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需要历史的贡献(文/徐元泉)

12635 发表于2018-05-05 09:52:39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建校50周年纪念日到来 了。回顾干校创建的斗争历史,记述干校艰苦奋斗的革命业绩,学习发扬干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振奋 革命精神,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以及推动教育改革和教 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会产 生深远的影响。现在,仅就我想到的几件事情简述如下: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继续疯狂 侵略,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我党的 领导和影响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犹如火山爆发,势 不可挡。1938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了徂徕山起义,成立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各地 党组织也领导群众建立起各种形式的抗日武装和救亡 组织,在全省范围内出现了抗日救国的新高潮。

轰轰烈烈的抗日群众运动,需要大批干部去组 织,如火如荼的革命游击战争,需要大批干部去指 挥,新建立的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也需要大批干部去 领导。1938年5月,郭洪涛同志由延安来山东,并带 来了部分干部,但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6月,边 区省委决定,成立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铰。干校由省 委宣传部长孙陶林兼任校长,刘建中任生活指导部主 任,潘维周任政治部主任,为了创建沂蒙根据地,第 一期结束后刘即调任沂水县委书记,潘调党校工作。 第一期招收学员200余人,建立了一个大队,下辖三 个中队。干校随省委活动,先驻新泰、蒙阴,后到抱 犊崮山区的费县、滕县,多次遭到顽固派包围和袭 击,边行军边战斗。不久又返回沂蒙山区,驻在岸 堤,由于学校在这里的时间较长,人们通常称为岸堤 干校。

8月底,干校在岸堤镇招收第二期学员,原定 4 00人,实到6 00余人。由于学校规模扩大,学员人 数增多,省委决定,除从第一期学员中选留部分人员 外,又增派一批干部到学校加强领导,钟辉任政治处 主任,李浩然任组织科科长,郑琳同志任宣传科科 长,管戈负责教育工作。同年11月,黎玉同志从延安

退回山东,又带来了大批干部,在充实省直各部门和 各地区的同时,又向干校派进了一些干部,并带有大 量学习资料。这时全校教职员工已达100余人。为切 实把干校办成抗大式的学校,在省委直接领导下,建 立健全了领导班子和教学机构。孙陶林同志仍兼任校 长,梁海波同志曾任副校长,并设立了校部。校部下 设三个处:一是政治处,徐元泉任主任,主持学校日 常工作。政治处下设组织科,先是徐忻任科长,后由 王博民接任;宣传科,先由刘浩任科长,后由乔彬接 任。二是教育处,贾丰任主任。教育处下设政治教育 科、徐仲林任科长,军事教育科,肖松圃任科长。文 印科,先是李霑吾任科长,后由余洪接任。三是总务 处,赵龙图任主任。总务处下设供给科,韩友三任科 长I财务科,李星元任科长,管理科,徐佩孚任科 长。夏云任校部秘书。

干校在一、二期时,只设军事、政治、民运三个 中队,第三期增设了妇女队,第四期设军事、政治、 民运各两个队,还增设了青年队和地方武装队,第五 期又增设教育队和财经队。中队以上设有大队,第一 期大队长是翟明仁,第二期大队长是谢锡玉,第三期 大队长是崔兰亭。第四、五期两个大队,除大队长 外,又增设了教导员,一大队大队长李汝勤,教导员 于辉,李汝勤不久就调走,后由崔兰亭兼任。二大队 大队长崔兰亭,教导员王永周。此外,还从毕业学员

中,选留部分人员,充任专职教员和队长、指导员。 例如,孔福亭是1932年的老党员,入校不久,就做党 务工作。再例如,米新华和辛玮率领莒县少年队毅然 来到干校后,也被任命为中队干部。

(二)

