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熔炉胜利的火种——记山东抗曰军政干部学校(文/陈华鲁)

12636 发表于2018-05-05 10:09:57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是山东党在干部教育战 线上一朵绚丽的鲜花。她从1938年6月创建到1939年 9月与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合并,在短短1年多时 间内,为党培养出近3000名党军政群干部。他们不仅 在革命战争年代写下了光辉篇章,有的在对敌斗争中 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在工作岗位上积劳成疾与世 长辞,很多同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也 作出了巨大贡献,创建了新的功勋。

今天,当我忆及50年前的干校生活,不禁心潮起 伏,思绪万千,那生动感人的情景已在脑海翻腾,那 如火如荼的斗争场面又展现在眼前。

白手起家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山东和全国 一样,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热潮,各地党组织纷纷发 动武装起义,开展游击战争。这时的游击队成员,绝 大多数是刚脱下长衫的青年学生和放下锄头的青年农 民,需要干部去领导;各地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活动, 也需要干部去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满腔热情展开抗曰 活动,但缺乏政治、军事、民运等方面起码知识和经 验,为此,中共山东省委在领导了徂徕山起义后,就 把培养干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成立了 30人的干部 训练班,由杨纯、徐仲林等同志负责。1938年5月, 郭洪涛同志由延安来山东任省委书记,为尽快培养大 批干部,便决定成立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由宣传 部长孙陶林同志兼校长,刘建中、潘维周同志具体负 责。商讨了办学事宜,拟定了“招生简章”,6月初开 始招生,由部队及地方上动员保送,月底入校学员200 余人,大部分是青年学生,被编为政治、军事、民运 三个队。

这是一所白手起家的学校。缺乏教员,省委负责 同志郭洪涛、孙陶林、史秀云、王彬等亲自兼课;没 有书籍,学员宋铮、赵建平就刻板印讲义;没有给 养,学员赵龙图等人就外出募集;炊事员少,学员轮流自己干。学校没有固定地址,一直随省委行动,边 行军边学习,6月中旬由新泰南下蒙阴穿过蒙山到达 费县仲村,7月7日,省委在仲村召开了抗战一周年纪 念大会,接着,正式举行了开学典礼。干校学员通过 各种形式,宣传了我党抗日救国的主张。接着,南下 抱犊崮山区,7月10日,到达滕县之堉崮村,干校在 村前雪山寺院里学习,一个多月后结业,除少数学员 留校和充实省委各部门外,大都分配到各支队各地区 开辟工作。8月13日晚,干校举行毕业典礼,郭洪涛 到会讲话。不久,省委决定北上沂水县,途经八里沟 遭到顽军袭击。四支队二团团长钱钧同志指挥部队和 干校军事队学员奋力反击,胜利突围。20日,干校随 省委到达沂水县岸堤镇。

学习“抗大”

岸堤镇北依沂山,南靠蒙山,如周峰峦起伏,峡 谷纵横,是沂蒙山区的大镇,300余户人家,5天逢一 个集。镇南头有座古庙,后来成了小学校址。国民 党沂水县政府曾在此办了 “乡农学校”。干校到岸堤 后,就设在这里。1938年9月初,干校开始招收二期 学员。由于干校影响大,名声好,大批爱国青年纷纷 赶来,这期原准备招收400人,实际报到600余人。这 时省委决定增调干部、教员,派钟辉、李浩然等同志来校领导工作。校舍不够,就借住民房,饭不够.就 勻着吃,讲义不够,3人一份;教员不够,合班上课; 职员不够,学生兼做。学制除军事队3个月,其他队1 个半月。10月,黎玉同志从延安“抗大”带来大批干 部充实了干校,并带有大量学习材料,从此除了学制 比“抗大”短,其他均按“抗大”的模式办。首先逐 渐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教学机构。校部下设三个处: 政治处负责政治工作,主任徐元泉,下设宣传科、组 织科> 教务处负责教学工作,主任贾丰,下设政教 科、军教科I总务处负责后勤工作,主任赵龙图,下 设供给科、财务科、管理科。校部设秘书、特派员。 此外,还从毕业学员中,选留一些文化水平高、学习 好的学员,担任专职教员、队长和指导员等管理干 部。全校100余人的教职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 业为搞好教学服务。

干校学员来自四面八方。有鲁西、鲁北、胶东、 鲁中、鲁南、鲁东南各地的,也有苏北、皖北和豫东 地区的。其中有我军游击队的干部战士,也有友军的 军官,有地方政府、群众团体的干部,也有城市工 人、流亡学生,还有农民、商人、店员》有农村小脚 妇女,也有地主、资本家小姐和归国华侨;有大中小 学学生、教员,也有文肓、半文盲》有四十多岁的中 年,也有十四、五岁的少年。其中有不少姐妹、兄 妹、兄弟、叔侄、亲友、师生冲破伪顽重重封锁,跋 Si

