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登高同志简介:

初登 高 初登高,1899年出生于山东省昌邑县一个农民家庭。因家 贫,没读过书,从17岁开始,连续给地主扛了三年活。1919年家 乡受灾逃荒来东北,先在哈尔滨窑地打短工,后经同乡介绍到波 兰人开设的阿什河糖厂(今黑龙江省阿城糖厂)做瓦斯罐工人, 后为渗出罐工人。,1928年,糖厂因原料不足倒闭停产,大批工人 被解雇,初登高于1929年到江北呼兰河糖厂当结晶罐工人。19 32 年,阿什河糖厂复工生产,又回厂当’结晶罐工人。 当时阿什河糖厂的生产技术,全部掌握在波兰、犹太和俄国 人手里,所有的工程师和技术员都是外国人,中国工人只是出卖 劳力。初登高虽然不识字,但他肯动脑,勤钻研,加上多年的劳 动实践,逐步掌握了生产中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是全厂的生 产能手,深受外国资本家的赏识,因此,当上了制糖车间的“拉 杆\"(相当于现在的工段长),也是全厂中国人中唯一领月工资 (即固定工)的工人。 日本投降后,1946年12月,松江省民主政府接管了阿城糖 厂,派来了厂长,与外国资本家合营办厂。1950年退还外资股 金,阿城糖厂回到人民手中。初登高把全副精力用在发展生产和 钻研技术上,克服了没文化、少资料的种种困难,大胆改革工 艺,改进操作方法。由他生产的砂糖粒型整齐,出糖率高,每罐 出糖都在12吨以上,高于各兄弟厂的出糖率。1950年,松江省人 民政府授予他带9糖技师的技术职称。 1951~1952年生产期(糖厂生产周期为每年的10月至翌年4 · 90·月),阿城糖厂开始运用苏联“郭瓦廖夫工作法\',总结重点工 段的先进经验,首先在制糖车间总结出“初登高先进,结晶操作 法”。这个操作法是初登高多年实践加以科学地提练综合的结 果,它使糖膏的糖密纯度降低1度左右,砂糖结晶率比一般高 3.7%,每日(24小时)可增产砂糖831斤,一个生产周期(按150 天计算),可增产砂糖124.65吨。这一先进经验,曾在全国各地 甜菜糖厂推广和运用。 1965年,糖厂又总结推广了初登高“末段煮糖”的先进经 验,每5吨甜菜多生产糖50公斤,按当时年加工甜菜量20万吨计 ~7+,每年增产砂糖约1180吨,为国家多创造上百万元的财富。 从1947年以来,初登高多次被评为厂、县、省的先进生产者 和劳动模范,全厂工人尊敬地称他为“初老英雄力。1953年被选 为出席县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1954年被选为县人民政府委员。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受 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文化大革命”期间,初登高被错误地打成“特嫌”,“黑 劳模”,蒙受不白之冤。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中共阿城糖厂 委员会为初登高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初登高于1963年退休, 1978年因病逝世,终年79岁。 (于延珂) ·91 -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初登高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