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初,曾用名杨春元,1910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完县一个农民家庭。先在村里读初小,后转县城读高小。1929年考入县立师范学校读书,1931年毕业后在完县农村小学教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完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斗争,群众抗日团体纷纷成立。1938年1月,他被推选为完县第一区农会主任。2月,经郗晓峰、罗玉川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1938年12月,入晋察冀二专署区长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先后任完县四区区长、二专署民政科视察员。1940年,调唐县,历任三区、四区、五区区长,领导人民群众坚持抗战。1942年2月,调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任实业科长,两年后,任冀东十五专署实业科长。这期间,他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反“扫荡”,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为冀东一带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抗战胜利后,先后任遵化县县长、冀东十五专署实业科长等。内战爆发后,先后任宁河县县长、冀东十五专署秘书处主任。他坚决贯彻执行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发动和带领群众保卫解放区,支援前线。 平津战役胜利后,任唐山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局长,兼市政府机关党委书记,领导全市民政干部,开展医治战争创伤,救济难民,拥军优属等项工作。1952年至1960年,先后任华北民政局建政处长,国务院法制局工业法制组组长,国务院秘书厅办公室主任。1961年1月,任中共济宁市委书记处书记。他深入基层,广泛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多次在市委会议上提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尽量减轻人民群众的生活困苦,努力恢复发展生产。1961年12月,任中共济宁地委常委。1962年2月兼任中共济宁市委第一书记。面对自然灾害和严峻的经济形势,他号召全市的党员和干部,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团结带领全市各界群众,艰苦奋斗,度过难关。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他认为农业是重中之重,亲自抓。根据济宁市的实际情况,将原9个人民公社调整为11个。主持召开了济宁市第二届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总结了1959年以来农业生产的经验、教训,让一些办的较好的公社在会上介绍勤俭办社、节约开支、促进生产的经验,对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进一步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的指示精神,亲自参与研究起草了《关于迸一步贯彻执行政策的几点意见》。《意见》的推行,调动了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对扭转农业生产被动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到河道、水利枢纽实地勘查,先后组织数万民工上阵,完成南四湖四里湾疏浚工程,开挖土方34.17万立方米。治理京杭大运河,完成运河北段工程。这些工程对农业生产抗旱防涝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增加畜力投入农业,他多方联系,从内蒙古购进250匹马分给11个农村公社。通过扎实的工作,济宁市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他根据党的有关政策,在他主持下,市委对1959年至1961年春整风整社中新划的2168户地主、富农,逐一进行复查,凡是划错的,予以纠正。对1958年以来“拔白旗”、反瞒产私分运动中在群众中所划的坏分子、反对社会主义分子以及由公社、生产队干部自行确定的部分“四类”分子全部予以撤销。他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仅1962年全- 267 - 市就收到人民来信2832件,接待人民来访241人次,反映各种问题6073件。同期处结5436件,占全部来信、来访件数的89.6%。其中,他和其他领导干部批阅和办理的就有1678件。市委和各级党政机关对人民来信来访工作之重视和处结案件之迅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1963年7月,他奉调任省政府农业办公室副主任。1966年8月,任山东黄河河务局副局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地批判和斗争。恢复工作后,他将自己补发的数千元工资,全部捐献给济南市历城县受灾的人民群众。 1969年,他参与领导了黄河下游的治理规划拟定工作,对黄河治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1971年,主持河务局全面工作。1973年任山东黄河河务局党委书记、局长。为解决浚汛问题,他组织进行了齐河、垦利两段窄河道展宽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带领干部、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并协同有关部门,多次深入河口地区调查研究。积极支持利用简易吸泥船引黄淤背加固堤防的新技术,参与领导了黄河第三次修堤工程。 1979年,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任河务局顾问,1982年离职休养。1986年10月22日病逝于济南市,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