山涉水结伴而来。莒县少年队60余人,在队长米新 华、指导员辛玮同志领导下,机智地粉碎了国民党顽 固派的阴谋,毅然决然地投奔干校。学校实行军事 化,最基层单位是班,每班10至12人,有班长、学习 组长。三个班为一个分队,有分队长、政治战士。二 至四个分队为一个中队,有中队长、政治指导员、文 化干事。中队以上为大队,有大队长和教导员。学校 根据学生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情况,分班编 队。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学员逐渐増加的情况, 逐步走向专门化。二期和一期一样,分为政治、军 事、民运三个队。三期是政治、军事、民运各两个队, 单编了一个妇女队。四期增加了青年队和地方武装 队?五期又増加教育队、财经队。这样就逐渐扩大培 养专门人才。

方向坚定

干校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 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主要课 程有《政治常识》、《论持久战》、《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民众运动》、《抗日游击战争》、《抗日 军队的政治工作》、《军事学术科》等,此外还有一 些专门课和参考书。课程内容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 际相结合,少而精,学以致用。学生由于出身、年龄、性别、社会经历、文化程度不同,思想觉悟程度 也不同。虽然都满怀救国热忱来到干校,但旧的社会 影响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程度不同的存在。因此学校教 育的首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思想。一面努力加强思想 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端正思想作风;一面号 召先进帮助落后,后进赶先进,取长补短,共同提 高。只要踏进学校大门,就感到浓厚的政治气氛,大 门迎壁上写着:“勇敢、坚定、沉着,在斗争中学 习,为民族解放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 ”尤其政 治常识课,既生动又深刻,徐仲林同志深入浅出地讲 述哲学、政治经济学及什么是社会主义等许多原理, 学员印象很深。过去许多同学弄不清社会上为什么有 穷富贵贱之分,为什么穷人受气,为什么列强敢于欺 侮我们。现在,经过学习,懂得了什么是阶级和阶级 斗争;什么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三民主义和共 产主义的区别,思想豁然开朗,初步转变了轻视劳 动、轻视实践、轻视工农的思想,决心做一名光荣的 无产阶级战士,为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因 此,毕业分配时同学们填写的志愿书上,都表示 “服从分配”,并愿到最艰苦的斗争中锻炼。

艰苦奋斗

干校在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方面,不仅贯彻在教学中,尤其贯彻在实际生活中。当时干校经 济十分困难,除了供给学生最低的伙食和学习材料 外,衣服、被褥全都从个人家中或原部队里带来,长 袍短袄什么衣着都有。晚间睡在铺有一层山草的地铺 上,有的睡在凉席上,天冷,大家相互靠紧取暖,大 衣被子多搭在上面。早晨到河边刷牙、洗脸,严冬砸 开冰块洗,洗完猛搓,直到发热发红。开饭在校院 里,每班轮流去伙房打饭,主食是高粱煎饼,全班围 吃一盆菜,平时熬豆芽、豆腐或白菜、萝卜,周末 改善生活,吃一次猪肉、锅饼或馒头。上课在院子里 或村外树林里,席地而坐,膝盖当桌子写笔记,手冷 时握不住笔,就用嘴哈哈热气再写,晚上在油灯下开 会学习。因为长期没有衣服换洗,身上生了虱子,抽 空就在阳光下拿虱子,大家习惯地叫“捉汉奸”。因 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为寻求真理而来,为革命而来, 特别是许多地、富、资本家子弟和城市青年学生,都 是抛弃优裕的生活而来的,所以大家以苦为荣,以苦 为乐。

