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熙兰同志简介:

隋熙兰坚贞不渝隋熙兰,1892年8月23日出生在文登上徐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7岁与丛月章成婚。他们的家曾是秘密“联络站”,也是“交通站”,曾被誉为“八路店”。起初,隋熙兰不知道丈夫是共产党员,但她觉得丈夫领到家里来的人都是正直的人,一直默默配合丈夫工作。程伦在这里联络工作时,她总是把饭菜做好等着,有时等到半夜。程伦身体不太好,她就变着花样做饭菜。这个铮铮硬汉曾哽咽着对隋熙兰说:“我从小就没了妈妈,您就是我的妈妈!”隋熙兰安排与程伦同来的李英岚与次女祝滋住在亮堂的阁楼,嘱咐女儿照顾好李英岚的起居。得知李英岚被捕的消息,她便和丈夫商议马上派二儿子林江送去棉衣,又凑钱保释。1983年,年逾花甲的李英岚从北京来探望隋熙兰,一见面就眼含热泪叫了声:“妈妈,我是来走娘家的!”天福山起义创建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西上抗日时,丛月章的家成了联系胶东东西的“交通站”,经常有由此路过的抗日人员。无论来多少人,无论什么时候来,隋熙兰总是及时做好饭菜。隋熙兰常常做一天一宿饭,自己却顾不上吃,孩子们也常饿肚子。有时包饺子,白面的留给同志们吃,黑面的给孩子们……来往的人太多,丛家就一次次卖地换钱买粮食。隋熙兰是普通的妇女,受丛月章的影响,变得铁骨铮铮,但不泯慈母柔肠,面对生离死别,表现出别样的气度。1915年9月13日出生的长女丛祯滋,聪明睿智,勤奋好读,考取青岛文德女子中学。1937年春不幸染肺痈,医治无效病逝。为此,隋熙兰痛哭一场。1943年春,一天隋熙兰又在为指战员做饭,其中一位问:“大妈,您的孩子都做什么?”隋熙兰一边往锅里贴玉米饼子,一边笑着说:“二儿子林江和你们一样,也是打鬼子的,也不知道打到哪了。”问者听到林江的名字,突然站起来行了一个军礼……饭上了桌,她转身出了家门,走到一个没有人的山沟,放声大哭……1946年,隋熙兰突然收到1937年离家参加革命的小儿子祥滋的来信,她踮着小脚在街上跑着呼喊:“俺小儿子还活着,还活着……”房子被反动派烧了,她带着不满5岁的孩子寻找党组织。后来丈夫在文登城郊一个废弃的厕所里找到她娘俩。她跟随丈夫所在的抗日机构不断移防,迈着小脚为大家做了大量后勤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她毅然听从组织安排,回到村中任妇救会副会长和区优救委委员。1940年,隋熙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发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次子林江、次女林向英、四女丛林,接连牺牲,没有打垮追随丈夫参加革命的隋熙兰,她把失去亲人的悲痛默默埋进心底,把孩子一个接一个送上战场,初心永远,坚贞不渝。1952年5月的一天,隋熙兰像往常一样参加村党员会。当她听到“凡是地主、富农出身的党员,一律停止组织关系”时,如晴天霹雳。她到区上要说法,没有结果。回到家中,栽倒在炕上,三天三夜,米水不进。后来隋熙兰搬到在烟台工作的女儿丛理明家住,年近80的她,每逢街道居民开会,都梳头理妆,穿戴整洁,一次不落。虽已“退党”,但她仍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1976年后,隋熙兰提出:“我也要找党,党是我的命根子,就是死了也得给我恢复党的关系。”1982年3月27日,宋村公社做出恢复隋熙兰同志党籍的决定。她获悉后说:“恢复了党籍,我太高兴了,只可惜,我不能为党做什么工作了。”1994年3月2日,隋熙兰走完了102岁绚丽的人生旅程。此文作者是中共威海市文登区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许建中,丛月章之孙丛培雷同志提供。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孙公全

我是隋熙兰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孙公全
    孙公全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