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一一五师

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入鲁初期序列、整编后序列。

    一、入鲁初期序列

  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三四三旅全部及三四四旅一部,从1938年6月到1940年7月,先后进入山东和冀鲁豫地区。
  (一)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
   1938年8月,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委员肖华率旅机关一部从山西出发,于9月27日到达冀鲁边区乐陵城。旋整编部队,成立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辖 第五、第六和津浦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华,参谋长邓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第五支队 1938年初,由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二营扩编而成。 2月24日,第五支队奉集总命令,由正太路到达晋东南,归一二九师指挥。随后由徐向前率领进入冀南。7月东进冀鲁边地区,9月编入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 队。支队长曾国华,政治委员王叙坤,参谋长刘正,政治部主任刘贤权。辖第四团,团长褚连三,政治委员朱廷宪;第五团,团长龙书金,政治委员曾庆洪;第六 团,团长张策平,政治委员赖国清。
  第六支队 由冀鲁边平津支队编成。支队长邢仁甫,政治委员周贯五,副支队长冯鼎平,参谋长程正杰,政治部主任王辉球。辖第七团,团长李子英,政治委员崔月南;第八团,团长杨柳新,政治委员陈德;第九团,团长杨铮侯。
  津浦支队支队长孙继先,政治委员王育民、潘寿才。
   部队整编后,分散发展,配合地方党开辟新区工作,到1939年上半年,又陆续成立了津南、泰山、商河、乐陵、鲁北、阳信、宁津等地方支队。1939年9 月4日,集总指示一一五师,肖华区粮食困难,敌之封锁严密,应以一部转入鲁西。据此,肖华率挺进纵队机关及第五支队第五团于9月下旬转移至鲁西。1940 年后,第五支队编入一一五师新三四三旅运河支队;第六支队第七团编入鲁南支队,主力留在冀鲁边区坚持斗争;津浦支队调归山东纵队。
  (二)八路军苏鲁豫支队
   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于1938年12月27日到达湖西地区单(县)丰(县)边八大庄一带。1939年1月,六八五团与八路军山东纵队挺进 支队合编为苏鲁豫支队,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大队。支队长彭明治,政治委员吴文玉(吴法宪),副支队长梁兴初,参谋长田维扬,政治部主任王凤鸣。
   1939年1月,沛县伪军籍兴科部团长何玉祥,率1700余人反正,后籍兴科来归,共2000余人,被编为苏鲁豫支队独立大队。5月,活动在陇海路以南 的原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的部分武装,改编为苏鲁豫支队第七大队。7月,苏鲁豫支队将原6个大队合编为3个大队,全支队共8869人,第一大队,由 原一大队与路(陇海路)北游击第三大队编成,大队长胡炳云,政治委员王东保;第四大队,由原第二大队与第四大队编成,大队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王凤鸣;第七 大队,由原第三大队与第七大队、独立大队编成,大队长耿蕴斋,政治委员郭影秋。9月,第四、第七大队分别改称第二、第三大队。12月,第二大队由湖西地区 进入鲁南抱犊崮山区,第三大队仍留湖西,第一大队在苏皖边区。时,全支队共1.2万人。
