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玉回忆录》八、山东人民武装起义与山东纵队的建立和发展(上)

含山 发表于2017-08-24 14:29:13

在徂徕山起义前后,山东各地党组织根据省委的部署,纷纷发动当地人民举行抗日武装起义。这些起义武装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组成山东纵队,驰骋抗日沙场,威震齐鲁大地,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章。

(一)山东省委的部署

山东地处华北东翼,北接平津,南连苏皖,西邻冀豫,东临大海;津浦、胶济两条铁路纵横境内;南靠陇海路,公路、水运交通也很发达,且有众多的海口、要塞,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山东的地形复杂,有泰、鲁、沂、蒙等众多的山区,可以凭借险要地形进行山地游击战。此外,山东物产极为丰富,人口众多且民性强悍,是理想的军需后方和兵备源地。特别是日军入侵后残害人民的现实教育了山东人民,只有拿起枪杆进行斗争,才能驱逐强盗,拯救民族的危亡,赢得自己的光明前途。经过我们党的宣传和各级党组织的发动,抗日工作具备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整个山东大地犹如布满了干柴。

1937年9月,我到山西省太原参加了刘少奇、杨尚昆、彭真等同志组织召开的北方局所属的各地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会议讨论了配合八路军开展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问题,部署了发动组织抗日武装工作,号召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为了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武装,我当面向杨尚昆、彭真同志请示,要求派一批红军干部和抗大学员到山东担任军事工作,他们表示大力支持。

10月上旬,我赶回山东后,在济南召开了省委秘密会议,具体讨论了全省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策略问题。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国民党在山东的统治势力较强。而红军的影响较弱;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残酷镇压和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使山东党组织一再遭受损失,虽然在抗战前重建省委后得到一些恢复和发展,但对于面临的任务来说,党的力量还是薄弱的,我们的工作是极为艰巨的。此外,山东有众多的地主、土匪武装,多为敌伪顽直接控制,他们与我们争人、争枪、争地盘,这就更增加了我们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困难。但是,坚决抗日,保家卫国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愿望,是顺乎历史潮流的。因此,会议决定,武装起义的时机选择在韩复榘部溃逃,日军尚未全面占领山东及其立足未稳的时候,全省行动,揭竿而起。针对敌人首先会沿铁路、公路干线设立据点。分割山东的军事行动计划,省委决定按东西南北中将山东划为10余个区,并计划在冀鲁边、鲁西北、鲁中、泰西、泰安、徂徕山、沂蒙山区、临朐一带、鲁东淄博矿区、长山、昌潍、寿(光)广(饶)博(兴)一带和胶东地区,分别建立10个军或支队。会议要求各地以党的组织为核心,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日救国会等成员为骨干,收集民间枪支,动员人民群众,配备干部,筹备给养,抓紧做好起义准备。做好起义准备,最主要的是恢复和发展党的力量。会后,省委立即派人到各地去帮助发展党组织,加强对起义工作的政治领导。省委曾派北方局介绍到山东的党员刘居英去莱芜地区开展工作。泰安县的党组织恢复较晚,省委派刚出狱的鲁中工委委员张北华去加强领导。沂水县党组织没有恢复,省委派李仲林和邵德孚去重建县委,组建抗日游击队。

这时,党中央和北方局派了廖容标、洪涛、韩明柱、赵杰、程绪润、周凯东、廖云山等红军干部和一批青年知识分子来到山东。省委还通过八路军联络代表与韩复榘交涉,释放了一批关押在济南、青州、烟台、济宁等地的“政治犯”,为抗日武装起义,准备了一批骨干力量。在恢复和发展党组织的同时,我党领导的山东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也有了深入的发展,抗战力量冲破了韩复榘等顽固势力的阻挠。在许多地区以合法和半合法的方式,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救国会”、“救国青年团”、“民众训练队”、“抗敌后援会”、“抗敌救亡社”、“战地服务团”、“游击战训练班”、“民众动员委员会”、“民先队”等抗日救亡团体不断涌现。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我们在救亡团体内进行战斗动员,实施游击战术教育,筹集武器、经费,选拔有经验的军事骨干,使之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武装起义做好了充分准备。至此,全省的抗日武装起义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二)山东人民揭竿而起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日军的残暴行径,必然导致抗日怒潮的高涨。山东各地党组织根据省委部署。适时地领导人民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在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树起了抗日大旗。

从1937年冬起,全省先后发动了10多次武装起义,著名的有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牛头镇、徂徕山、泰西、滨海、鲁南、湖西等十大起义。

冀鲁边起义

日军的铁蹄最先践踏冀鲁边平原,那里的人民最先遭受蹂躏,因而武装起义也最早。1937年春,乐陵县一带就有秘密组织。11月,由中共冀鲁边区工委的于文彬、马振华等同志组织的“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在盐山、乐陵、宁津、庆云、无棣等地领导人民举行了武装起义,组成“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军”。1938年1月底,起义部队一举攻克盐山县城,歼日军30余人,伪军400余人,继而又连克无棣、乐陵、庆云县城,队伍迅速发展到2000余人,并建立了乐陵、庆云、南皮3县的抗日民主政府。

