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汝爵同志简介:

严汝爵,莒南县坊前镇大峪崖村人。1927年12月生,1947年6月入党,1947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路镇区、大店区团委书记,1952年的南下干部,1983年11月离休。在轰轰烈烈的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刻,中共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把握时局,远见谋略,及时组织了北方老解放区一大批干部南下。 1948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二),莒南县委组织了第一批南下干部共169人南下中原。 1949年2月至10月,中央决定再从北方老解放区抽调5.3万名干部随解放军南下接管新区,中共华东局决定将分给华东区的5万余名干部全部交由山东完成。同时,决定再抽调一批干部随军到祖国大西南接管新区。根据鲁中南区党委、滨海地委要求,莒南县先是抽调了110多名干部随解放军渡江南下浙、闽、粤等地,同时抽调了一批干部参加西南服务团,进军大西南接管川、渝、滇、黔等省区。 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中央指示,莒南县又先后抽调了一些干部到上海等地开展工作,共青团南下干部就是其中一批。 现将莒南县共青团南下干部纪实讲述回顾。 离休干部严汝爵谈起当年“莒南县共青团干部南下那段经历”时,精神一振,特别高兴,记忆清晰。 1952年6月初,县委组织部的孟宪爵与团县委副书记林凡茂分别找来8位县区青年干部谈话:“组织决定调动他们几个人的工作,上级决定由山东省统一调一批青年团的干部进入城市工作,具体由省组织部门决定。”要求6月26日到沂水地委报到,6月25日这8人离开莒南,步行一天到达莒县县城住下,第二天晚上赶到了沂水地委,他们将党团介绍信交给地委领导同志。 莒南县的8位同志分别是:宗志鹏,涝坡区(二区)团干部;严汝爵,中共党员,区党委委员,是大店区(四区)青年团干部;刘金良,岭泉区(五区)共青团干部;杨桂云(女),是洙边区(七区)共青团干部;陈兰善(女),是坪上区(九区)青年团干部;卢绪爱(艾),中共党员,是政治上有影响的人物,分管青年团工作;唐维富,共青团干部,二人都是朱芦区(十区),属新划区。 在沂水地委共集合全区的60余人。领导把这60余人进行编排,建立了党员支部组织,谢红任党支部书记兼队长。 6月28日这些青年南下干部从沂水出发乘坐几辆马车到益都县(现青州市)又乘火车到济南。6月29日在济南由省团委组织部长钟佩佰接见了全体同志,并讲了话。他说:“根据上级党组织决定,这批青年干部全部南下,去大城市上海工作。”然后于6月31日晚乘上去上海的火车,7月1日到了浦口船渡到了南京下关,又乘火车在晚上9时到达上海北站,下车后乘人力车到了上海四川北路的新亚大酒店休息。青年南下干部经过3个月的培训学习,增长了城市的管理知识,提高了信心,增加克服困难的决心,增长了才干和工作斗志。 分配去向是两个方面:一是有文化的年轻人被保送到外语学院和大学深造3年再分配工作,刘金良被分配到俄语专科学习3年;宗志鹏、杨桂云两位同志被保送到上海沪江大学学习3年。二是年龄大的党员分配到基层工作,卢绪爱(艾)被分配到工业上海张华滨厂任保卫科长,1954年调到上海新中动力机械厂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律监察室主任、纪委书记,1987年离休。严汝爵被分配到上海虹江机器厂磨床车间任党支部书记,1955年任厂团委书记,1970年被调到上海机床厂四分厂任总支书记兼革委会主任,1971年调到山东张家洼工程指挥部任总支书记、政治处主任,1983年11月离职休养,1985年6月异地安置到莒南县干部休养所。唐维富被分配到上海闸北区工业家用公司任党支部书记,1954年调到徐家汇区糖、烟、酒公司任党支部书记。陈兰善(女)被分配到黄浦区公安局任户籍员,后来调到杨树浦区公安局工作。刘启风被分配到上海汽轮机厂做青年工作,后改名刘忠民,是附件加工车间党支部书记,以后调上海水泵厂任党支部副书记。这批南下干部莒南县共有8人,沂水地区60人,山东省共500人,与其他省份一起共有1500人,这批青年干部进驻上海市工作的有福建、江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的。有南下的也有北上的,所以称“南下北上干部”。 注:严汝爵,莒南县坊前镇大峪崖村人。1927年12月生,1947年6月入党,1947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路镇区、大店区团委书记,1952年的南下干部,1983年11月离休。卢绪爱(艾)( 1927-2004),莒南县涝坡镇涝坡村。1944年参加工作,在大店区任小学教师;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支援前线并荣立一等功;1952年的南下干部。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严汝爵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