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风云际会

诒德楼 发表于2019-11-11 19:35:46

引  子

    吕志先(原名姚琬卿,于1936年10月在北平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时,改用此名),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一年代,是中国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大变革的年代,也是充满着复辟与反复辟、爱国与卖国的激烈斗争的年代。

    吕志先出生前6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仅仅经过4个月的短暂时间,这一新生的政权,就被袁世凯所篡夺。

    1915年5月9日,窃国大盗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祈求日本帝国主义的保护与支持,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亡国灭种的21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于是,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日爱国行动。是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下令1916年为洪宪元年。孙中山号召全国各地奋起讨袁,云南、贵州、广西、陕西等省闻风响应,纷纷组织讨袁护国军,并宣布独立。在全国人民的愤怒声讨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共和。不久,袁世凯忧郁而死。

    1917年春,北洋军阀、辫帅张勋,乘北京政府的府院之争,率兵北上,逼迫总统黎元洪解散国会并下野,于6月14日入京控制都城,策划了清废帝溥仪“重登大宝”的复辟闹剧。孙中山毅然高举反复辟的大旗,号召讨伐张勋。不久,这场复辟闹剧便草草收场。

    吕志先出生后的第四个月,国际上发生了开天辟地的重大事件: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此后不到4年,中国共产党就胜利诞生了,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吕志先出生后的第三年,中国爆发了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变革运动——“五四”运动,其高高飘扬的爱国旗帜、闪闪发光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程。

    伴随着时代铿锵的鼓点,出生于粤东北部平远山区的吕志先,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迈开坚定而又果敢的步伐,跨进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列,奔赴烽火连天的抗日疆场,进入新中国的省级政坛,走向驻外大使的岗位,担任国家文化部副部长,肩负着对外文化交流的重任……。

先驱之家

    1917年7月12日,吕志先出生在粤东北部平远县大柘镇超竹丰光村,时名姚琬卿。

    丰光村座落在县城大柘镇的南面,整个村子呈U字型状,周围都是长满松杂的小山丘,中间是块小盆地,一条小溪流经村子的中央,姚、陈两姓住宅散落在小山脚下。

    吕志先的父亲姚海珊,1858年诞生于丰光村一个农民家庭。姚海珊之父贞清、母朱氏,海珊排行第三。其虽自幼思维敏捷聪颖过人,但因先世家道中落,生活贫困,14岁才拜附近车上村一小寺之寺僧为师,从读3年,屡应童子试而未能入学(即未能考取秀才)。后经族长推荐,到本村明新蒙馆授徒。其族侄、辛亥革命先驱姚雨平、姚竹英及其子姚万瑜皆出其门下。

    姚海珊所处的时代,正是清王朝江河日下、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之际。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自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与外围列强签订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对内则加紧对百姓的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这一系列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大清王朝庶民百姓的一次次反抗。就在姚海珊出生之前的1851年,爆发了席卷大半个中国的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极大地震撼着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与此同时,皖豫等地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捻军起义。虽然这两次起义都相继被清王朝以内外勾结的手段残酷地镇压下去,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己任的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却于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1905年,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革命组织“同盟会”,举起了“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伟大旗帜。当姚海珊得知其弟子姚雨平、姚竹英及其儿子姚万瑜先后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并在省、港和家乡三地开展革命活动时,都给予大力支持。

    1911年10月10日,经过数十次武装起义失败之后,革命党人前仆后继,又在湖北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并取得了成功。此时,各省纷纷独立,脱离清政府。广东也于当年11月9日(农历9月19日)宣布光复。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组织者之一的姚雨平,失败后远渡南洋,此时得知辛亥革命成功,便于最快速度赶回广州,主动向广东大都督胡汉民请缨,担任粤军北伐军总司令,挥师北上。同时,还恭请恩师姚海珊担任军需部长。

    姚海珊担任粤军北伐军军需部长后,速与北伐军高级参谋、平远同乡林震一起,率领一团人马,先期从海路至南京筹备军需并参加收复南京之役。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世人瞩目之中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此时,清帝尚未逊位,南北议和未成,清廷派遣两支劲旅,一支扑向武汉,一支直指南京,妄图把新生的中华民国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1月上旬,姚雨平奉命循津浦铁路进兵北伐,设前敌总指挥部于安徽蚌埠车站。大部兵马至安徽固镇时,与拥有三、四万人的清军张勋、倪嗣冲部发生遭遇战。姚海珊之军需部克服天寒地冻等各种困难,有力地保证了前方炮弹、枪弹及其他军需物资的供应,从而首战告捷。在一个多月的博杀中,粤军北伐军连续取得固镇、宿州、徐州三大战役的胜利,从而迫使清帝逊位,促成南北议和,有力地捍卫了新生的中华民国政权。