干校的设备非常简陋,如按目前学校的标准,可 以说没有任何教学设施。有的教材只是一个样本,由 学员自己刻印,因纸张缺乏,三名学员才能分得一 份。有的课程干脆没有讲义,全靠听课记笔记。课堂 有时在广场上,有时在树荫下,笔记垫在膝盖上写。 教学条件虽然差,大家的求知欲望却非常强烈,如饥 似渴地学习新鲜知识,反来复去地讨论疑难问题。生 活也很艰苦,住的是破旧草房,铺的是山草粗席,吃 饭在院里,盥漱在河边,严冬腊月砸开冰块洗脸,主 食是带皮的高粱煎饼和玉米粥,菜是萝卜或白菜汤, 就这样,有时还吃不饱。尽管生活是这样艰苦,大家 情绪却非常高昂,师生们都以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励自 己,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再苦再累毫无怨言。为开 展丰富多采的文化娱乐活动,各中队都设有救亡室, 墙报竞相出版,体裁各式各样,有政论、散文,也有 诗歌、漫画。文娱晚会更是热闹,演出的节目,都是 学员自编的,有话剧、歌剧、曲艺、独唱、合唱,还有民乐合奏等等,充分显示出了学员中人才济济,群 英荟萃。整个学校,到处洋溢着嘹亮的歌声和爽朗的 笑声,充分体现出学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欢快的 精神生活,不但弥补了物质生活的匮乏,锻炼了学员 的意志,而且提高了教学成果。

干校第一、二期,由于时间短,干部少,教材 缺,只能讲授些一般性的基础知识。例如,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群众运动、论持久战、游击战术等等。没 有专职教员,除刘建中、潘维周外都是省委负责同志 亲自讲课。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校址逐步固定,学 制也稍有延长,便増加了马列主义课程。如哲学、社 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等等,也逐步增加了专职教 员,还公开讲党课,号召学员自愿听课。许多学员通 过听党课,提高了阶级觉悟,逐步树立起共产主义世 界观,纷纷要求投入党的怀抱。每期开学时,学员中 的党员很少,到毕业时,各队党员数目都占到学员总 数的70%以上。多数知识青年在入学前从来末摸过枪 刀,通过军事训练,实战演习,到毕业时,绝大部分学员 都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军事基本要领,重视运用灵活机 动的战略要术,成为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领导干部。

(三)

干校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帮助地方开展工作。除—般宣传、组织群众外,注意了把学习的理论,运用 到实践中去。如,政治队结合实习,帮助地方上开展 政权建设, 军事队结合实习,帮助地方组织和训练民 兵》民运队结合实习,帮助地方上发动群众,建立群 团组织。特别是在日伪“扫荡”时,学员们把战场当 课堂,充分运用学到的军事知识,灵活机动地打击敌 人。

1939年6月初,日伪军两万余人,对沂蒙地区首 次进行疯狂“扫荡”,妄图一举摧毁我党、政、军领 导机关和抗日根据地。“扫荡”前夕,中共山东分局就发 出通知:敌人“扫荡”时,分局机关和山东纵队指挥 部将转移到外线,岸堤干校需留在沂蒙打游击与敌周 旋,坚持边战斗边学习,协助地方党组织开展反“扫 荡”斗争,保卫抗日根据地。遵照山东分局的指示, 干校作出紧急决定,先把老、弱、病员疏散到群众中 或临时转移到地方工作,其余人员缩编为二、四两个 能战斗的中队。二中队队长是林元超,指导员是孙聿 修,副指导员是孔福亭;四中队队长是肖松圃,指导 员是徐仲林,副指导员王永周。中队下设若干小分 队,可集中打击敌人,也分可散活动。此外,还建立 了侦察联络科,崔兰亭任科长,单独行动,并经常与 两个中队保持联系,通报敌情。这支精悍的队伍神出 鬼没地活跃在沂蒙山区,不断地打击敌伪。特别是在 反“扫荡”后期,干校应蒙阴县委的邀请,派武装部队奔赴蒙阴城南前堂子打击了勾结敌伪,坚持反共的 顽固分子,有力地支援了全县人民的对敌斗争。在两 个多月的反“扫荡”中,凡是干校活动的地区,群众 组织未受破坏,伪政权未能建立,地方武装有了发 展。干校学员也经受了考验,完成了分局交给的光荣 任务,不仅保存、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对沂蒙 抗曰根据地的稳定和发展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