鲁西北起义抗战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即派组织部长张霖之等同志前往鲁西北的聊城,加强鲁西特委的领导,并协助国民党进步人士、山东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我党的建议和推动下,范筑先将国民党第六区保安司令部改为“山东省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将收编的游杂武装编成35个支队,并在10多个支队中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鲁西特委还独立自主地建立了堂邑县第一游击大队,后扩编为第十支队。上述武装,活跃在鲁西北平原和长清县的大峰山区,积极打击日军。此外,我鲁西南工委在曹县组织了一支300余人的武装,用范部第三十五支队的名义,活动于曹县、菏泽一带。

天福山起义天福山位于胶东的文登县境内。1937年12月24日,在特委书记理琪同志领导下,胶东人民举行了武装起义。部队以1935年起义失败后保留下来的昆嵛山游击队为基础,组成“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三军”。通过“民先队”的帮助,起义武装获得100多支枪,成立了军政委员会,发展为4个大队。1938年2月13日,起义部队攻克牟平县城,俘伪县长以下170人。3月,攻克福山县城,并在莱阳花园头村毙伤日军75人。与此同时,蓬莱、黄县、掖县的起义武装收复了3县县城,并建立了掖县、蓬莱两县抗日民主政府。4月,部队扩大到7000人。

黑铁山起义

为开展长山县一带的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秋,省委派姚仲明和廖容标同志到长山开展工作,与长山中学校长、进步人士马耀南合作,秘密进行游击战训练。12月27日,于黑铁山举行了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1938年1月中旬,起义部队袭入长山县城,随后进入长白山区开展工作。敌人为了报复,从周村调动伪军400余人发起进攻。我第五军在群众配合和支援下,扼守高地数处,与敌激战终日,毙伤敌100余名,敌狼狈窜回。以后,我第五军先克邹平,继之与淄川、益都、章丘、临淄等地党组织的武装会合,并攻克淄川。至5月,部队发展到6000余人。

牛头镇起义(又名鲁东起义)

1937年12月底,中共鲁东工委和寿光县委领导人马保三在城北牛头镇组织发动了武装起义,成立了“八路军鲁东游击第八支队”。随后,中共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等人又领导了潍县蔡家栏子和昌邑县瓦城一带的武装起义,成立了“八路军鲁东游击第七支队”。1938年4月2日,第七、八支队联合袭击了昌邑以北的柳瞳,歼日伪军一部。之后,两个支队拥有5000人,合并成立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指挥部”,转至黄县、掖县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并给胶东第三军以有力支援。

徂徕山起义(略)

泰西起义

1938年1月1日,由省委派出的张北华同志,在泰山西南部的夏张镇(泰安城西南)一带,组织了武装起义,组成“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首克肥城,继袭界首镇,并在津浦路上之黑虎泉一带及万德庄车站附近,破坏日军交通运输线。在此期间,长清、泰安、肥城党组织发动的武装,也编入自卫团,使起义部队发展到2000余人。

滨海(鲁东南)起义

1938年初,我沂水县党组织于沂水以西公家疃一带组建了“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莒县党组织在浮来山一带也建立了一支武装,并于4月份编入第六大队。6月,该部向莒县、日照一线发展,开辟滨海地区的工作,先后在十字路、良店、碑廓歼伪军200余人,又在临沂东北汤头歼伪军、土匪100余人。8月,改编为“山东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坚持在滨海地区活动。

鲁南起义

1938年3月,我党苏鲁地区特委在徐州一带广泛开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活动,特委书记郭子化等同志利用他们担任“第五战区总动员委员会”中要职的合法地位,在总动委会下属各种群众抗日团体中,积极开展工作。3月,分别在江苏省的沛县,山东省的滕县、峄县等地发动了武装起义。5月中旬,3支武装在枣庄以西的墓山会合,组成“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由张光中任总队长。此后,临沂、郯城党组织发展的一支武装也编入其中。起义部队为保卫徐州,直接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多次在临(城)枣(庄)公路伏击日军辎重部队,破坏津浦路上的临(城)滕(县)段铁路。

湖(微山湖)西起义 

1938年春,我苏鲁特委又在铜山、沛县、萧县、丰县、砀山、永城、宿县发动武装起义。鲁西南工委在单县、金乡、鱼台一带发动民众组织了武装。5月19日,日军侵占徐州,国民党部队南逃,日军沿津浦线南下。6月中旬,上述武装在丰县城南渠楼会合,宣布成立“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总队收编了许多地方武装,收集了国民党溃军的大量武器,在陇海路南北迅速发展到5000余人,组成20多个大队。之后,这支部队在砀山西北的马良集、萧县西北的黄庙等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

至此,山东省委在全省各地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计划已基本实现。人民起义武装的诞生,开始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5个月(1937年底至1938年5月)内,我山东人民起义武装遍及山东全境,作战100余次,攻克县城15座,在10多个地区建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灵活机动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有力地配合了津浦线正面战场的作战,增强了山东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谁在收藏
浏览:348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从无到有
    从无到有
  • 思目
    思目
  • 南之木
    南之木
  • 爽鸠
    爽鸠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