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洪义同志简介:

邢洪义男,汉族,1930年10 月出生,山东省菏泽市人,1949年 6月10日参加革命工作,曾任郓 城高中教师。 主要业绩:6岁开始在外祖母 家读私塾五年、小学四年。1946年 至参军前,先后在江苏省立盐城 中学、泰兴师范读书。1949年6月 10日在南京考入二野军政大学,在文艺新闻大队二 中队学习。1949年10月在南京军大由张泉介绍加 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预科结业后,先后在二 野政治部文工队、政工队工作。秋后进军大西南。 1950年2月至1953年7月,先后在西南军区警卫 团宣传队任班长、宣传队长,西南军区仪仗队文化教 员、文教组长。1954年10月转业还乡,在本乡王庄 , 小学任教师。1956年5月先后在菏泽地区职工干部 业余学校、菏泽第二分监任教师。1957年至离休,先 后在郓城师范、中学任初、高中教师。少年时的苦难、 二野军政大学这座熔炉铸就了他的品格,对党对人 民奉献不多,但却始终如一,勤勤恳恳、为祖国、为革 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了半个世纪有余,最后,千 干净净地回到了故乡。所以,可以说他是个胸怀坦 荡的实实在在的好人。初中没毕业,后师只上了一 年半,文化程度算不上高。但是1952年,毛主席号 召部队开展文化大练兵,他老人家说:“没有文化的 兵,是愚蠢的兵。”要求部队干部战士不仅要练武, 而且要学文,这样才能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军。 于是,服从命令听指挥,下连当了文化教员。为了不 辜负党的信任,靠自学、边学边教,完成了党交给的 教学任务,为提高连队干部、战士的文化尽了自己最 大的力量,获得了领导的好评。业余时间,还为报刊 积极写稿,反映部队学文练武的先进事迹。因此,曾 被当时西南军区政治部所办《前进报》《人民战士报》 《战士读物社》聘为通讯员,并被《人民战士报》评为 “积极通讯员”,受过物质奖。他为部队的文化建设 尽了自己的力量。在部队里,令他最难忘的是修筑 成渝铁路。当时,领导在动员会上说:“这条路,从满 清末年,到国民党反动政府,计划修了四十年,连路 基都没修成。而我们是人民解放军,是战无不胜的 英雄部队,反动政府四十年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一 定要在三年内完成……”。从重庆到成都四百公里, 要穿过座座高山,打通七十二个隧道,谈何容易,但 是却提前完成了。修筑成渝铁路,二野司令部警卫 团二营是开路先锋。他当时是二营六连的文化教员, 除了做宣传鼓动工作外,和战士一样同吃同住同劳 动。那时生活艰苦,劳动繁重。每天从早上六点,到 晚上六点,除吃饭外,一天要干十多个小时,连休息 的时间都没有。吃的是糙米、牛皮菜,顿顿如此。晚 上睡在稻草里。扛道木,他的两个肩膀压得肿得像 一边一个馒头,鲜血从里面渗出,粘在衣袖上,脱不 下来,像针刺般疼痛。而战士更辛苦,有不少人,在 开山放炮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背石头背上磨得鲜 血淋漓。那时,开山、打炮眼、背石、砸石子,到铺路 基全是肩扛人挑,手工操作。即使这样,下大雨休班, 有的班排依旧冒雨偷偷去干,真是感人啊!为什么? 因为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修筑的第一条 , 铁路,为了让四川人民看到梦寐以求的火车,所以, 他不能扛、挑,就坐在泥水里帮战士扶铁钎、打炮眼。 每到收工回住地后,躺在草窝里,浑身就像散了架, 说不清哪里疼。有时连汤都不喝就进入了梦乡。当 地有一种小虫,叫“小咬”,它们成群打摞吸食人血, 还要放出毒素,使你皮肉又痒又痛,发肿溃烂,可在 当时没有人叫一声苦。因为是开路先锋嘛!正像毛主 席所说:愚公的精神,解放军的艰苦劳动,终于感动 了“上帝”。人民群众自发的直接参战了,因此,成渝 铁路终于提前在1952年7月1日全线通车了。他 也荣幸地得到一枚筑路纪念章,和同志们一样感到 幸福和自豪。