岸堤干校所以能在抗日的烽火中诞生,激烈斗争 中成长,经验很多,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正确领导。中共山东分局(包括原省委) 对岸堤干校始终十分重视,在派宣传部长兼校长的同 时,抽调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干部到干校任职。山东分 局的许多领导同志都到干校讲课或做专题报告。干校 从开办那天起,就非常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 作,所有教职员工都十分明确加强党的领导是办好干 校的根本保证。

第二,以“抗大”为榜样,结合山东的实际办 学。干校坚持了毛主席亲手为抗大制定的“坚定正确 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 战术”的教育方针,发扬了 “团结、紧张、严肃、活 泼”的优良校风和“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革命传 20

统。“抗大”在其组织条令中明确规定“本校之教育 中心……在政治上授以马列主义理论、中国革命的基 本问题及抗日民族绕一战线的救国政策I在军事上, 授以持久抗战的战略战术,使之深刻了解,并能灵活 运用;在实际生活上,锻炼艰苦奋斗的作风,以期在 长期抗战过程中,英勇奋斗,完成革命任务”。干校 的学习内容和基本课程,就是根据这个精神,结合本 校实际情况安排的。除教员授课外,有时还请有实际 经验的同志到校讲课,使学员接受得快,领会得深 刻。

第三,教职员积极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哺育青 年。尽管学习时间很短,课程安排很紧,但领导人讲 话和教师授课,都要尽可能地讲授些世界观的转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讲解什么是共产 主义和怎样为共产主义壮丽事业而奋斗。学员们通过 学习,逐渐掌握了革命真理,懂得了为民族解放、为 人类解放、为世界革命献身的重大意义。

第四,地方组织和广大革命群众的热情支持。干 校是在艰苦奋斗的环境中创建的,没有地方组织的帮 助和广大革命群众的支持,是办不成,也是办不好 的。特别是在反“扫荡”中,办学处处要依靠群众, 扎根群众之中。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所到之处,不仅 能受到群众的欢迎,而且能够帮助解决向导和粮食问 题。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沂水岸堤区委书记彭瑞林、区长马月如和自卫队大队长刘醒吾等同志,他们除在平 时经常帮助干校外,在反“扫荡”中经常与干校联 系,互通情报,互相配合,共同夺取对敌斗争的胜 利。

第五,学员的理想和共同的目标。来到岸堤干校 的学员,胸中怀着一个崇高的心愿,就是抗日救国。 正是这种心愿,使他们理想一致,目标相同,亲密无 间,奋勇前进,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创造 出许多生动感人的奇迹,保证学习任务的胜利完成。

岸堤干校从1938年6月建立到1939年9月改成八 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仅有一年多时间,就培养出 了 3000余名干部。随着学员一批一批地分配,把革命 真理、优良传统和作风传播到四面八方,干校的学员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经受了考验,作出了贡献。

在纪念干校建校50周年之际,回忆往昔,心情格 外激动。邱则敏、鲍世五、范干民、于波等许多同 志,在战争年代以身殉国,而由于“左”的思想指 导,贾丰、夏云、林元超等同志在“肃托”中被冤死 (现已平反),我们永远怀念他们。他们用革命的、 战斗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谱写出来的英雄诗 篇将与世长存,并将永远鼓舞、启发和教育后代,踏 着前辈的足迹奋勇向前。

干校精神永放光芒!

烽火育英才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那校五十周年专辑



谁在收藏
浏览:164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林永涛
    林永涛
  • 郭俊杰
    郭俊杰
  • 向东
    向东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