    历史往往会给世人开个尴尬的玩笑,刚刚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的孙中山,就把这个位子让给了窃国大盗袁世凯。为了瓦解南方拥护孙中山的革命力量,袁世凯使出浑身解数,使革命党自动解散了军队,1915年姚海珊也被迫回到自己的家乡。

    1920年夏,驻福建樟州之援闽粤军急需返粤,迎击桂系军阀对广州省城的占领,特邀姚雨平将军为高级顾问,共商返粤事宜。为了策反驻汕桂系军阀部队,姚海珊受姚雨平之约,把姚德胜保安局遗留的长枪100多支、驳壳8支,武装成一个营,自任营长,率队奔赴汕头,为援闽粤军回师广东,做好策反工作。

    姚海珊等人的策反工作虽曾发生一些波折,但基本上获得成功。当粤军回师粤境并攻抵汕头时,桂系军阀刘志陆部属周辉甫联合独立营长魏炯球和护卫营长饶富宣布反正,潮汕得以克复,姚雨平被委派为汕头卫戍司令。

    粤军回师广东后,桂系军阀退出广东。粤军第二军护法赣军司令赖士璜,委派亲信古汉光为平远县知事(县长),而平远各界人士则公推姚海珊为县知事。古在老县衙办公,而姚海珊则在县城仁居学宫明伦堂办公。当时,出现“一县两知事”,约相持一个多月,古汉光辞职,姚海珊亦随之卸任。

    1925年春,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为核心的国民革命军举行第一次东征,主要是扫荡叛军陈炯明部在粤东的根据地。3月23日,粤军二师共3000余人分兵两路追击叛军进入平远大柘,姚海珊随粤军二师师长张民达抵达大柘丰光,而该师前线司令部就设在姚海珊之家诒德楼。在姚海珊的鼎力协助下,粤军二师很快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击毙击伤叛军300余人,俘敌200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不计其数,其余叛军如鸟兽散,狼狈逃窜。

    1925年秋,广东省政府任命姚海珊为平远县县长,至1926年卸任。姚海珊为人和易,慷慨好义,公正处事,廉洁自奉。先是超竹姚、陈两大姓毗邻而居,因争村中庆云寺及其寺产,涉讼延绵,互相怨恨。姚海珊再任平远县长时,乃要陈姓正绅陈吕堂为超竹乡保卫团正团董,为乡里消弭纷争,众皆服其雅量。

    姚海珊一生急公好义,投身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曾亲笔署名特赠肖像一帧给他。姚海珊1942年在家乡逝世,享年84岁。他的一生,正如1943年国民党边区司令香翰屏为其遗像所作的像赞那样:

    先生慷慨有奇节,尽瘁革命老弥热;子沐其教英且烈,报国报亲以流血。历任军政犹清绝,至今家不余寸铁;我赞遗容惭笔拙,忠表会齐铭隆碣。诒德楼里

    诒德楼座落在丰光村南面的小山包下,是座东南向西北的一栋两层楼的建筑,大门正对大柘通往西北方向八尺的径门口。

    诒德楼是上下堂、狭面杠的客家屋式,楼上楼下包括客厅,共有30多间房子,但光线不够充足,可见当年构筑时资金不够充裕。

    诒德楼的建造者姚海珊少时家贫,从十六七岁开始,便做小头生意,每逢平远长田、热柘及梅西龙虎圩赶集的日子,肩挑切好的烟丝到三地贩卖,换取些微的手工钱以维持简单的生活。姚海珊长大后,娶大柘车上村林氏之女为妻,生有二子二女:即早夭幼子、万瑜、仁妹、贵妹。姚万瑜生于1884年,也就是姚海珊26岁时,生下此子,心中非常高兴,从小督书课子,寄予厚望。万瑜弱冠之年,受世界潮流影响,痛惜祖国之涉危,认为廿世纪,非学无以图存,于是,赴广州寻求革新之路,以报效国家。

    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姚万瑜在广州求学期间,即追随孙中山从事推翻满清之革命活动,与赵声、姚雨平、朱执信、邹鲁等人志同道合,日夕往返,担任联络党人任务。为发展党人力量,姚万瑜与邹鲁在广州创办潮嘉师范,大量吸收潮汕地区和嘉应地区进步青年入学。几年间,平远赴潮嘉师范学习的志士仁人日增,秘密加入同盟会者达30多人。