在部队的日子里,他没回过一趟家,信 也很少写。后来得知,母亲病故前,含泪喊着他的名 字,鸡毛信虽也收到,但当时正在修路,无法飞到病 床前,叫一声“母亲”。身为人子,没尽一天孝心,这 给他留下了终生的遗憾。每当想起,总是泪流满面, 只有当意识到这是为了革命和人民时,痛苦的心情 才能平静下来。艰苦的劳动和工作,使他病倒了,得 了肺结核,大吐血。当他醒来时,1953年10月的某 一天,不是在工地,而是住进了四川省卫生厅邻水疗 养院二分院。经过一年的治疗休养,健康恢复了,并 被选为休养员、团支部书记兼俱乐部主任,就是在这 里,他有幸见到了志愿军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黄妈妈, 并和她老人家合影留念。她笑着把全国解放纪念章 佩挂在他们胸前,亲切地喊着:“我的孩子们,我们是 代表全国人民向你们表示慰问的……”。握着黄妈 妈的手,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可是,从此再也没能回 到战斗过的部队。出院后进南充干部训练团,经过 三个月的学习,没就地转业,而是于1954年的旧历 10月回到了山东老家菏泽。还乡后,在本村积极筹 办农业合作社,把五百八十元安家费全用在社里,并 被选为社长。但区政府却命他到任桥乡王庄村去当 教师。1956年3月,菏泽地区教育局点名叫他到菏 泽地专干部职工业余学校当语文教师。从此,就没 再离开过教师的岗位。在业校不久,教育局冯贵欣 同志找他谈话说:“咱们菏泽分监三次派教师,都是 时间不长便被’请’回,你是部队出身,那里的干部 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从部队转业来的,你对他们的特 点熟悉,我们研究派你去准行。”于是就到了菏泽第 二分监。这里的管教干部大部分从志愿军转业而来。 大队长姓郑,安徽人,是志愿军某部团长,三等残废, 几个副队长也都是营级干部,但都文化不高。在学 的干部职工合起来不足五十个人,却有初中、高小、 小学三个程度,而且他们工作不同,上课是“流水 席”,爱来不来,管和教确实都不容易,于是,和协理 员研究,从劳改犯中找了一个当过教师的白玉民教 数学,其余他包了。工农干部刚正率直,说话不怎么 讲究,有人有时还免不了有些以功臣自居。但他们 确确实实是人民的功臣,应该处处尊重他们。所以, 分别按时给他们上课,他们不来,他就去给他们补 课。几个大队长不到,就到他们家去补,有空和他们 一块儿活动聊天,听他们讲战斗故事。这样,一个月 下来,就成了亲密的战友,工作不仅处处得到支持, 而且教学也走上了正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57 年10月又被调到了郓城县教育局。后在郓城师范 函授部负责全县干多人的函授教育。1959年8月, 先后到郓城三中等几个中学教语文课,特别是教了 几十年高中语文,有人问:“你自己都没高中毕业,怎 么能教高中?”是老办法“边学边教”,白天备课、上 课、改作业;晚上,自学函授教材,读书、做作业。从 1958年至1961年,在山东师范学院上了三年专科, 接着从1962年至1964年又上了二年本科。五年时 间,学完了山东师范学院中国语文系规定的全部必 修课。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山东师范学院中国语 文系的本科毕业文凭。当然,其中的艰辛并不次于 当年的修路。从郓城到他家七十里,从郓城八中到 他家一百零八里。有时,周六回家,星期日按时赶回。 几十年如一日,没缺过学生一节课。一次下大雨,道 路泥泞,自行车推不动,扛不动,为了不误上课,他把 自行车寄存在华营牛屋里,硬是冒雨步行四十八里 按时回到学校,没误第二天上课。工作虽然平凡,但 每当看到教过的学生中,不仅有一般的工人、干部, 而且有乡镇、县委书记、工程师时,心就像西湖的碧 波,蓝天上的白云。他觉得虽然一生碌碌,但却没有 白活,问心无愧,可以告慰子孙。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邢洪义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