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派兵到山东,看毛泽东的大战略/黎小弟

含山 发表于2022-10-11 23:30:21

各位领导,上午好。今天想要讲的是《从派兵到山东,看毛泽东的大战略》,但这个题目有点大,我的研究还没有完成。所以,我将一些思考跟大家共享。

七七事变后,中共山东省委按照中央和北方局的部署,在山东全境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史称“十大起义”。我每当看到“十大起义”这些历史资料的时候,在脑子里面就出现一幅景象,那就是群雄聚义,中国古典名著有一部小说《水浒传》,讲的是群雄聚义,《水浒传》讲的也是山东的故事,所以我感觉到发动“十大起义”这个历史阶段,就是山东人民响应共产党的要求,白手起家,聚集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英勇抗战,从此开始了建党、建军、建政。在七七事变的时候,山东一共有2000个共产党员,但是这2000个共产党员抓住了历史的先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要搞武装起义,没有共产党是不行的。建立了军队,还要建立政权,如果没有政权,大家吃什么?打仗要有武器。 “十大起义”之后, 第二阶段建立政权,很像《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魏蜀吴三国相争,逐鹿中原。抗战时期,山东的敌我顽,共产党的力量应该是最小的。三方争夺也是很艰巨的。通过八年抗战,我们最后赢得了抗战的胜利。抗战结束以后,我们进入到解放战争阶段,即第三阶段,有点像历史上的三国归晋,最后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这三幅图像形容建党、建军、建政三个历史阶段,只是个类比,历史有时会出现一些相似。山东的抗战和解放战争如何与毛泽东的大战略交集?这要研究毛泽东的战略思想。

派兵到山东

1938年的12月3日,毛泽东给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郭洪涛拍来一份电报,同意由山东派出游击队到苏北开展游击战争。中央在5月下旬徐州失守后将原属河南省委领导的苏鲁豫皖特委划给山东省委领导,山东省委也因此改称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这个时候我父亲黎玉正好从延安带来一批干部于12月1日到达山东沂水岸堤后,立刻开始落实毛泽东指示,考虑组建部队,这个部队叫陇海游击支队。老红军钟辉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2月9日率21人从沂水县岸堤镇出发到邳县。陇海游击支队整编的是徐州邳县、睢宁和铜山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到1940年初,在陇海路南北有力地打击了日伪顽,为开辟和建立徐海地区和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创造了必要条件。1939年9月,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纵队决定成立苏皖纵队,任命江华为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开往苏皖地区,统一指挥部队。陇海游击支队改称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

综上所述,向苏北派游击队,这是毛泽东的大战略中下的第一步棋。

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提出关于第115师分三步向河北山东等地进军的意见, “三步走”,即第一步出河北,第二步转入山东,第三步转入安徽。那个时候毛泽东为什么这么想?这是基于对战局的分析,第一若日军集全力攻陇海路时,河北全境及山东境内和江苏北部空虚,而晋察绥三省之敌一时无力南进;第二因为太原失守以后,八路军有被截断归路的危险,因此需要考虑八路军整个布局,既要坚守太行太岳地区,也要考虑八路军要向什么方向发展,因此毛泽东产生了这个“三步走”的想法。坚持华北抗战,同时要发展华中,连接华北华中,山东是一个重要而不可少的环节。

11月8日太原失守,在此之前北方局从太原已经撤到临汾,所以山东省委和北方局因为那时候没有电台暂时失去联系。刘少奇在给张闻天的报告中,谈到这一段时期山东怎么样?听说搞两个起义,建立了四支队、五支队,具体有多少人,详情都不清楚。在那个时候,毛泽东也非常关注山东,因为他是从一个大战略角度上来考虑山东,但是他也不了解山东的情况。直到我父亲黎玉在1938年4月2日到达延安向中央汇报工作。黎玉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把山东在全省分区发动武装起义的情况做了全面的介绍。在向毛泽东汇报时,毛泽东非常关注,可以说当时是眼前一亮,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了解。我父亲后来回忆了和毛泽东会面的情形,毛泽东表示:以后给你们调派一个有名的红军将领,再派一支主力部队去,他们就再也不敢叫你们‘土八路’了。此后的毛泽东就不断地提出来要向山东、向平原发展游击战争。1938年4月5日,毛泽东给周恩来叶剑英发电报说,山东游击战争大可发展,第四支队三个月内由70人发展至1200人,800支枪。

