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军区

按时间顺序: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冀鲁豫军区与鲁西军区合并后序列;主力部队与军分区合并后序列;冀鲁豫军区与冀南军区合并后序列。

一、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
  1938年3月中旬,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在河北南宫成立,统一领导西起平汉路、东至津浦路、南到陇海路、北达石德路广大地区的抗日斗争。11月,冀鲁豫边区省委改称冀南区党委,该地区的军事斗争由八路军一二九师负责指挥。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为巩固华北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加强对直南、豫北和鲁西南地区工作的领导,中共中央北方局于1940年3月底决定成立中共 冀鲁豫区委员会。4月,为加强冀鲁豫地区的对敌斗争,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黄克诚率第三四四旅、华北抗日民军第一旅到达冀鲁豫地区,与杨得志率领的八路 军冀鲁豫支队统一整编,组成新的第二纵队,同时成立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由第二纵队兼。隶属集总。

1940年5月八路军冀鲁豫支队部分领导人合影。左起:昌炳桂、刘震、杨得志、吴信泉、卢绍武、崔田民、李雪三、覃健.png

(1940年5月八路军冀鲁豫支队部分领导人合影。左起:昌炳桂、刘震、杨得志、吴信泉、卢绍武、崔田民、李雪三、覃健)

  (一)八路军第二纵队
  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卢绍武,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副参谋长昌炳桂,政治部副主任唐亮。辖:
  独立团团长张方,政治委员关盛志。
  华北抗日民军第一旅 1940年10月由朱(程)闻(允志)支队民军第四团改编。旅长朱程,政治委员闻允志,参谋长朱绍华,政治部主任魏明伦。辖第一团,团长石良友,政治委员张思英;第三团,团长朱展,政治委员张勇。
  新编第二旅 1940年4月由冀鲁豫支队主力编成。6月,除第四团留在鲁西南外,主力南下华中,编入八路军第五纵队。旅长杨得志(兼)、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参谋长卢绍武(兼),政治部主任李雪三。第四团,由冀鲁豫支队第一大队编成,团长傅春早,政治委员孙仁道。
   新编第三旅 1940年4月由赵(基梅)谭(甫仁)支队、冀鲁豫支队独立大队、豫北大队及第三四四旅特务营编成。旅长韩先楚、赵基梅(代),政治委员谭 甫仁,副旅长赵基梅,参谋长李星三,政治部主任黄惠良。辖第七团,由赵谭支队主力编成,团长余克勤,政治委员谢福林;第八团,由独立大队、第三四四旅特务 营编成,团长龙世兴,政治委员张旭;第九团,由赵谭支队一部、豫北大队编成,团长李天德,政治委员刘聚奎。
  第三四四旅 1940年6月南下华中,编入八路军第四纵队。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唐亮,参谋长沈启贤,政治部主任高农斧。
  南进支队1940年春,冀中军区赵(承金)谭(冠三)支队参加讨伐石友三战役后,留冀鲁豫地区,改称南进支队。司令员赵承金,政治委员谭冠三,参谋长刘玉璋,政治部主任张毅忱。辖第十六团,团长盛治华,政治委员邓东哲;第二十一团,团长邢芳银,政治委员曾凡有。
  回民支队支队长马本斋,政治委员郭六顺。
  (二)冀鲁豫军区
  司令员黄克诚(兼)、杨得志(兼),政治委员崔田民,副司令员谭甫仁,参谋长卢绍武(兼),政治部主任唐亮(兼)。辖3个军分区。
  第一军分区(直南)(略)
  第二军分区(豫北)(略)
  第三军分区(鲁西南) 司令员张耀汉,政治委员张应魁。

