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众华 曾用名张凤祥,道口乡前道口村人, 1921年8月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931年3月至1938年初就读村高小学校。 该村在1938年后即有党组织活动,因父亲是老党员、村党组织负责人之一,受父亲影响,青年时期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40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到莒南县参加党组织训练班学习,同时参加革命。 1941年任沟头乡组织委员。当时一河之隔即有敌据点。他经常和乡其他领导一起,夜间深入介脉头、道口、砖疃等村进行党的组织活动,开展对敌斗争,直到拔除赫家岭鬼子据点。1942年9月至1944年4月任沟头区委副书记。在春夏之交的一个夜晚, 日军从敌区汤头出动,向我滨海根据地扫荡,张众华火速派人到温水泉向滨海地委送去情报。待拂晓日军赶到时,滨海地委机关已安全转移,从而使滨海地委机关免遭袭击。 1944年4月至1948年11月任汀水区委书记。在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对山东鲁南进行重点进攻、临沂大片解放区被敌人占领的严重情况下,他依靠民兵组织,发动群众,同敌人进行了长期的拉锯式的斗争,使我边沿区的村庄没有一个被伪化或形成两面政权。1948年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他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大批民工为前线运粮、运弹药、抢运伤员,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支前任务。1948年11月至1950年3月任莒南县委民运部副部长(1949年后主持工作)。1948年下半年被推选为县人民代表和山东省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0年3月至1977年9月,先后任东海、邳县、赣榆、沛县等县县委书记二十余年。其间,1956年任徐州地委合作部长,1965年任徐州地委监察组长。1977年9月任徐州地委常委、组织部长,1978年任徐州地委常委、行署副专员兼地委组织部长。 在任地委组织部长期间,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的布置,狠抓整顿领导班子、落实政策、纠正冤假错案,贯彻选拔干部的“四化”方针。调整了328个县社领导,共400多名领导干部,初步改变了各级领导班子的结构。组织了2000余名干部,对10年来积压的6000余件案件进行了清理。纠正了在“文革”中由于受到错误审查加到6000余名干部身上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吸收一批优秀分子入党,提拔了一批科技人员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八十年代后,他认真贯彻中央关于领导班子建设“四化”方针,对县、社领导班子进行摸底、考查并结合县社的换届工作,选拔了600余名干部充实到县、社领导班子。 1983年3月任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9年底离休,享受正厅级待遇。 离休后,进入老年大学,学习书法和诗词创作等。习作书法作品多篇,并多次参展,其中有1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江苏老年画展》参展。创作诗词作品多篇,被徐州市宣武老年大学收编于《西窗集》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