5月20日,毛泽东又致电朱德、彭德怀等提出准备向豫皖苏鲁敌后发展。徐州失守后,河南将迅入敌手,武汉危急。彼时蒋将同意我军南进,在豫皖苏鲁四省深入敌之后方活动。刘林两师将作整个新的部署。山东方面已发展广大游击战争,今日可越津浦路至泰安。那边民枪极多,主要是派干部去,派得一两个营去作基干则更好,但需准备长期留下不还建制。

毛泽东此时深谋远虑,提出对山东主要派干部去,还要派一两个营作基干,且不还建制。

我父亲黎玉和张经武也一直在想中央什么时候派主力部队到山东,当走到山西黎城时,他们给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等人拍了电报,提出中央决定派一个主力团作为骨干创造根据地及政权是万分迫切的问题。要求最好迅速决定。电报是1938年10月11日发的,15日他们接到了朱德、彭德怀、王稼祥、刘少奇的复电,告知去山东的部队仍从津浦支队拨出,以后再派一旅主力去山东。他们不知道毛泽东已胸有良策,作了相应的安排。

在我父亲黎玉离开延安的那一天,是1938年8月21日,毛泽东拍了电报给彭德怀、左权、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等说:“你们派一个营装作游击队交给张黎去作为骨干。”这话的关键词是“装作游击队”。为什么要把正规军装作游击队呢?主力部队何时能到山东呢?

10月21日,他们来到八路军第129师驻地,毛泽东、王稼祥和集总已决定抽津浦支队一个营去山东作基干。徐向前、宋任穷、刘志坚建议津浦支队全部去鲁南作基干,以加强山东工作,刘伯承师长命令津浦支队在11月2日以前到达聊城接受指挥。

此后毛泽东一直在考虑如何向山东派兵,因为国共两党谈判八路军的防区不包括山东。向山东派兵是要和国民党谈判,取得他们的同意。

这个时候,国共两军就防区的摩擦已经很激烈了,毛泽东让周恩来去做蒋介石的工作,问允许不允许八路军去山东,最后的回话是什么?八路军正规部队不允许进,太原已经失守了,八路军三个师都在敌后,后路随时会被截断,国民党政府还要限制八路军的活动区域和和发展的空间。

国共两党就八路军的作战区域产生的矛盾涉及统一战线和政权建立,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如何行动?在这重要时刻,中共中央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实际上是一个很关键的会议,需要就独立自主的统一战线和建立政权统一全党思想。1938年10月5日,在谈到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时,毛泽东指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是不对的。例如设置行政专员,派兵去山东之类,先“经过”则行不通。

会议确立了一个重要的方针,“巩固华北、发展华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央作出重要决定。建立了中原局,刘少奇从北方局书记调任中原局书记。中央军委作出决定是第129师出河北,第115师进山东。六届六中全会后, 1938年的11月25日,毛泽东、王稼祥、滕代远致电彭德怀,指出:陈、罗率师部及陈旅主力(2个主力团)全部去山东、淮北为宜……陈罗东开时,拟分布于新老黄河间广大地区,包括津浦(路)东西、胶济(路)南北在内。

12月2日,朱德、彭德怀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向陈光、罗荣桓下达了命令,要求第343旅第685团以苏鲁豫支队的名义先行入鲁,师部及第686团继而向山东进发。

为什么第115师第685团要冠之苏鲁豫支队?我理解这是毛泽东的聪明之处,蒋介石不是说正规部队不让进入山东和苏北吗?那就让地方部队进,把少量的八路军的正规部队吸收当地的地方武装,而且冠以地方的名字。第685团进入到湖西地区的时候把湖西起义的队伍即山东纵队挺进支队大部并到了第685团,这样就避开了蒋介石提出的八路军正规部队不让进入山东和苏北的限制。

第115师挺进山东时,中央决定以“八路军东进支队”名义进入山东,1939年3月1日,在运(河)西地区鄄城县境踏上了山东的土地。

在向山东派兵,选择时机和在山东、苏北布局以实现战略目的。毛泽东思考良久,作出一个很重要的决策,就是把第115师化整为零,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1937年11月7日,太原失陷的前一天,聂荣臻率领了第115师一部创立晋察冀根据地;

1938年7月,曾国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5支队和孙继先率第129师津浦支队进入冀鲁边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9月27日萧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进入乐陵县城,统一领导冀鲁边区的抗日武装。

