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信念——访部队作家、特等残废军人赛时礼(文/林敬秋)

坤龙邢家村de 发表于2019-06-25 16:33:34

小时候最喜欢看的电影就是革命战斗故事片,像《三进山城》、《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故事片倍受我青睐。其中《三进山城》中八路军连长刘宏志把两颗手榴弹捆在侦缉队长刁德胜的肚子上,并拉住露在袖口外的导火索,与刁德胜手拉手地走进城去的一幕至今令我难忘。然而,那时并不知道《三进山城》的作者赛时礼竟是一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200多次战斗、多次荣立战功、先后6次负重伤的特等残废军人。

    如今,初叩开赛老家的门,心里忐忑不安。采访这样一位战斗英雄、知名作家还是第一次,赛老能否接受采访,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待赛老的老伴把我们领进他的书房,才知道先前的担心是多余的。赛老慈眉善目,双眸流溢着坚毅慈祥的目光,白皙而又红润的脸庞伴着微笑,一点儿也不像一位80高龄的老人,更想象不出眼前的这位老人是凭借怎样的一股毅力拖着残躯病体,用左手先后创作出了《三进山城》、《智闯威海卫》、《陆军海战队》、《追踪》、《黄金计》等200余万字的作品。赛老性格豪爽、热情好客,从他的言谈举止中依然能够找到他戎马半生的生活痕迹,正因为此才能使我更多地了解赛老,走进赛老那传奇的一生和博大的胸怀。

    1938年,当抗日战争的烽火漫卷到山东文登的时候,赛老当时刚满19岁。他血气方刚,奋身投入到救国救民的战斗行列。1940年,他当排长时,在一次与日军的激战中,他不顾死活地冲上去夺取敌人的重机枪,一颗子弹从他的左肩胛打进,从后背穿出,炸开了一个碗口大的血洞。他大难不死,养好伤后又回到了部队。1942年,他当连长时,在夜间攻打一个碉堡,当他爬上碉堡的第三层时,突然一颗子弹把他的左大腿打断,他猛地摔了下来昏死过去。他又是大难不死,伤愈后成了瘸子,因腿残组织上配给他一头驴,成为远近闻名的“毛驴连长”。1947年,他当代理团长时,在海阳战役中第6次受了重伤——两颗子弹穿透了他的项背和口腔。他昏死在血泊里,经过7个昼夜的抢救,他又一次大难不死,硬是凭着自己的那份对革命事业的执著信念活了过来。可是战争的硝烟却无情地夺去了他那健全的肢体,致使他右眼失明,左眼弱视,右手残废,腰椎移位,左腿短2寸,右腿僵直,半身不遂。战争只给他留下半条命的躯体,但赛老却心无寸憾,他时时想到的是那些为掩护他而牺牲的战友们和竭尽全力支持革命、支持部队的人民。

    1956年,组织上考虑到赛老的身体状况,决定让他离职休养。他一听就急了:“我不能这样活着,我要工作!”经过多次请求,他终于如愿以偿,1962年当了济南军区管理局副局长。从那以后,有了为党工作的机会,他浑身充满了用不完的力气,拄着拐杖,四处奔忙。有一次在工作中不慎摔倒了。当时,王建安副司令员给杨得志司令员打电话:“不能再让老赛工作了,他是个不顾命的人!”

    就这样,他离休了。对于过惯戎马生活的他来说,离休后的“清福”最难享受。赛老这样形容刚离休时那段日子的感受:“在那些日子里,我的心像一片脱离枝干的枯叶,在痛苦中旋飞,在彷徨中沉浮。我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那战火中的生生死死、日日夜夜在脑际闪现,胜利的喜悦、失败的懊丧、脱险的庆幸、失去战友的悲痛,像洪水般冲击着我的心,我产生了要把这一切通过文学手段表现出来的强烈冲动,决心拿起笔来,投入新的战斗!”

    战争年代克敌制胜的经验启发了他,在选择攻坚的突破口时,他决定写亲身经历的事,写自己熟悉的人,他用左手开始了他的处女作《三进山城》的写作。但是,要炸掉横亘在文学之路上的“碉堡”比炸掉真正战场上的碉堡困难得多。特别是对于只有4年小学文化功底的他,更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往往精彩的故事一旦搬上稿纸就变得索然无味。何况他的左手不听使唤,写起来总是前推后捣,每写一个字都要付出超出常人数倍的毅力。写一会儿,胳膊就麻木得失去了知觉;左眼视力本来就差,写得时间稍长就金花乱舞,额头上冷汗淋漓;腰椎移位的腰部,由于长时间静坐,疼得站不起身来;腿不仅瘸,而且长期浮肿,写得时间长了,两腿疼得不敢沾地。面对重重困难,赛老并没有退缩,而是以一个军人的姿态同伤痛抗争,与厄运拼搏。经过两年的艰苦磨练,1964年,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三进山城》终于诞生了。原稿30多万字,最后浓缩成三四万字的中篇。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帮助和鼓励下,赛老又以惊人的毅力把小说改编为电影,电影上演后,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这部影片共发行280多个拷贝,曾一度风靡海内外,在亚洲、非洲一些国家和香港地区放映,受到广泛好评。

    赛老的成名,并没有让他停止写作,而是激起了他更高的写作热情。谈到这些年的丰硕成果,他谦虚而又风趣地说:“这都是战争给我的馈赠。严格意义上说,我并不能称之为作家。我只是拐着小篓卖桑枣——混充果木行的。”的确,赛老与一般作家的不同就在于本人是一位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英雄。亲身经历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战斗生活,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但是,赛老创作的成功还有另一个源泉,即来自中外古典名著的启迪。谈起《水浒》、《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精品,赛老滔滔不绝,讲得绘声绘色,总是把如“蒋干中计”、“草船借箭”等一个个精彩的片段同他经历的某一场战斗联系起来。仔细阅读赛老的作品,你会发现他所描绘的故事,不仅仅是当时亲身经历的再现,而且已将其升华、上升到文学艺术的更高境界。

    近几年,赛老经常受到疾病的“骚扰”,他告诉我,至今战争留下的伤口经常红肿、发炎,就在我采访的前几天他刚从总院接受完治疗。但是,他依然是那样的乐观、豁达。看报、读书、看电视是他每天必不可少的。赛老说:“我的知识面太狭窄了。现在到处是‘开拓公司’,我们也应该开拓自己的脑袋。大夫说,脑袋越用越灵。我说我用得还不够。”赛老的感人事迹,曾多次在报刊、广播、电视上广为宣传,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有人说赛时礼有“三拼”,即战争年代拼命地打仗;和平时期在岗位上拼命地工作;离休后拼命地写作。也有人称他为“中国的保尔”。还有人赞誉他:身残志坚人不老,移来血花开文坛。是什么激励他执著地追求和奋写的呢?是始终不渝的信念和理想!他说:“人不能没有信念、理想,有了信念,才有劲,日有朝夕升落,人有年幼壮老,只要精神不倒,人就不倒嘛!”难怪有人说他是凭着“一口英雄气”才活到今天,并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的。临别时,赛老赠送给我一本他个人的作品集《赛时礼作品选》,并欣然提笔签名。虽是左笔书写,却是那么遒劲有力,字里行间透出赛老那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

    原载《前卫文学》1999年第3期

浏览:95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