  第二大队调入鲁南后,东进郯(城)马(头)地区,1940年4月扩编为东进支队,辖第一、第二两个大队。支队长梁兴初,参谋长胡大荣。
  1940年5月,苏鲁豫支队警卫营、苏鲁豫边区党委警卫营及鱼台地方武装合编为湖西大队,支队仍辖3个大队。
  6月,苏鲁豫支队南下华中地区,湖西地区防务由第三四三旅黄河支队接替。
  (三)师部及三四三旅六八六团
   1938年12月,一一五师师部及三四三旅六八六团(代号为东进支队),从晋西出发,挺进山东。师长陈光(代),政治委员罗荣桓,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兼),参谋处长王秉璋,政治部副主任黄励;供给部部长邝任农、吕麟,政治委员彭显伦;卫生部部长谷广善,政治委员彭嘉庆、周显、李宽河。第六八六团,团 长杨勇,政治委员杨勇(兼)。
  1939年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向鲁西挺进
  1939年3月1日,师部及六八六团进入鲁西郓城地区。后,师部率六八六团主力继续东进泰西,杨勇率第三营、团直一部和师直两个连留运(河)西地区。
  (四)独立旅兼鲁西军区
   留运西的部队配合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并与郓城、东平、汶上等地的地方实力派和进步人士建立了统战关系。1939年5月,六八六团第三营扩编 为一一五师独立团,师直两个连扩编为七支队。7月,两部合编为一一五师独立旅,辖2个团。旅长杨勇,政治委员杨勇(兼),副旅长段君毅,参谋长何德全,政 治部主任欧阳文。第一团,由独立团改称,团长周海彬,政治委员戴润生;第二团,由第七支队编成,团长匡斌,政治委员张国华。
  8月,为加强对地方武装的领导,八路军第一纵队决定,成立第二军区(亦称鲁西军区),由一一五师独立旅兼军区机关,隶属第一纵队,由一一五师兼管。辖3个军分区。司令员杨勇(兼),副司令员段君毅(兼)。
  第一(泰西)军分区由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兼,司令员何光宇、王叙坤,政治委员李冠元,参谋长于会川,政治部主任李冠元(兼)。
  第二(运西)军分区由独立旅第二团兼,司令员匡斌、冯鼎平,政治委员张国华、曾宪辉,副司令员徐秋。
  第三(鲁西北)军分区由筑先纵队兼。司令员张维翰,副司令员朱崇德。
  10月4日,山东纵队第六支队拨归独立旅建制。期间,刘星以山东纵队第六支队第一团两个连为基础,争取、改造郓城、汶上一带的土匪武装侯宪明部及汶上国民党县长白玉璞部,成立了游击第八支队。
  (五)第三四三旅兼鲁西军区
   1940年3月21日,独立旅与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机关合并,恢复三四三旅番号并兼鲁西军区,辖2个支队、1个军政干部学校,军分区由3个调整为4个。旅 长杨勇,军区司令员肖华,旅及军区政治委员肖华(兼),军区副司令员杨勇(兼),旅及军区参谋长何德全,旅及军区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黄河支队 由独立旅第一、第二团与游击第八支队编成,辖3个团。支队长彭雄,政治委员张国华,政治部主任欧阳文。第一团由独立旅第一团编成,团长李金铎,政治委员戴 润生;第二团由独立旅第二团编成,团长匡斌,政治委员刘仁贵;第三团,由原第八支队编成,团长卢迪,政治委员刘星。
  运河支队由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五支队与独立旅第六支队编成,辖2个团。支队长曾国华,政治委员曾思玉,政治部主任刘贤权。第四团,由原第六支队编成,团长何光宇,政治委员刘汉;第五团,由第五支队第五团改称,团长刘正,政治委员杨俊生。