1939年3月2日,陈光、罗荣桓率第115师师部、直属队和第343旅第686团,到达运西郓城县。随后将杨勇等人和第686团一部留在运西,开辟运西抗日根据地。

3月7日,陈光、罗荣桓率师部和第686团大部进入泰西地区。由泰西起义武装发展起来的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与第115师兵合一处,全面开创泰西抗日根据地。

7月,第115师独立旅成立,杨勇任旅长兼政委,运西抗日根据地日益巩固扩大,并与泰西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控制了津浦铁路以西、济菏公路以北、黄河以南的三角地带。

8月,鲁西军区成立,第115师独立旅兼鲁西军区,杨勇兼任司令。10月,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奉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归属115师独立旅建制(1940年4月正式归建)。到年底第六支队发展到5000余人。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形成

9月4日,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陈光、罗荣桓率第115师师部的随行人员于9月至10月间,同第686团、第115师师部先后进入鲁南。1940年4月,根据山东军政委员会的决定,将鲁南起义的武装山东纵队苏鲁支队及所属地方武装正式改归第115师建制。以后第115师又转战到滨海,在津浦路东与山东纵队共同创造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形成鲁中、清河、胶东、鲁南、冀鲁边、滨海根据地。在津浦路西则形成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形成

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第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萧华等率纵队直属队、第五支队和第六支队一部,从9月下旬始,分批由冀鲁边区进入鲁西地区。

1940年4月15日,鲁西八路军统一整编,恢复第115师第343旅的番号并兼鲁西军区,萧华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343旅政治委员,杨勇任第343旅旅长。同年10月,鲁西部队统一整编为第115师教导第3旅兼鲁西军区,杨勇任旅长兼鲁西军区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

下辖泰西、运西、鲁西北、运东四个军分区。

3月9日,冀鲁豫支队整编完成,杨得志任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委员,整编后冀鲁豫支队迅速发展,使冀南、豫北、鲁西南(东明、曹县)地区的抗日武装实现了统一领导。

4月30日,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到达冀魯豫地区。与冀鲁豫支队统一整编,仍称第二纵队,杨得志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

1941年7月1日,冀鲁豫、鲁西两区合并,冀鲁豫、鲁西两个军区及其所属部队于6月13日开始合并,合并后的冀鲁豫军区于7月7日正式成立。两区所属主力部队统一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杨得志任第二纵队司令员,杨勇任纵队副司令员,苏振华任纵队政治委员兼军区政治委员。

1942年6月4日,取消八路军第二纵队番号,各种武装力量由军区统一领导,杨得志任军区司令员,杨勇任副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

1944年2月8日,杨得志率部队去陕北。为加强陕北的军 事力量,保卫延安,杨得志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率冀鲁豫军区第二团、十一团、十六团、十九团、三十二团及回民支队开赴陕北,这些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进入西北野战军序列,冀鲁豫军区工作由杨勇主持。

5月11日,冀鲁豫、冀南两区合并。两军区合并,组成冀鲁豫军区,统一各军分区部队的番号和建制。合并后的冀鲁豫军区,宋任穷任司令员,王宏坤、杨勇任副司令员,黄敬兼任政治委员,苏振华任副政治委员。军区下辖11个军分区和水东独立团。

我们简单地回顾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形成的过程,通过毛泽东的化整为零战略,精锐的八路军小部队和地方武装的结合,就像原子裂变,越变越多,像滚雪球似的,抗日根据地越滚越大。

再谈鲁西北的情况,中共山东省委为开展鲁西北抗日武装,1937年10月,派省委组织部长张霖之坐镇鲁西北,全面负责鲁西北的工作。

1938年11月15日聊城失守、著名爱国将领范筑先壮烈殉国后,鲁西特委直接领导的十支队被敌围攻,12月21日,刘伯承、邓小平率第129师第386旅进至朝城,歼灭围攻我十支队的反动民团,后转战于冠县、馆陶、丘县、聊城、茌平、临清、高唐等地。

1939年1月14日,经八路军总部决定,以十支队和五、六、七、十六等支队各一部正式组成第129师筑先纵队,辖6个团和1个独立团。1940年5月,与八路军第129师先遣纵队合编为新八旅,张维翰任旅长,肖永智任政治委员,归冀南军区指挥,总兵力有1万人。 

支援新四军,发展华中

为了贯彻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938年11月9日,中原局成立,刘少奇为书记。所有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