二、冀鲁豫军区与鲁西军区合并后序列
   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集总决定,冀鲁豫、鲁西(不含湖西)两区党委于1941年7月1日在观城红庙(今属莘县)合并为冀鲁豫区党委。冀鲁豫军区、鲁西军 区(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三旅兼)及其所属部队从6月13日开始合编为新的冀鲁豫军区,于7月7日正式成立,两军区主力部队统一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纵队兼军 区,隶属集总,同时受第一一五师指挥。第二纵队司令员杨得志,副司令员杨勇,军区司令员崔田民,纵队政治委员兼军区政治委员苏振华,纵队参谋长兼军区参谋 长卢绍武,纵队政治部主任兼军区政治部主任唐亮。
  1941年12月,冀鲁豫军区部队进行第一次精简整编,在团的建制中撤销了营级单位。
   1942年6月,冀鲁豫军区部队进行第二次精简整编,撤销八路军第二纵队番号,军区统一领导各种武装力量,军分区建立基干团或独立团。军区司令员杨得 志、崔田民(兼),政治委员苏振华(兼)、张霖之、黄敬,副司令员杨勇,参谋长卢绍武、阎揆要,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唐亮,政治部副主任唐亮;后勤部部长傅 家选,政治委员韩明。辖:
  独立团团长张方,政治委员关盛志。
  第一军分区(泰西) 原鲁西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刘贤权,政治委员李冠元、袁振,副司令员马宗凯、朱子伟,参谋长刘克奎,政治处(部)主任辛俊卿、刘振国。辖基干团,团长刘克奎(兼),政治委员田守义。
  第二军分区(运西) 原鲁西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周桂生,政治委员刘星、关盛志,副司令员李德芳、张万,参谋长张矗,政治处(部)主任莫力、袁子钦。辖基干团,团长李天德,政治委员苗鸿祥、高鸣礼。
  第三军分区(鲁西北) 原鲁西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刘汉、赵健民,政治委员王乐亭、张希才,副司令员赵遵康,参谋长阎海清、李铮,政治处(部)主任张希才、解长林。辖基干团,团长李铮(兼),政治处主任屈乾坤。
  第四军分区(运东) 原鲁西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刘致远、政治委员石新安,副司令员徐翼,参谋长朱子伟,政治处(部)主任杨劲、金绍山。辖基干团,政治委员王克容、王勉褒,参谋长林庚。
  第五军分区(直南)(略)
  第六军分区(豫北)(略)
  第七军分区(鲁西南) 原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张耀汉,政治委员张应魁、赵基梅,副司令员吴大明,参谋长路云,政治处(部)主任曹志贞。辖独立团,副团长李金安。
   第八军分区(巨南)1941年10月在巨(野)南地区建立。司令员赵基梅,政治委员赵基梅(兼),副司令员李芳远,参谋长苟先学,政治部主任戴克信。 1942年3月,日军“扫荡”巨南,军分区机关遭敌合围,损失甚重,根据地大部变成游击区。冀鲁豫军区决定撤销第八军分区番号。4月,在昆山、张秋、寿 张、东平、汶上一带重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吴机章,政治委员唐克威,参谋长张捷勋(甲勋),政治部主任魏金山。
  湖西军分区 1942年10月划归冀鲁豫军区建制。司令员胡芸生,政治委员郭影秋,副政治委员潘复生,参谋长匡斌。
  教导第三旅(见第四节八路军第一一五师)。
  教导第七旅(见第四节八路军第一一五师)。
  南进支队司令员赵承金,政治委员谭冠三、何善远,副支队长赵东寰,参谋长赵东寰(兼),政治部主任张毅忱、田煦如。辖第十六团,团长张培荣、胡乃超,政治委员邓东哲、张秀川;第二十一团,团长胡乃超、常仲连,政治委员曾凡有;第三十二团,团长常仲连,政治委员姚国民。
  回民支队支队长马本斋,政治委员李钰。

三、主力部队与军分区合并后序列
   1942年12月,冀鲁豫军区部队进行第三次精简整编,调整军分区,精简机关,同时实行主力军地方化,旅与军分区合并。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黄敬 (兼),副司令员杨勇,副政治委员苏振华,参谋长阎揆要,政治部主任崔田民,政治部副主任王辉球;后勤部部长傅家选,政治委员韩明。辖:
  第一 军分区 原第一(泰西)军分区与第四(运东)军分区合并。司令员刘致远,政治委员石新安、袁振,副政治委员袁振,政治部主任邓存伦。辖第一团,团长马宗 凯,政治委员张思英;第二团,团长刘克奎,政治委员金绍山;第三团,政治委员徐翼;第一支队,支队长白峰敏,政治委员王克南。
  第二军分区 原 教导第三旅与第二(运西)军分区合并。司令员曾思玉,政治委员段君毅,副司令员周桂生,参谋长潘焱,政治部主任尹斌。辖第七团(原教导第三旅第七团),团 长龙世兴、温先星,政治委员杨俊生;第八团(原教导第三旅第八团),团长齐丁根,政治委员李士才;基干团,团长杨育才,政治委员关盛志;第三支队,支队长 张心泽,政治处主任杨劲;昆张支队,支队长吴忠,政治委员邵子言。
  第三军分区 1942年12月,回民支队与原第三军分区合并为第三军分区。 1943年7月,其北部划归冀南军区为第七军分区,重建冀鲁豫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马本斋,政治委员刘星、王幼平,副司令员赵健民、高厚良,参谋长张刚剑, 政治部主任张希才。辖回民支队,支队长马本斋(兼),政治委员张同钰。
  第四军分区南进支队与直南军分区、豫北军分区合并组成(略)。
   第五军分区教导第七旅与原第七(鲁西南)军分区合并组成。司令员赵基梅、朱程,政治委员张承先、刘星,副司令员宋励华、张耀汉,参谋长李东潮,政治部主 任谢福林。辖第十九团(原教导第七旅第十九团),团长傅春早、吴大明,政治委员孙仁道、李文甫;第二十团(原教导第七旅第二十团),团长詹仕山,政治委员 胡华居;第二十一团(原教导第七旅第二十一团),团长魏文健,政治委员杜子华;独立团,团长汪家道,政治委员陈耀先;游击支队,支队长王道平,政治委员段 思英;东垣支队,支队长胡循武,政治委员彭日辉。
  第六军分区教导第四旅与湖西军分区合并组成。司令员邓克明、王秉璋,政治委员唐亮、潘复生, 副司令员郭影秋,副政治委员潘复生,参谋长匡斌,政治部主任戴润生。辖第九团(原教导第三旅第九团),团长匡斌(兼),政治委员裴志耕;第十团(原教导第 四旅第十团),团长李金安、罗仁金,政治委员刘振国;第十一团(
原教导第四旅第十一团),团长戴元仁,政治委员刘仁贵。
  水东独立团1943年1月初,中共中央决定将水东地区(今河南省杞县、睢县、商丘、开封一带)划归冀鲁豫边区。该区军事领导机构为独立团,团长张刚剑,政治委员韩钧。

