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云县,是云南临沧云县人,广饶县是老家,是山东东营广饶人,澜沧江奔腾不息,黄河万古流芳,南河勇往直前,小清河叮咚阔远。不论生在南方还是北方,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铭刻在心。我们的先辈们出生入死打下了幸福的江山,我们要继往开来,接续奋斗,永远为伟大祖国奋斗不息。
引言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置于中国《武经七书》之首,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国人尊孙子为“兵圣”,而以色列当代战略学者Martin van Creveld(克里费德)之言可以代表国外的总评:“所有战争研究著作中,《孙子》the best(最佳),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则只能屈居second best(第二)。”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唐朝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美国尼克松写的一本书,《1999不战而胜》,其中就引用了好多有关孙子的语录。毛泽东评价《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世界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又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当下仍是科学真理"。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广饶县简介
广饶,自秦时设县,古称乐安、千乘、琅槐,西汉时始有“广饶”之称,取“海滨广斥,饶有鱼盐”之意,被联合国地名组织评定为千年古县。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5000年前),广饶境内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广饶县,山东省东营市辖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东营市南部,地处泰沂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和黄河冲淤积平原的交迭地带,属暖温带季风型气候,总面积1166平方千米。广饶县辖9个镇街、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户籍人口53.4万人。广饶县主要景点有红色刘集景区、孙子文化旅游区、东营历史博物馆等。2024年,广饶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52亿元,同比增长6.7%。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综合排名中跃居第43位、全省第6位。2010年2月4日,广饶县入选“2009年国家园林县城名单”。
举办中国广饶·孙子国际文化节,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气息和浓郁的齐鲁地域特色,黄河口风情已成为海内外孙子文化研究交流的高峰论坛,经贸合作、旅游推介的盛会,第一届于2005年9月5日正式举办,已举办十六届。在传承弘扬孙子文化的基础上,广饶县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兴文,倾力打造“兵家圣地·智慧广饶”,“突出孙子文化特色,打造世界唯一性孙子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孙子国际论坛的举办,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家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用新时代的视角重新挖掘孙子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增进人民福祉服务。孙子文化不仅在广饶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更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旅游活动和学术论坛,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二、从《孙子兵法》到烽火铁血传奇
(一)《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由孙武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512年。
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有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计》的说法。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如写军队的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军争篇》),既贴切又形象,且音韵铿锵,气势不凡,故刘勰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程器》)。该书迄今最早的传世本为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墓竹书《孙子兵法》,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经汉简专家整理小组整理,于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十一家注孙子》本;又有《武经七书》本《孙子》,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印。其注本以曹操注最早,《平津馆丛书》所收影宋本《孙吴司马法》中有《魏武帝孙子》等。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军事理论 ,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归纳出战争的原理原则,举凡战前之准备,策略之运用,作战之布署,敌情之研判等,无不详加说明,巨细靡遗,周严完备,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二千多年来一直被视为兵家之经典,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对《孙子兵法》推崇备至,而孙子所主张的智、信、仁、勇、严则成为中国军人的“武德”。
(二)核心思想