1939年1月17日,刘少奇致电中央书记处,请令苏鲁豫支队到陇海路南活动。1月19日,中央书记处作出关于北方局与中原局辖区划分的决定,以陇海铁路分界线,陇海路南的部队及地方党,无论在指挥上及建制上一概拨归中原局管理。第115师在路南发展的地方武装一概交中原局。

5月21日,中央书记处关于苏皖边区情况致电朱德、彭德怀等人,电报指出:八路军今后发展,主要发展方向是华中。

这一时期在苏皖边区活动的八路军部队有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和第115师苏鲁豫支队,并有山东分局派干部建立了当地的党组织。

12月26日,中原局致电中央书记处关于成立苏皖边区军政委员会。提出陇海路南、津浦路东、皖东北及苏北地区划归中原局管理。

毛泽东此时考虑要重点经营华中,选派更多的八路军军部队深入华中地区建立根据地。

国民党顽军也在华中不断制造磨擦事件,掀起反共浪潮。在蒋介石的密令下,企图分割包围聚歼新四军,严重威胁新四军的生存和发展。

1940年3月16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提出在华北军事上转为守势,造成政治上有理有利地位。毛泽东指出:目前斗争重心移至淮河流域,蒋介石企图切断我军与新四军联系。我军将来出路,实在中原,此时不争,将来更难了。故提议调第344旅至陇海、淮河之间,协助彭雪枫创立根据地,并策应胡服,将来再调一部深入苏北,使八路军、新四军打成一片这种行动。

为此中央军委要求八路军总部作出具体军事部署,加大力度从快援助新四军。

3月21日,军委再次致电朱德、彭德怀、刘少奇、项英等,指示:援助新四军,创立皖东、淮北、苏北抗日根据地。请朱彭速作决定具体部署。新四军亦是新创,故须八路加以援助,才能彻底战胜进攻军队,巩固这个极端重要的抗日战略地区。

3月29日,毛泽东、王稼祥致电朱德、彭德怀,刘少奇、项英,提出目前华中的军事策略。电报指出:华中之皖东、淮北、苏北成为顽方必争之地,目的在隔断我八路军新四军之联络,陷新四军于危境;将第344旅调陇海路南增援华中。第344旅应速开动;将来八路军到达华中后,则应坚决争取全部苏北在我手中。陈毅部队,应当加紧向苏北发展。

4月1日,中央及军委致电朱德、彭德怀、刘少奇、项英等,指示目前在华北华中的方针。①在黄河以北及吕梁山脉,我军则谨守防线,深沟高垒,以备不虞,不还一枪;②在鄂中皖东淮北三区,新四军应坚决而有计划地进行自卫战争,其皖东淮北两地,务须独力坚持三个月,以待援军到达,然后大举反攻;③八路军有抽调足够力量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打退反动进攻,消灭投降反共势力,建设新的强大抗日根据地之任务。此根据地以淮河以北,淮南铁路以东,长江以北,大海以西为范围。其指挥人员与兵力配备由朱彭统筹之;其到达时间,分为三期:第一期须有一个主力团,以急行军于一个月内外到达皖东;第二期为第344旅,须于两个月内到达淮河附近;第三期须有相当大的兵力(不少于一万五千人),于三个月内外到达苏北扬州附近。一、二、三期兵力总数,共须四万至五万人,方能完成此紧急强大任务。

4月5日,毛泽东、王稼祥致电彭德怀,黄克诚,胡服等,提出发展和巩固华中根据地的部署及策略。电报指出:蒋介石欲把我八路军、新四军统统纳入黄河以北,划定黄河以北为我两军防区之企图。但第一,华北敌占领区日益扩大,我之斗争日益艰苦,不入华中不能生存。第二,在可能的全国性突变时,我军决不能限死黄河以北而不入中原,故华中是我最重要的生命线。第三,我仍应乘此时机派必要军力南下。第344旅与彭吴支队南下口号,仍是救援新四军与配合友军抗日。如彭吴兵力不足,则第344旅协助之。惟整个苏北、皖东、淮北为我必争之地。凡扬子江以北,淮南路以东,淮河以北,开封以东,陇海路以南,大海以西,统须在一年以内造成民主的抗日根据地。凡军事行动,统归朱彭两总及胡服同志指挥之。一切具体部署,政治口号,政权建设,发展计划及统一战线方针,统由胡服负责,会商克诚、雪枫考虑决定,报告朱彭及中央军委。

