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吴志勤原名吴凤耕,参加革 命后改名吴争、吴志勤。男,汉族, 1923年10月出生,江苏无锡人. 1939年2月参加新四军,同年11 月加人中国共产党,离休前任江 苏省无锡县政协副主席。 主要业绩:出生于江苏省无 锡县钱桥镇溪南村(今属无锡市惠山区)一个贫苦农 民家庭。少年时代,曾先后就读于无锡县洛社师范 附属小学和安阳中学,进行过抗日救国演讲。抗日 战争时期,吴志勤怀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参加新四军, 任6师18旅第6团战士。1939年5月1日,叶飞率 领第6团从茅山地区出发东进苏南东路地区开展抗 日斗争。当时部队沿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 抗”)二路番号,吴志勤时任一连文化教员(后任大队 支部书记、连副指导员、指导员职务)。在反“清乡”、 反“扫荡”及主动对日、伪军作战中,吴志勤参加了黄 土塘东进第一仗、夜袭浒墅关、火烧上海虹桥机场、 太仓对日一日三战、血战张家浜等数十次战斗。在 顾山战斗中,吴志勤不幸负伤,“江抗”奉命撤出苏南 东路地区后,包括他在内的36个不能行动的伤病员 被留在阳澄湖畔的“后方医院”养伤。他当时只有16 岁,是伤病员中最年轻的一个。为创建东路抗日根 据地,1940年春,新四军军部派第3支队副司令员 谭震林前往东路主持全面工作,领导新“江抗”开展 对日斗争。1941年1月,为击溃反共投降派王文甫、 高杏宝部和青阳日军宪兵中队,使苏常太、澄锡虞与 澄武锡、茅山、丹北等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新“江 抗”在江阴桐歧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激战。在这次战 斗中,吴志勤只身冲人敌阵,缴获机枪一挺、步枪数 支。战斗胜利后,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对其所在部队 进行嘉奖,人民群众称新“江抗”为“老虎部队”,他因 作战勇敢、机智灵活,被团政治处主任张鏖誉称为 “小老虎”。同年2月,为研究皖南事变后苏南新四 军部队的整编工作,谭震林奉命于10日赶到盐城军 部,并带去数十万钞票及大批军用物资。吴志勤有 幸参与了这次护送首长北上的绝密行动,因安全、圆 }蔺地完成任务,受到首长的赞扬。按照军部命令, 2 月18日,新“江抗”等改编为新四军第6师,谭震林 为师长兼政委。他所在部队编入6师18旅52团。5 月,吴志勤作为尖刀排的一员,参加了消灭杀人魔王 胡肇汉(京剧《沙家浜》胡传魁原型)部的阳澄湖战 斗,此后随部队转入苏北,在江高宝根据地继续同日 军作战数十次,直到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吴志 勤随部队编入华东野战军,任营副教导员、教导员, 先后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两次涟水保卫战、鲁南会 战、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战 斗。在进行渡江战役时,其所在部队率先突破长江 天堑,并参加了解放南京入城仪式。此后,又参加了 攻克杭州、上海、青岛等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 贡献,受到朱德总司令的接见和华东野战军陈毅司 令员的慰问。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赴朝参战,参加过上甘岭保卫战和夏季反击战,曾受 到贺龙率领的入朝慰问团接见。1955年回国后,先 后任解放军24军70师后勤部政委,北京卫戌区团 政治处主任、副政委、政委和24军党代表,其间担负 “三保卫”(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首都北京) 重任,因完成任务出色,受到邓小平、谭政、彭真等领 导人的赞扬。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6年转业, 先后任江苏省无锡县集镇政治部主任、县物资局长、 县科委主任、无锡县政协副主席等职。1983年离休。 吴志勤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党忠心耿耿,对革 命无限忠诚,对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不移,为民族独立 和人民解放,为社会主义建设呕心沥血,竭尽全力, 作出了很大贡献。战争年代,他转战南北,出生人死, 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五度负伤,获得过“中华人民共 和国自由独立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勋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 章”、“抗美援朝纪念章”、朝鲜“三级国旗勋章”、“朝 鲜军功章”和“沙家浜创建60周年纪念章”等18枚 荣誉奖章。和平建设时期,作为共产党员,他胸襟坦 荡,光明磊落,一身正气,大公无私,两袖清风;作为 领导,他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发扬民主,平易近人, 密切联系群众;作为老同志,他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 奋斗的光荣传统,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在担任锡 山市关工委副主任、无锡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 沙家浜部队研究会顾问和20多所大中小学校校外 辅导员期间,为青少年举办过300多场次革命传统 教育讲座,因工作出色,被评为无锡市老干部先进个 人,并获得过“无锡市关工委奉献爱心一等奖”等20 多个荣誉奖项。此外,他还向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无锡革命陈列馆、沙家浜革命展览馆等文博单位捐 献过120多件珍贵革命文物。吴志勤的无私奉献, 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道 德风范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他的动人业绩曾 入编《沙家浜战士足迹》、《鸿山恋情》、《春来沙家 浜》、《铁流》、《无锡县文史资料》、《烽火岁月》、《大江 南北永流芳》、《百旅之杰》、《昨日硝烟》、《闪光的足 迹》、《老年生活》、《无锡日报》、《瞎子阿炳外传》等数 十本书、报刊。古稀之年,他还用颤抖的手撰写了 《驰骋在苏南东路的老虎部队》、《真挚的革命情谊》、 《沙家浜的军民鱼水情》、《沙妈妈阿庆嫂成千上万》、 《桐歧战斗和52团组建回忆》等文章,为我们留下了 珍贵的历史篇章。今天,当年“十八棵青松”的满腔 热情依然在他的血管里涌动,继续发挥余热。志勤 1923年2月,吴志勤出生在无锡的溪南村。1939年5月, 年仅16岁的他目睹祖国在日寇铁蹄下惨遭蹂躏,义愤填膺, 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了新四军。同年11月加入了共产 党。从此他驰骋沙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中参加过大小战斗数百次。他先后五次负伤成为“二等甲级残 疾”,是目前少数仍健在的“沙家浜三十六个伤病员”之一。 1966年转业到无锡县,曾任县政协副主席等职。1983年离休 后,又发挥余热,投入到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中去。 “沙家浜”里逞英雄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 凡看过京剧《沙家浜》和沪剧《芦荡火种》的人都十分熟悉郭 建光、阿庆嫂、沙奶奶的高大形象,一定还会为被誉为“十八 棵青松”的新四军伤病员的事迹所深深感动。 吴志勤(当时称吴风根)刚入伍就担任由新四军六团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