    革命党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11月在广州举行起义失败,姚万瑜与邹鲁走避香港,图谋联络党人策动再次起义。到港后,姚万瑜因劳瘁过度而发病,且病势日重。在港党人强其返回广州,住宿潮嘉师范校舍。此时,姚万瑜闻知同宗好友姚竹英身陷嘉应党人之狱,忧愤交加,于1909年8月7日在广州逝世,终年25岁。嘉应留省学界同人,发起于8月11日上午12时至下午2时,在广州靖海门外嘉应会馆举行万瑜追悼大会,致祭者甚众,各界祭文挽联多达90余副,多慷慨激昂之词。当时,广州之《安雅报》、《南越报》,香港之《华字日报》对姚万瑜之去逝均有“嘉应州冤狱而死”之论调。以广州追悼大会之轰动,加之省港各报之宣传,官方自不能不有所顾忌。

    姚万瑜病逝后,葬于广州市东北的横枝岗上。民国成立,由稽勋局具其事迹,呈报大总统孙中山先生,被追授为“开国先烈”之荣誉称号,列为二等积劳病故第一名,而加于抚恤。万瑜生有二子:士福、士贵。万瑜外秀内坚,待人接物,有谦谦君子之风。然其坚忍沉毅,百折不挠之气概,则又非常人所能及。

    姚海珊对其子万瑜之死,一方面异常悲痛,另一方面则感到其为国而亡,则死得其所。

    先是,姚海珊之妻林氏,有一兄弟叫林泉,常为水客,往来于南洋诸国及家乡之间,为侨眷带信、带钱、带物而收取一定佣金。姚海珊曾跟随妻舅林泉,浮海至马来亚之怡保埠,协助宗亲、华侨巨富姚德胜经营锡矿山。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曾率胡汉民、汪精卫等人到南洋宣传革命主张,姚德胜捐出巨资支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姚德胜又电汇7万银元给姚雨平的粤军北伐军作军饷。姚海珊也在姚德胜的影响之下,在南洋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积极拥护孙中山的革命。

    1910年,姚德胜率妻室子孙10余人回到家乡平远大柘定居,在其故里羊子甸,创设芝兰小学、万和饷当及纺织厂,聘请姚海珊为饷当经理。姚海珊不负所托,认真经营,使万和饷当生意风生水起,惹起了贼人的注意。有一天傍晚,姚海珊打烊回家之时,劫贼破门而入,当着姚海珊之面,把饷当钱财洗劫一空。姚海珊找到姚德胜,把情况如实作了汇报,并表示以后一定会赔偿这一损失。

    在这期间,姚海珊娶了第二位夫人张氏。张氏一生勤奋,没多少文化,但很会理家,深得姚海珊信任。然而,其终生不育,实为憾事。

    居于家庭的实际,姚海珊在担任粤军北伐军军需部长驻南京期间,娶了第三任夫人朱维坤。朱女士是南京市郊六合县人,年轻温顺,聪明伶俐,勤劳善良,很得姚海珊的喜爱。

    粤军北伐军被解散后,姚海珊得到一笔数额不小的遣散费,带着满身的征尘和第三任夫人朱女士,回到了广东平远老家。

    姚海珊回家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信守诺言,来到姚德胜家中,把遣散费作为赔偿款,交到姚德胜手中。姚德胜对姚海珊的为人非常钦佩,说:海珊兄,数十年来,你风尘仆仆,为国操劳,可连一个窝还是破破烂烂的。这钱不用还了,拿去建房吧!

    姚海珊就把这笔遣散费用作建房资金,精打细算,雇工构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新厦落成。乔迁之前,姚海珊请县内书法名家在大门上方写上“诒德楼”三个道劲厚实的字体。姚海珊为什么要把这座楼命名为“诒德楼”呢?诒,通“贻”,内含遗留、赠给、传给的意思。也就是说,姚海珊把这栋楼作为传给子孙的遗产,但要求子孙要象自己那样,以德立志、以德立言、以德立行、以德修身、要天下为公、为国奋斗。这也是姚海珊为子孙立下的“诒训”,即祖训。

    1917年7月12日,吕志先就诞生在这栋楼里,姚海珊喜不自胜。按姚姓字派,这新生儿属“卿”字辈,因此,姚海珊给他命名为“琬卿”。琬者,美玉也,希望他将来的品德和文词犹如美玉一般,玲珑剔透、闪闪发光,成为国家的珍宝与栋梁。

    启蒙启宇

    丰光村启宇小学(初小)座落在庆云寺右侧,是由姚氏家祠改建。而寺的左侧,则是由陈家祠改建的聚星小学。启蒙时,姚氏子弟多入读启宇小学,而陈氏子弟则多入读聚星小学。

    明清时期,平远客家山村,多聚族而居,如有村民三、五十户,学龄儿童在10人以上者,必有较开明之士绅,倡设蒙馆,礼聘教师,以教育儿童。儿童7岁入学,初读三字经,接读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塾师仅是读正文,不加讲解,学童熟读背诵,同时学写字,由简而繁。较聪明的学童,经过三、五年读完四书,且多能背诵者即升入经馆。

