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士奇 ( 1918 - 2000)笔名土、产、土产、莒产等。莒城东大街人。作家、翻译家、外交家。幼年在天津、上海读书,中学毕业后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外国文学系,1943年毕业。精通英语、法语。1946年至1967年主要从事外事外交工作,先后任中共上海外事委员会成员兼外事组英文版《新华周刊》翻译业务经理。后任驻伊拉克使馆二秘兼文化专员,外交部西亚、中东、非洲、欧洲巡视专员,驻阿尔及利亚使馆一秘兼新闻专员等职。任职期间,积极向驻在国的文化界、新闻界介绍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促进与驻在国的文化交流和第二次亚非会议筹备以及周恩来总理访问突尼斯谈判建交的准备工作作出了贡献。 士奇文学创作活动,主要在1943年至1945年青少年时期和1978年至1993年晚年时期。青少年时期的作品大都发表在 就读学校校刊上,读大学期间写的短篇小说和杂文登载在西南联大《冬青文社》上。其“声音”、“对镜”诗歌刊登在重庆《大公报》上。1978年以花甲之年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他曾回忆彼时心境说:“我把早已遗忘在墙角里布满灰尘的竖琴重又拿起来,尽管它已喑哑不堪了。”他晚年作品“芙瑞达”、“阿拉法特——其人其神话”、“二十世纪五大间谍”等多篇文章刊登在《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