1.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第三篇《谋攻篇》 ,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2.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第四篇《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第五篇《孙子兵法·兵势篇》,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第六篇《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3.战场机变(第七篇至第九篇)。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第八篇《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4.军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第十篇《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的要求。第十一篇《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5.特殊战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第十二篇《火攻篇》 ,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第十三篇《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另据解放军报“军事论坛”:
在《孙子兵法》中蕴含的制胜智慧一文,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钟少异 2024-08-06 有:
“慎战” “慎战”是《孙子兵法》的第一要义。《孙子兵法》开篇就阐明了慎重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知战” 在《孙子兵法》中,对知兵知情的强调,贯穿于全书始终。孙子不仅要求全面掌握战争规律,而且特别强调对战争各方面情况要有所了解和把握,力求做到“尽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孙子有关战争认知问题的思想,并凸显了孙子对战争认知问题的高度重视。
“善计” 在“知战”的基础上进行战争运筹和作战谋划,孙子总称之为“计”。在《孙子兵法》中,“计”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是计算,第二是计谋,第三是计划。计算是对情况的量化分析比较;计谋是在计算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策略设计,其最终选择便是决策;计划是根据决策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孙子兵法》第一篇的篇题“计”,就包含了这三层意思。
“奇胜” 在《势篇》中,孙子提出了中国古典战争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一对范畴——“奇”和“正”。“正”,或者说“正兵”,指常规的或意料之中的作战方法;“奇”,或者说“奇兵”,指非常规的或出乎意料的作战方法。根据战场情况,运用计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打敌于措手不及,不是采取常规作战方法,而是采取奇妙的办法作战的,都可以称为奇兵。 孙子关于奇正变化的思想,充满了辩证性。首先,他认为用兵的奇和正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 其次,他认为作战方法的奇正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孙子上述思想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战法奇正变化理论上的无穷可能性,从而引导、激励指挥员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去追求出奇制胜,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造。
(三)后世影响与传播
1972年4月4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发现大批《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许多著述都认为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所记载,《孙子兵法》传入日本至少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据史书记载,在公元734年,也就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在中国留学长达17年之久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历尽艰辛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位兼修文武的饱学之士,在离开繁华的唐朝都城时并没有携带什么丝绸珍宝,而是用唐朝廷赏赐给他的钱来买书,将大批记载中国兵学阵法知识的书籍捆载而归,回到故乡后传授给日本的文士武将。据统计,从16世纪以来,日本的各种《孙子兵法》注本不下一百六七十种。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对它国的兵法著作有如此长时间的研究热情,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这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把《孙子兵法》引向欧洲的第一人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约瑟夫·J·阿米欧。他就是清朝乾隆年间北京的中文名字——钱德明(别名钱遵道),知道的人还真不少。1772年,巴黎的迪多出版社出版了这套名为《中国军事艺术》的兵学丛书,其中第二部就是《孙子兵法》。这部书的法译本一问世,就引起法国公众的重视,《法国精神》等文学刊物纷纷发表评论,有的评论者甚至说,他在《孙子兵法》里看到了西方名将和军事著作家色诺芬、波利比尤斯和萨克斯笔下所表现的“那一伟大艺术的全部真理”,建议将这一“杰作”作为“那些有志于统领我国军队的人和普通军官的教材”。大清帝国驻法公使论《(孙子兵法)在法国的历史》廖世功(1877--1955),有趣的是廖世公所著的《中国为世界文化之源》这部著作中提到,就连叱咤欧洲的法国名将拿破仑也读过《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作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宝,《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她更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影响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井深大一生的书,通用汽车CEO罗杰·史密斯、软银总裁孙正义成功的法宝,商界必备实战手册启迪人生权变创新的智慧。 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四)现代深远影响
《孙子兵法》不仅在古代近代产生重要影响,进入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是我们人生的宝贵引路明灯。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孙子兵法》曾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该书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
(五)孙子文化研究
孙子兵法研究史大致可分成7个时期。(一)孕育产生时期——远古至春秋。(二)增益和早期校理时期——战国至秦汉。(三)削繁和注释时期——魏晋至隋唐。(四)武经首位确立时期——宋代。(五)阐发和考据时期——明清。(六)近代中西军事融合时期——民国。近代中国有蒋百里,刘伯承,陶汉章,许诗玉(中国台湾)、钮先钟(中国台湾)、朔雪寒(中国台湾),日本的服部千春,等等均有深入钻研并有专作。(七)孙子学确立与大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
