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通回忆录21:在龙南县(下)

若兰 发表于2017-05-06 10:36:56

第一,组织起来发展生产 —— 大罗乡廖三林农业合作社的建立

1952年土地改革、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在全县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生产力得到解放,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农村纷纷建立了生产互助组,发展供销合作社;在城镇建立了小发电厂和松香厂。县农场也在生产上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由于及时耕耘,合理施肥,加强管理,1952年农场平均亩产稻谷970斤(号称千斤)。为此,由我主持召开了各区区长参加的现场会议,介绍推广了增产经验,这种做法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当时不易全面推广,原因是当时的农场是由国家委派人员管理的,而农村则是个体的和互助的,加之农场的肥料是保证供应的,农户则得不到这种优待。农场增产经验的方法是:强调及时除草、防病、灭虫、防倒伏等,这些是能够较普遍推广的。

1952年全县农业生产形势很好,农民群众交公粮的积极性也很高,全县平均亩产多少斤记不清了,但我记得农民排长队交公粮的情景。我曾批评四区区长,并责令他把区公所会议室腾出来装粮食,为了这件事,我曾就自己的态度简单生硬,做过自我批评并接受了批评。

当时我们对农村生产组织体制的指导思想是:由个体到集体、由小集体到大集体。因此,积极号召在自愿的原则下成立互助组。“组织起来发展生产”,是一个非常深入人心的口号和行动。在此情况下,县领导试图有领导地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建立农村生产合作社(集体的半社会主义性质),二区大罗乡廖三林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在县委、区委领导下参加组建合作社的人员有:徐国通、陈宝林、赖纪春、张起耀、黄安共等,二区也有个别同志参加。合作社组建后我写了专题报道,分别投稿江西日报和赣西南日报,两报都分别发表了。赣西南日报刊登了经验、成绩部分(即第一部分),江西日报刊登了存在问题部分(即第二部分)。因为同是大罗乡廖三林农业生产合作社,撰稿人又都是徐国通,大家有目共睹,这使我感到难堪。为此我曾有过消极表示:“不再为党报写稿了”。但从这一件事件中,我增加了一个知识,既:不能一稿两投。1953年春,廖三林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赣州地委批准确认。

第二,关于干部工作作风

          我认为,当时龙南的领导作风、干部作风本来就是较好的,通过“三反”运动,又有很大的改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中学习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对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提高了警惕。认真地学习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并极力以此规范自己的行动。

(2)迎来送往没有用公款请吃的(谁也无能力用私款请客)。彭涛、李克瑞、张熙贤同志调走,秦彬同志调来,我和秦彬、赵自仁调走,李克瑞同志调回,都是交待工作后欣然去留,均无宴请,并未感觉不妥(在三反前,单位间过年节时,有用公款相互吃喝的行为)。

(3)原来省里决定,发给县、区干部的香烟,自觉一律停止。

(4)县委成员除个别主持日常工作者外,一律下乡蹲点,只有开县委会议和干部会议时方可回到县城(这种做法也是习以为常,并不感到勉强)。

(5)为革命事业工作,没有过星期天的习惯。

(6)下乡一律与农民实行“三同”,吃饭一律按规定付钱。

(7)业务随身走,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不搞机关作风。在我主持县委宣传工作期间,大部分时间在乡下,宣传部的干事张起耀、黄安共也随我一起下乡,围绕中心工作宣传业务,做到宣传内容在所在地首先贯彻,宣传经验从蹲点中取得,宣传员和党报通讯员的发展从所在地开始,通讯报道员从蹲点地取得第一手材料。同时,在机关进行的工作如印发材料等,也是利用回县里开会的空隙时间进行。

(8)为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县人民政府建立了县长、副县长轮流接见人民群众的制度并设立了人民检举接待室。对县机关干部一再强调,要热情对待群众来访,有关部门要热情接待,其他人遇到来访人员要负责引路,不能不理不顾。我认为,上述各点,多数应作为优良传统作风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当然,作风问题在当时并非完好无缺,即使那样艰苦,广大干部和群众对领导的作风还是有许多意见。我在1952年4月县委扩大会议上,对自己在乡下时有住在区公所、乡政府的现象,影响联系群众的官僚主义,以及有时态度生硬等方面的缺点作了自我批评。这在当时,对于我个人思想的提高和作风的改进,以及以后的行动都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较系统的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读十二本书

1950年中央决定县以上干部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的十二本书,这十二本书的名称是:

1、《共产党宣言》

2、《马、思、列、斯思想方法论》

3、《列宁、斯大林论中国》

4、《论列宁主义基础》

5、《国家与革命》

6、《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7、《共产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8、《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9、《联共党史简明教程》

10、《政治经济学》(列昂节夫著)

11、《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册)

12、《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下册)

学习方法主要是自学研读,有时同志间相互交流,因为县委成员大部分时间分散在乡下,没有时间集体讨论。上述十二本书,我个人至1950年春可以说基本通读了,这些书籍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共产党宣言》、《社会发展简史》、《联共党史简明教程》和《政治经济学》。由于历史和个人认识的局限,期中可能有负效应,但正面的收获是主要的,使我进一步奠定了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基础。

在龙南期间的几件事情的回忆就写到这里,上述内容除第七件外,其余六件事已为《龙南党史资料》十二期录用。

1953年4月,接省委通知,我调离龙南到省委听候分配。到南昌后住在省委招待所,因对龙南人民的不舍与怀念写了下面的诗句:

陇南好风光,遍地稻花香

杨村竹木翠,岿美钨金亮

桃江观鱼跃,莲池品蔗糖

何日再来游,共赏小武当

上述诗句所提到的“岿美”和“小武当”是两件遗憾事。因为岿美山处于龙南五区境内,著名的岿美山钨矿就在其中,但我作为县长却从未去过。这除了分工的原因,自己当时缺乏工矿意识也是原因之一。小武当山位于四区大霸乡,我到六区去是必经之路,但数次路过只是向南遥望,而未有闲前去赏光,其实当时也无游山观景的情趣,离开后却怀念起来了,而今我年事已高,恐怕这种遗憾今生不能够补偿了。


谁在收藏
浏览:210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平安
    平安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