  第一(泰西)军分区 司令员王叙坤、刘贤权,政治委员李冠元,参谋长马宗凯,政治部主任辛俊卿。
  第二(运西)军分区 司令员冯鼎平,政治委员朱沧、刘星,副司令员徐秋。
  第三(鲁西北)军分区 司令员牛连文、黄骅,政治委员王乐亭,副司令员赵尊康。
  第四(运东)军分区 司令员邢仁甫、刘致远,政治委员范阳春、石新安,副司令员徐翼。
  (六)鲁南支队
   1939年3月中旬,一一五师师部及六八六团到达泰西地区与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会合。同时,调整部署,组织力量,准备向津浦路东发展,遂调津浦支队、冀鲁 边第六支队第七团等部靠近师部整训。1939年5月11日,在肥城陆房粉碎日军九路围攻,胜利突围,转至东平地区活动。5月底,师机关一部、教导大队、第 七团进入新(泰)蒙(阴)费(县)泗(水)边区。7月,津浦支队挺进路东,10月拨归山东纵队。期间,以师直警卫营两个连为基础,扩编组成东(平)汶 (上)宁(阳)支队,方国南任支队长,石新安任政治委员。1939年8月梁山战斗后,东汶宁支队改编为师特务团,吴世安任团长,王根培任政治委员。
   1939年6月21日,毛泽东指示集总:在敌人“扫荡”后,鲁南局面混乱,应趁此机会将一一五师师部、六八六团及肖华挺进纵队一部开赴鲁南,以巩固鲁南 根据地。8月,六八六团经鲁西南进入抱犊崮山区。9月4日,集总电令一一五师:肥城山区甚小,主力应转移泗(水)费(县)临(沂)地区。10月,师部率特 务团到达鲁南。
  1940年4月4日,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与冀鲁边第七团合编为鲁南支队,辖2个团。支队长张仁初,政治委员刘西元,参谋长曹灿章,政治部主任张雄。第六八六团,团长张仁初(兼),政治委员刘西元(兼);第七团,团长李子英,政治委员崔月南。
  (七)冀鲁豫支队
   1938年底,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多次派出部队,进入冀鲁豫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第六八八团副团长覃健、参谋长张赤民(张池明),率第一营两个连到鲁西南 地区活动,与原范筑先部冀炳南之第十三支队、曹县王道平之陇海抗日游击支队合编为挺进纵队,旋改称第三四四旅特务团,团长覃健,政治委员常玉清。
  第六八八团政治委员刘震和第六八六团政治处主任李雪三率领的两团各一部,进入曹县、成武、考城、民权间,扩编为第三四四旅独立团,团长刘震,政治委员高农斧。
   为统一和加强冀鲁豫各游击部队的领导,1939年2月,第三四四旅副旅长杨得志、政治部主任崔田民率旅直警卫、工兵、炮兵各一个排及部分机关干部进入鲁 西南。3月9日,三四四旅特务团、独立团及当地抗日武装合编为冀鲁豫支队,隶属一一五师建制,归第一二九师指挥。辖5个大队(相当团)4700余人。司令 员杨得志,政治委员崔田民,参谋长卢绍武,政治部主任唐亮。第一大队,由三四四旅独立团编成,大队长刘震,政治委员李雪三;第二大队,由第三四四旅特务团 编成,大队长覃健,政治委员常玉清;第三大队,由八路军游击第二支队编成(第二支队系1938年10月由濮县、范县一带的黄河支队与汤阴、滑县的抗日武装 编成),大队长其祥(鲍启祥),政治委员刘汉生;第四大队,由东明抗日武装自卫军和考城(今属兰考)县大队编成(后并入第三大队),大队长于子元,政治委 员李一非;第五大队,由冀鲁豫第五支队(原范筑先部第三十五支队)编成,大队长王伯生、胡继成,政治委员宋励华、胡永书。1939年底,增建独立大队和豫 北大队。
  1940年2月,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黄克诚率部到达冀鲁豫地区,与冀鲁豫支队合编,仍称第二纵队,冀鲁豫支队主力改称新二旅,辖3个团。旅长杨得志(兼)