四、冀鲁豫军区与冀南军区合并后序列
   1944年2月8日,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奉命率冀鲁豫军区第三、第十一、第十六、第十九、第三十二团及回民支队赴延安。6月,为加强冀鲁豫边区和冀 南地区的对敌斗争,在中共冀鲁豫分局(平原分局)成立的同时,冀鲁豫军区与冀南军区合并,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仍隶集总。司令员宋任穷,政治委员黄敬、苏 振华,副司令员杨勇、王宏坤,副政治委员苏振华,参谋长阎揆要、曹里怀,政治部主任苏振华(兼)、朱光(代)、崔田民、王辉球,副参谋长王蕴瑞,政治部副 主任朱光、王辉球;后勤部部长傅家选,政治委员韩明。辖:
  第一(泰运)军分区 原冀鲁豫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刘致远,政治委员邓存伦,参谋长朱子伟,政治部主任翟家骏。辖第一团,团长马宗凯,政治委员崔子明;第二团,团长吴克奎,政治委员李行菊;第三团,1944年春以阳谷县大队为主编成,团长林路。
  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军分区,原属冀南军区,今属河北省南部地区(略)。
  第七(鲁西北)军分区 原冀南第七军分区,司令员赵健民,政治委员许梦侠,副司令员白云、胡超伦,副政治委员刘德海,参谋长刘始明,政治部主任于笑虹。辖第二十二团,团长赵鹤亭,政治委员靳毅。
   第八(运西)军分区 原冀鲁豫第二、第三军分区合编而成,司令员曾思玉,政治委员段君毅、万里,副司令员何光宇,副政治委员尹斌,参谋长潘焱,政治部主 任范阳春。辖第五团(原昆张支队),团长李德芳、吴忠,政治委员邵子言;第六团(原第二军分区基干团),团长李天德,政治委员徐翼、关盛志;第七团,团长 温先星,政治委员杨俊生、戚先初;第八团,团长齐丁根,政治委员李士才、邵子言;独立团,政治委员江昌华。
  第九(直南、豫北)军分区 原冀鲁豫第四军分区,今分属河南、河北省(略)。
   第十(鲁西南)军分区 原冀鲁豫第五军分区,司令员赵基梅、吴大明,政治委员刘星,副司令员刘德海、宋励华,副政治委员陈云开,参谋长李东潮,政治部主 任陈云开(兼)、谢福林。辖第十四团,团长程书洲;第十七团(原军分区独立团),团长胡循武、王大顺,政治委员夏德义;第十八团(原第四军分区民军第一团 与曹南、齐宾两个县大队编成),团长杨明义;第二十团,团长詹仕山,政治委员詹仕山(兼)。
  第十一(湖西)军分区 原冀鲁豫第六军分区,司令 员王秉璋、尹先炳,政治委员潘复生,副司令员匡斌,参谋长李铮,政志令员匡斌,参谋长李铮,政治部主任戴润生。辖第九团,团长匡斌(兼),政治委员裴志 耕;第十团,团长李金安,政治委员刘振国、郑统一;第十二团,团长刘 ,政治委员张贤廷。
  第十二(水东)军分区 原水东独立团改称水东军分区,后改称第十二军分区。(略)
  第十三(水西)军分区今属河南省。(略)

1.png

冀鲁豫军区主题圈子

没有补充

按投票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