(六)从《孙子兵法》到烽火铁血传奇
1.原始文明的尚武。
2.上古三代夏商周时期的尚武。
3.古代的尚武。
孙武,是古代尚武精神的集大成者。孙武的裔孙孙膑吸收了其军事思想,弘扬了“孙氏之道”,使齐国在战国时期威名远震。秦汉之际,谋略家李左车又在齐国大展身手才干。魏晋时,世居广饶的望族孙氏涌现六位将军:孙历、孙旃、孙弼、孙髦、孙辅、孙琰。宋代,出现武节将军朱现。元朝时,广饶县綦许村的綦公直官至都元帅。明清时期,广饶县出现很多武职人员和军事家,共有武科进士、举人58人,其中进士6人;既有山东海关总戎都督府后军都督孙仰钦和兵部右侍郎成其范等著名将领,也有李金鏊、王荀等威振朝廷的农民起义领袖。自春秋至清末,知名兵学人物有167人,其中将军64人,武职名士45人等。
4.近现代尚武。
辛亥革命时期,出现了著名的革命斗士邓天一,民国时期,就连号称“山东三李”的民国名将中,有两李即李玉堂和李延年就是广饶人,在黄埔军校第一期来山东招收学员11人中,就有4人是广饶人。民国时期,仅广饶籍授衔将军就有27人,黄浦军校生38人等。新中国成立后,被授衔的广饶籍将军及军、师职以上高级军事干部57人,如丁莱夫、张太恒、刘梅村、刘子久、李竹如等。
在名人资料网中山东名人专栏,其中,广饶县人有42位,他们中有孙武、同盟会员、革命烈士、知名戏剧演员、宣传《共产党宣言》的革命同志、少将、福建省副省长、宁德地委书记等。
在吕跃广写的《二十世纪山东广饶县走出的十位著名将领》一文中记述着:“我的老家千年古县广饶县,是一代军事家孙武的故曰。在孙武及孙子兵法尚武精神的感召和熏陶下,广饶人民具有传统的反抗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1925年春建立的中共刘集支部是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发现于刘集村的《共产党宣言》是全国最早的中文译本。在上世纪广饶大地也走出了一位位战功赫赫的名将。”
丁莱夫(1912—1983)原名丁之夏。广饶县高卜纸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1920年入村塾读书,1933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他组织进步同学创办刊物,主管《新亚日报》副刊《农园》,建立“广饶县旅济同学同乡会”并被选为会长。1935年12月,当选为省立第一乡村师范抗日救国会主席。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4月,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8月,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干事。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边区阜平县政府秘书长、唐县县委书记、晋察冀二分区地委宣传部长,主编《阵地报》。后任中共北岳区党委秘书长、第四分区地委-部长、地委书记,晋察冀军区独立第一旅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分区政委、旅政委、师政委等职。1951年7月, 丁莱夫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任志愿军第二十兵团组织部部长, 后任政治部副主任兼兵团党委副书记、代理书记。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11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被选为志愿军回国汇报团成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5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六军政委,后任六十三军政委。1962年11月,调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为发展广播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肯定。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革”中,遭受迫害,后平反恢复名誉。1975年9月, 经-批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1980年转任通讯部顾问,正兵团级。1983年8月28日在北京逝世。
没有在名人资料网中山东名人专栏记载的有如,在2022年建军节采访发布的广饶老兵感人故事:
田叔澜,这位生于1926年的广饶老兵,自幼便投身于革命事业中。在1983年12月21日,他更是被惠民军分区授予行政十八级,这是对他多年军旅生涯的肯定。此外,他还荣获了解放奖章一枚,彰显了他为国家的解放事业做出的贡献。
魏松明,这位1927年8月出生于广饶县的中共党员,自1945年7月投身革命工作以来,便开始了他的不平凡旅程。他曾在华东六纵50团担任电话通讯兵,并于194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底,他随部队回国,并于1969年5月转业至广饶县检察院工作,直至离休。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李正家,这位在1928年4月出生于广饶县的中共党员,自幼便投身于革命事业。 他曾在儿童团中担任要职,并亲身参与了两次反恶霸斗争。1945年1月,李正家应征入伍,开始了他在原28军82师后勤部助理员的职业生涯。分别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各荣获三等功一次。此外,他还荣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以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殊荣。
李永泰,作为广饶县大王镇西李村的党支部书记,始终心系村民,将村民的利益置于首位。他于2004年踏入军营,两年后,也就是2006年,他满载荣誉退伍。2021年,他的善举和贡献再次得到认可,东营市委宣传部和共青团东营市委联合授予他“新时代东营向上向善好青年”的称号。而在2022年,共青团中央更是将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的殊荣颁给了他。
刘峰,一位出色的社会工作者,于2000年12月入伍,并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他在社会工作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成为中国百名社工人物、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员,还担任了山东省社会工作协会和东营市作家协会的会员。在广饶县社会工作专家委员会中,他更是担任副主任一职。
韩军,一位在军队中表现出色的战士,于1996年应征入伍,并在1998年因卓越表现被部队推荐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退役。 退役后,他选择回到家乡,投身于创业之路。2015年,他创立了东营市后稷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一职。
“身着戎装,他们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来自人民,他们始终不忘服务人民的初心。离开军营,他们将奉献精神带到了地方;脱下军装,他们的本色依旧,在各个岗位上,他们继续书写着军人的荣光。”
他们均没有记载和提到我撰写的红色家族传记《烽火双雄山东兄弟的热血征程铁血传奇》的烽火双雄二位马家兄弟人物(一位是军队县团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