、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参谋长卢绍武(兼),政治部主任李雪三。第四团,由第一大队编成,团长傅春早,政治委员孙仁道;第五团,由第二大队编成,团长张天云,政治委员张赤民;第六团,由第三大队编成,团长覃健,政治委员贺大增。
  冀鲁豫支队第五大队编入三四四旅六八八团,独立大队、豫北大队编入新三旅。
  1940年6月,黄克诚率三四四旅和新二旅第五、第六团南下华中地区。7月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杨得志率第二纵队新二旅第四团及新三旅仍留冀鲁豫地区。
  (八)独立支队
   1938年12月,一一五师师部东进山东时,三四三旅补充团与晋西3个游击大队合编为一一五师独立支队,辖2个团。支队长陈士榘,政治委员林枫(兼), 副支队长黄骅,参谋长刘德明,政治部主任王麓水。第一团,由补充团改称,团长杨尚儒,政治委员刘振球;第二团,团长何以祥,政治委员曾明桃。
  1940年3月,独立支队从晋西归建,7月中旬到达鲁西地区,随即参加鲁西讨石(友三)战役。战后,第二团留在鲁西地区,支队率第一团继续东进,10月下旬到达费(县)北与师部会合。
  (九)苏鲁支队
  1939年10月,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改为苏鲁支队,改归一一五师建制。

二、整编后序列
  一一五师入鲁后,部队得到很大发展。1940年10月至1941年7月,所属部队先后整编为7个教导旅,共7万余人。
   教导第一旅 由苏鲁豫支队编成,辖3个团。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副旅长田守尧,政治部主任郭成柱。第一团,由第一大队改称,团长胡炳云,政治委 员田维扬;第二团,由第三大队改称,团长周长胜,政治委员冯志祥;第三团,由湖西大队改称,团长俞增林,政治委员罗友荣。
  1941年1月“皖 南事变”后,教导第一旅南下华中,编入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1942年8月,山东纵队第一旅拨归一一五师建制,改称教导第一旅,旅长孙继先,政治委员王麓 水,副旅长钱钧,参谋长李福泽,政治部主任丁秋生。辖第一团,团长杨万兴,政治委员王文轩、裘祖瑞;第三团,团长王吉文,政治委员杜西书、裘祖瑞;第四 团,团长钟本才,政治委员杨道和。
  1943年3月与鲁中军区合并,教一旅番号撤销。
  教导第二旅 由独立支队第一团、鲁南支队、苏 鲁支队编成,辖3个团。旅长曾国华,政治委员符竹庭,副旅长张仁初,参谋长何以祥、蔡正国,政治部主任王麓水。第四团,由独立支队第一团编成,团长蔡正 国、钟本才、贺健,政治委员曾明桃、吴岱;第五团,由苏鲁支队编成,团长胡云生(代)、贾耀祥、王六生,政治委员彭嘉庆、曾明桃;第六团,由鲁南支队编 成,团长贺东生,政治委员刘西元。
  1943年3月,教二旅番号撤销,部队编入滨海军区。
  教导第三旅 兼鲁西军区由原三四三旅运河 支队与独立支队第二团编成,辖3个团、4个军分区。旅长杨勇、王秉璋(代),军区司令员杨勇(兼),政治委员苏振华、曾思玉,副旅长王秉璋,参谋长何德 全、龙世兴,政治部主任曾思玉、王辉球。第七团,由运河支队第五团编成,团长刘正,政治委员杨俊生;第八团,由独立支队第二团编成,团长夏德胜、齐丁根, 政治委员李士才;第九团,由运河支队第四团编成,团长何光宇,政治委员刘汉、郭华。
  第一(泰西)军分区 司令员刘贤权,政治委员李冠元,参谋长马宗凯,政治部主任辛俊卿。
  第二(运西)军分区 司令员周桂生,政治委员刘星,副司令员李春芳,参谋长张直,政治部主任许力。
  第三(鲁西北)军分区 司令员黄骅、白云,政治委员王乐亭,参谋长杨海涛,政治部主任郭玉燕。
  第四(运东)军分区 司令员刘致远,政治委员石新安,政治部主任杨劲。