学以致用

为了提高学员的军事素质,学校除了讲授游击战 争的基本知识,进行军事训练,练习体操、射击、刺 枪、投弹、近战、夜战等战术外,还经常组织学员实地演习。岸堤河南岸有座艾山,每隔几天,全校就组 织一次爬山比赛,爬得最快、纪律最好的队评为第 一,奖励红旗。有时夜间一声哨响,各队就紧急集 合,迅速打起背包,带好用具、武器,向预定目标出 发,练习伏击、进攻、迂回等各种战术,拂晓返回。 有时白天,武装整齐,列队出发,翻山越岭,分头宣 传,晚上开军民联欢会,听取群众对行军演习的意 见,次日返校进行总结。1939年6月初,日寇开始对 沂蒙山区“扫荡”。“扫荡”前夕,中共山东分局通 知干校:分局机关和山纵指挥部将转移到外线,干校 留在沂蒙,开展游击战争,同时发动群众,健全和发 展地方武装,打击伪组织,保护抗日政权。最紧张的 时刻,学校便化整为零,把部分人员疏散或分配工 作,尚余400余人组成二、四两个大队。6月21日撤出 岸堤,四大队东去南墙幡一带; 二大队在岸堤周围, 实行敌进我退,敌走我上课学习,开展宣传,组织群 众,建立政权。两个多月,干校活动的地区,不但群 众组织未受破坏、伪政权未敢建立,而且还拣了国民 党溃兵的大批枪支、弹药.装备了自己。大家深有体 会地说:平时学的我用上了,毛主席的游击战术真 灵。实践证明,干校在这次反“扫荡”中经受了考 验,完成了分局交给的光荣任务,保存了力量,培养 了干部,对沂蒙根据地的稳定和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团结群众

干校经常向学生进行“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教 育,人人会做群众工作。学员进校,除了会唱“校 歌”外,还要会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十一条 歌词,有八条是唱爱护群众利益的。大家不仅唱在嘴 上,而且落实在行动上。抗战开始时人们对八路军不了 解,队伍开到庄前,往往不让进村。每当这时干校同 学总是耐心宣传我党我军的性质,启发群众觉悟,并 用实际行动教育感化群众。干校一期到费县仲村时, 群众不准进寨,我们就住在围子外广场上和客店甩。 学员照常扫街,给房东打水。开始村民从围墙上送东 西给我们吃,后来,便开门请我们进村,有的青年还 要求来干校学习。干校驻岸堤期间,学员除了上课, 便分组到附近村庄宣传发动群众。岸堤街上刘大娘 家,民运队辛锐、高波等几位女同学,经常去她家宣 传抗日救国和妇女解放的道理,刘大娘提高了觉悟, 先送十五岁的儿子刘乃光到干校学习,又说服女儿刘 乃华,砸碎封建枷锁,摆脱了包办婚姻,参加抗战。 当时干校生活很困难,有时吃不上饭。酒店经理田建 初,毅然把库存的小麦捐献出来。]939年春节前,该 村30名商绅自动捐款买了两口肥猪送给干校过年。事 后,干校写了“鸣谢启示”登在3月8日的《大众日报》上。干校的一些活动,都注意了吸收当地群众参 加。1939年元旦,在干校院内召开了庆新年大会,参 加联欢会的除本校人员外,还有当地自卫队、妇救 会、青救会、儿童团等3000余人。会上,政治处主任 徐元泉要求全校师生帮助全区普遍建立抗日自卫队, 岸堤区长马月如对此表示热烈欢迎,并尽力协作。

优良校风

干校院内墙壁上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 泼”八个大字。这是“校训”,也是规范每个人言行 的准则。当时干校的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尽管年龄、 出讶、性别、文化程度不同,但都足为了追求真理, 为着抗日的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因此,亲密无 间,团结共进。学习好的帮助学习差的,被子多的匀 给无被子的。教员学生之间,上课为师也.下课是同 志,一同打球、演戏、唱歌、谈天。生活学习非常紧 张,早晨,起床号响,大家忙着穿衣、叠被、整理内 务。随着哨音,整队去河边洗脸、刷牙, 随后打饭吃 饭,接着上课,上下午各两节,每节两小时。晚饭 后,两小时自由活动。晚上二至三小时自学或开讨论 会。每次听完报告.都认真讨论,有分歧意见,开展 辩论,有时争得面红耳赤,直到弄通为止。尤其每周 生活检讨会,开得生动活泼,各人的优点、缺点、不 60

足之处在班里检査,大家诚恳、严肃地提出批评,指 出改正的方法。对学校领导、教员也经常提出批评和 建议。这是自我教育推动进步的重要方法。学校生活 丰富多彩。校政治处及各队有群众性的“救亡室”, 内分壁报组,负责出版墙报,墙报内容健康,形式活 泼,有散文、诗歌、心得、感想、漫画;文娱组,负 责组织戏剧、音乐、歌咏、体育活动;宣传组,管理 书刊及组织街头宣传。教务处经常召开青年、妇女、 职工、军事、时事研究会。晚饭后,各处更加活跃, 打球、跳远、排戏、练歌、看书、看报。争先恐后。 歌咏活动普及全校。每逢开大会或讲课前,1各队的 “啦啦队长”互相找目标,催促唱;唱得特好或特孬 是共同“进攻”的目标,“来一个”、“再来一 个”。校内还经常开展学习、墙报、球类、歌咏、军 事演习、内务整理等各种比赛,优胜者“坐飞机”。 在上述竞赛中,妇女队往往是大家挑战的目标,所 以,她们在比赛中,获优胜“坐飞机”的机会最多, 时间也最长。