6月1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又一次致电彭德怀等,提出对华北华中的战略部署。电报指示:克诚纵队及彭朱支队应立即转往华中,其原防由第129师及北线南移部队接替。华中是国共必争之地,彭朱支队及黄克诚纵队应立即出发。华中如失时机,将来全部困难很大。

据此,苏鲁豫支队根据中央指示于8月挺进淮海区并控制了淮海区。

在苏鲁豫支队南下的同时,黄克诚率第2纵队第344旅、新编第2旅等共1.2万余人越陇海铁路南下,于6月20日抵达安徽省涡阳县,与活动于该地的新四军第6支队会合。27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黄克诚、彭雪枫两部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8月16日,中原局遵照中央指示,将进入皖东北的第2纵队第344旅第687团与苏鲁豫支队等部,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执行向东发展的任务。

7月,根据中央决定,撤销苏皖纵队。7月21日,徐向前、朱瑞致电韦国清并报军委集总中原局,通知陇海南进支队划归中原局建制。

1940年9月1日,陇海南进支队与黄克诚率的八路军第二纵队一部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10月,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与新四军北上的一、二纵队在盐城以南胜利会师,打通了华北、华中的联系,完成了开创苏北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皖南事变后,重建新四军军部,划归中原局建制的八路军部队列入新四军的序列,实现了“发展华中”的战略目标。

问鼎中原的大布局

1942年7月9日,毛泽东给刘少奇发了一份密电,对日本战败后的形势和与国民党争天下及共产党应采取的战略和对策作了预判,他提出日本战败从中国撤退时,新四军及黄河以南部队须集中到华北去,甚或整个八路军、新四军须集中到东三省去,方能取得国共继续合作的条件。如此则山东实为转移的枢纽。同时又须估计那时国民党有乘机解决新四军的可能,如蒋以重兵出山东切断新四军北上道路则新四军甚危险,故掌握山东及山东的一切部队(115师、山纵、杨苏纵队)造成新四军向北转移的安全条件,实有预先计及之必要。

历史的发展确实如毛泽东判断,日本投降后,按照中央的指示,山东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分别从海路与陆路进军东北,新四军三师在黄克诚的带领下也经山东向东北挺进,河北的八路军一部从山海关出关向东北进军。我们从此有了东北根据地和东北野战军。新四军北移山东,原是接防,后来是华中和山东两大战略区合并组成华东区,成立华东野战军。中央决定将太行、太岳和冀鲁豫整合起来,最后形成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又被称为中原。所属部队也被称为中原野战军。聂荣臻的晋察冀根据地,部队被称为华北野战军。在西北彭德怀领导的野战军被称为西北野战军。

解放战争时共产党和国民党逐鹿中原,依靠五大战场,东北、华东、中原、华北和西北战场。共产党有五大野战军,虽然国民党的军队数量和美式武器占优势,但我们有这种实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终打败了蒋介石,赢得全中国的解放。

兵民是胜利之本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书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兵民是胜利之本”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最后胜利,关键是取得民心,把人民从日军的铁蹄下解放出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为老百姓做实事,减租减息,赢得民心,为了保卫胜利果实,老百姓踊跃当兵。无论八路军、解放军,兵员主要是来自老百姓。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西北野战军都有山东兵的元素。北上、南下、接收城市政权和支前,都有山东的影子。充分地体现“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也再现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全无敌”,山东根据地和冀鲁豫根据地的贡献是永载史册的。

我们的父辈都是参加了中国的大变局。因为有了山东,有了山东抗战,加上毛泽东巧妙地派兵到山东,依靠山东实施他的宏图大业,完成他的大战略。山东党和人民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的。

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变局,我们作为子女,为父辈能够参加这样改天换地的大变局感到自豪。最后,我们希望这个红色文化论坛将来可以继续开展。

(2022年9月26日完稿)  

浏览:2975次

评论回复
  • 通途

    2022-10-18 通途

    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征程,一首激情高昂的壮丽战歌。鼓舞人心响彻云霄,永载青史光照千秋。向黎玉老前辈老功勋致敬。

  • 董云凌

    2022-10-13 董云凌

    黎玉老前辈功不可没!日月同辉!可歌可泣!

  • 董云凌

    2022-10-13 董云凌

    中国的抗战胜利离不开山东,山东人民立了大功!

最新来访
  • 董云凌
    董云凌
  • 邵文波83
    邵文波83
  • 南之木
    南之木
  • 丰林谷农业
    丰林谷农业
  • 通途
    通途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 含山
    含山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