发展党员时,刘洪秀便讲述党旗的红色和斧头、镰刀代表的含义。到了年底,马头崖一个不足200户的小山村,已有党员54名。1940年上半年,村里有十几人加入抗日队伍,火红的党旗引导着他们成为各村抗战的带头人。 抗日战争中,日伪军三番五次地对沂蒙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为了保护好这面党旗,刘洪秀一直把它缝在身上。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及工作的改变,刘洪秀没法将党旗带在身上,只好把党旗放在家里收藏。为此,刘洪秀先是用一块土布把党旗仔细包好,藏在屋里的梁上。后来,听到鬼子到处杀人放火的消息,刘洪秀又担心自家屋子会被鬼子放火,党旗肯定会烧毁。于是,他又把党旗用油纸再包两层,藏在地下。后来,刘洪秀又将党旗封好,藏在自家附近一个极为隐蔽的山洞里。 在那些战争的岁月里,刘洪秀用尽全力,保住了这面珍贵的党旗。 新中国成立后,刘洪秀仍在家里种地,并没有外出工作。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他依然保持过去万分谨慎的态度,小心翼翼地保存着这面党旗。 “我们这些做儿孙的,从来没听他说过党旗的事情。”刘兆生告诉记者,父亲一直家教严格,对儿孙的教育非常仔细,从不多说话、乱说话。到了老年,父亲只有一个“怪癖”:不允许别人动他的东西,尤其是床铺。“他的生活起居都是自己打理,什么也不让儿孙动,别人动他就要生气。后来,大嫂觉得他的被褥需要清洗晾晒,就帮他收拾炕铺。结果,从他的枕头底下翻出了一个布包。布包里面,就是那面红色的党旗。”当时,党旗虽然颜色稍淡了一点,但红色底子、黄色图案依然熠熠生辉。 回家后,儿孙们埋怨刘洪秀。“红旗有的是,你为什么那么珍惜这面旗?”刘洪秀说:“你们不知道,保护那面旗是我的任务。人在党旗在。”“我接受了党的任务,就得做好。这是党的纪律。” 当时,刘洪秀家里商量,不知道这面党旗还有没有价值,组织上还要不要。他们向乡里打了电话,乡里又向上汇报,消息最终传到沂水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窦宪诺那里。1989年冬天, 窦宪诺听说马头崖村刘洪秀家有一面党旗保存了好多年,就前往寻访。据窦宪诺回忆,当时刘洪秀住在两间低矮的草屋里,身材瘦削,穿一身旧棉衣。刘洪秀把党旗视若命根子,直到1992年临终前,才把保存了53年的党旗献给党组织。 “这面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标志与象征。上面的镰刀斧头,表明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血红的底色,表明共产党要为工农大众的解放而奋斗,献出生命与热血也在所不惜。”1999年,沂水县档案馆将这面党旗从党史委接收进馆保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实物。 “我们家里,从我的哥嫂们,到第三代的孩子们,已经有十几名党员。”刘兆生说。这是一颗革命火种,在沂蒙山一个普通家庭里生根、发芽和开花。就像马头崖村,像八百里沂蒙山,星星之火已然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