坚强核心

干校学员所以能在政治思想、军事技术、业务知 识、群众工作、生活作风等各方面突飞猛进,取得可 喜成果,除了党的政治影响和广大学员的爱国热情之

外,还有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吸引着支持着他 们,这就是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当时,党的组织 还是秘密的,党员之间只能发生纵的关系。党的公开 组织是政治处,下面是由各队指导员、队长组成的支 部,还有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 称“民先”)。每个学员进校后,支部就注意考察, 发现积极分子,列为发展对象。政治处经常上党课, 讲解党的性质、任务、党纲、党章,说明校内就有组 织,词学表现好的,够党员条件的都可申请入党。大 家对此非常向往。我进校一个月参加“民先”,后来 分队长孔子如找我个别谈话,给我看党章,问我共产 党怎么样?愿不愿意参加?我说:共产党好,愿意参 加,就是不知怎么参加?他说:入党是一个人的第二 生命,也就是政治生命,入了党就不同一般人,要服 从党纲党章,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吃苦在 前,享受在后,时时处处起模范作用,不动摇不投 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我说,这些都能做到。事 隔不久,胡惠之又找我谈一次话,便填写了入党志愿 书。3月5日晚上,我举行了入党宣誓,成了一名光荣 的共产党员。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身上有使不完 的劲。这时,我联想到那些积极的同学可能也是党员 了。事实正是这样,正如孙陶林同志所说:当时干校 的突出任务是建党,学员来校时,党员很少,后来大 部分发展成为党员,所以学校生机勃勃,战斗力强。

桃李盈门

干校是革命的熔炉,学员一批批进来,乂一批批 出去。经过这一进一出,各方面起了重要的变化。干 校有个常规,新学员进校要欢迎,老学员毕业要欢 送,仪式很简单,欢迎的主要形式是举行开学典礼, 大家高高兴兴,欢聚一堂。欢送稍有不同,除了毕业 典礼外,临走时列队送别,毕业同,唱《毕业上前 线》之歌,内容为:“这是时候了同学们,该我们走 上前线。我们没有什么挂牵,纵或有点点留恋。学问 总不易求得完全,要在工作中去锻炼……别了,别 了!同学们,我们再见在前线……”。欢送的同学唱 《再会吧,前线》,内容为:“再会吧,在前线上!现 在已到了紧急关头……民族解放的英雄们,坚决抗战 莫退后。收复失地责任在我们,你们先去吧,我们就 跟上,再会吧,在前线上! ”每当唱到这里,双方不 禁热泪盈眶,有的抽泣出声,深厚的革命感情溢于心 声。

岸堤干校尽管只办了五期,但已是桃李盈门,学 员们对革命的贡献无法估量。他们是革命的种子,撒 到哪甩就在哪里开花结实。当时省委下属各部门和八 路军山东纵队各部门的干部很大部分是干校的学员, 他们利用在干校学到的知识,积极开展建党、建军、建政和群众运动。《大众日报》从1938年冬筹备到 1939年1月1日出版,先后从干校调来编辑、记者、校 对、排字、印刷、装订、会计、发行等工作的达30多 人,占报社职工一半以上,保证了报纸胜利出版。派 到各地区各部队的干校学员,也都充分发挥了聪明才 智。“七七”事变前,乔志一曾在诸城当教员。1938 年7月,他来干校学习,并入了党,10月毕业后,省 委派他去诸城县任县委书记。志一同志身负党的重 托,回到诸城县,团结干部,发动群众,不久建立五 个区委和一个县独立营,初步打开诸城的局面。费县 党组织先后介绍近百名进步青年(内也有党员)到干 校学习,除少数人员由干校直接分配外,大部派回本 地工作,他们很快建立健全了县委和七个区委,发动 组织八个游击大队和抗敌自卫队,共2000多人,广泛 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蒙山前线抗日民主根据地。还 有些学员派到各地后,仿效干校的经验,开办各种类 型的训练班和干部学校,又培养了一代新人,其作用 和意义就更大了。

50年过去了。据初步了解,当年在干校学习或工 作过的教职学员中,绝大多数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考 验,几十年如一日,保持了党的优良传统,在各地区 各部门和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今天,当我们纪念干校创建50周年的时候,愿它 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谁在收藏
浏览:155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林永涛
    林永涛
  • 游居队队长
    游居队队长
  • 荷锄
    荷锄
  • 嘟嘟
    嘟嘟
  • 大岽军
    大岽军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