    经馆,专收10岁以上、读过蒙馆多年的学生,继读四书五经。塾师开始讲解,且教学生写作对句及分段学作八股文。经馆读过三、五年后,可做300至500精通之八股文,即可应童子试(即考秀才),有的通过科举考试而逐步踏入仕途者。

    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朝廷下达废科举、办新学的诏书。翌年春,平远东石乡创办了崇德、义方、冠洋、铁民等小学,超竹乡则创办启宇小学堂。因此,启宇小学是平远县废除科举后已知的最早创办的学校之一。启宇学堂早期堂长(校长)为姚瑞星,教员姚希尧等。

    民国成立后,学制迭有改变。至1922年,国家颁布学校系统表,新学制规定:儿童6岁至12岁,为初等教育时期,小学修业期限6年。前4年为初级,得单设之;后两年为高级。吕志先是新学制颁布后的第二年,即1923年秋季,刚满6周岁时到启宇小学读书。

    启宇小学是具有革命传统的一间乡村小学。辛亥革命前,该校为平远革命志士之秘密机关,粤军北伐军经理部长邹鲁称该校“教职员悉隶党籍”,即全部均为同盟会员。1909年6月发生的“嘉应党人狱”之主角,就是启宇小学的教员姚竹英。

    姚竹英是姚海珊执教蒙馆时的学生,他与姚雨平、姚万瑜一道响应孙中山的号召,致力于推翻满清统治。1906年,姚竹英赴广州入读潮嘉师范,并加入同盟会。肄业后回乡担任启宇小学的体育教员。

    1909年6月,姚竹英为响应省谘议局议员萧惠长及嘉应州劝学所总董江柏轩为党筹活动经费的号召,决定向长田营子里(时属平远管辖)富户钟学球募捐。一天晚上,姚竹英等同盟会员手持学校操练的枪支数杆,用新制竹梯架在钟学救家墙角,攀梯进入屋内,不料误毙事主,仓促破门走避,未将竹梯取回。第二天,钟学球家以盗匪合伙抢劫、枪杀事主为由,向嘉应州知州衙门报案。知州邹增祜立即派人前往勘查,通过追查新制竹梯而抓获钟增官二等人,并供出案情。事发后,姚竹英避往兴宁县石马小学藏匿,数日后派人到平远超竹探询情况,见启宇学堂已有清兵把守。姚竹英认为,革命党人应不怕死,以免连累他人,自己愿负刑事责任,径自向嘉应州衙投案,遭受酷刑,死而复娃者数次。嘉应学界闻之大哗,乃联合兴、平、梅三县78校罢课。最后,姚竹英于辛亥革命前数月,瘐死嘉应州狱中。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启宇小学师生补开追悼会,隆重悼念为推翻满清而牺牲的姚竹英老师。启宇小学的校园并不宽阔,占地约500平方米左右,呈长方形结构,座西向东。校园西面有两层共四个教室,旁边还有几间教员宿舍。校园空地上种着几株白玉兰树和桂花树,校道两旁则种上墨绿色的长命草。每逢秋季,白玉兰及桂花盛开的时候,满园清香,沁人肺腑。在校门外右侧,还有一个小小的运动场。

    那时,启宇小学的教职员共四人:校长姚克权,语文教员凌发玉,数学教员姚仰龙,教员姚士朗则担任图、音、体3科的教学工作。

    吕志先对语文、数学很感兴趣,每节课都认真听讲,细心领会课文的内容,每天完成当日布置的作业。练习毛笔字,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初学写字,语文教员用红殊笔在白纸上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可知礼也”。学生即用毛笔描填。当掌握笔划顺序和字体结构后,才临摹字帖书写。虽然练字的要求,吕志先在入学之前,其父姚海珊都认真教过,而且能较熟练地掌握,但学校每节习字课,吕志先都不敢懈怠,都能按老师的要求,一笔一划练好基本功。

    1927年秋,吕志先和姐姐姚荣风从启宇小学初小毕业后,升入羊子甸旁的芝兰高级小学就读。芝兰小学是华侨富商姚德胜捐资所建,目的是卓育英才,服务社会。为了更好地培养姚氏子孙,姚德胜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高薪聘请当时平、兴两地最优秀的教师,增添最先进的仪器设备,购进许多图书,广订书报杂志,以开拓师生视野。在这优越的办学环境里,吕志先及其姐姐荣凤更加刻苦攻读,各科成绩极为优秀,经常受到老师的表彰。

浏览:97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 静夜思者
    静夜思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