  1941年6月,教导第三旅拨归八路军第二纵队建制,鲁西军区并入冀鲁豫军区。
  1942年12月,教三旅与冀鲁豫第二军分区合并,教三旅番号撤销。
   教导第四旅 兼湖西军区由三四三旅黄河支队编成,辖2个团及湖西军分区。旅长邓克明,政治委员张国华、唐亮,副旅长杨尚儒,参谋长匡斌,政治部主任欧阳 文、戴润生。第十团,由黄河支队第一、第三团编成,团长李金铎、肖明,政治委员戴润生、方国南;第十一团,由原黄河支队第二团与丰县、沛县、鱼台、滕县、 铜山5县游击大队编成,团长匡斌、王根培,政治委员刘仁贵。
  湖西军分区 1941年12月成立,司令员胡芸生,政治委员潘复生,副司令员郭影秋,参谋主任刘厚培。辖独立团,由沛县、金乡、铜山地方武装编成,团长李贞乾,政治委员曾子鲁。
  1942年12月,教四旅与湖西军分区合并,教四旅番号撤销。
   教导第五旅由东进支队编成,辖3个团。1941年南下华中,改编为新四军独立旅,1942年12月返回山东归建。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罗华生,副旅长吴 世安,参谋长李梓斌,政治部主任刘兴元。第十三团,由东进支队第二大队编成,团长江燮元、周长胜,政治委员覃士冕;第十四团,由东进支队第一大队编成,团 长胡大荣、江燮元,政治委员叶绍贤、江拥辉;第十五团,团长吴觉,政治委员晏成山、袁功庭。
  1943年3月,教五旅番号撤销,部队编入滨海军区。
   教导第六旅兼冀鲁边军区 由冀鲁边区津南支队与鲁北支队等部编成,辖3个团、3个军分区。旅长邢仁甫,军区司令员邢仁甫(兼)、周贯五,政治委员周贯 五、王卓如,军区副司令员龙书金、黄骅,副旅长龙书金(兼),参谋长杨铮侯,政治部主任杨忠、刘贤权。第十六团,由津南支队等部编成,团长杨承德,政治委 员陈德;第十七团,由鲁北支队编成,团长龙书金(兼),赖金池,政治委员曾旭清;第十八团,团长杨柳新,政治委员杨爱华、贾田云。
  第一军分区 司令员石景芳(兼)、傅继泽,政治委员杜子孚(兼)、田战胜,副司令员傅继泽。
  第二军分区 由第十七团兼,司令员龙书金(兼)、徐尚武,政治委员曾旭清(兼)、张开,副司令员徐尚武,副政治委员郝炬,参谋长李清山,政治部主任李恒泉。
  第三军分区 司令员杨铮侯,政治委员李广文,副司令员李永安、杨承德。
  1942年9月,教六旅改编为冀鲁边军区,教六旅番号于1943年3月撤销。
   教导第七旅 1941年7月,由新三旅与新二旅第四团编成,归第一一五师建制,受第二纵队指挥,辖3个团。旅长韩先楚、余克勤,政治委员赵基梅,副旅长 昌炳桂,参谋长李东潮,政治部主任谢福林。第十九团,团长傅春早、汪家道,政治委员孙仁道;第二十团,团长江海山,政治委员胡华居、刘聚奎;第二十一 团,1942年秋成立,团长罗赞成、罗参三,政治委员汪德清。
  1942年12月,教七旅与冀鲁豫第七军分区合并,教七旅番号撤销。
   鲁南军区 1940年10月,以一一五师后方司令部为基础编成鲁南军区机关,隶属一一五师,辖4个军分区和3个支队。1942年调整为3个军分区、1个 支队。司令员邝任农、张光中,政治委员邝任农(兼)、张雨帆,副司令员万春圃,参谋长肖家桢,政治部主任彭嘉庆、曾明桃。
  第一军分区 1942年前由鲁南军区兼,司令员张光中(兼),政治委员邝任农(兼),1942年底实设,司令员封振武、肖鸣,政治委员许言、杨涤生,副司令员董鸣春,副政治委员邹日清、洪仪,参谋长凌初生,政治部主任靳怀刚、文立柱。
  第二军分区 司令员梁兴初、贾耀祥,政治委员杨涤生、冯起。
  第三军分区 兼沂河支队司令员肖鸣、王献庭,政治委员许言、王六生,副司令员薛浩、王献庭,副政治委员赖国清。
  第四军分区 司令员石世良,政治委员李乐平。1942年底撤销。
  运河支队 支队长胡大勋,政治委员朱道南。
  峄县支队 支队长潘振吾,政治委员纪华。
  边联支队 支队长万春圃,政治委员曾明桃。


没有补充

按投票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