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求学羊城

诒德楼 发表于2019-11-11 19:39:28

血雨腥风

    1927年11月,年仅10岁的吕志先,跟随弃政从商的父母,离开充满童年记忆的平远,来到千里之遥的广州,开始了新的求学生涯。

    当时的广州,市面经济萧条冷落,政治气氛压抑。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政治合作,处于彻底瓦解的局面。

    1927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蒋介石逐步暴露其反共反人民的真实面目。当年3月2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上海工人举行第3次武装起义,占领了全上海。从4月2日开始,蒋介石伙同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吴稚晖、张静江、陈果夫等人,连续召开秘密会议,谋划反共清党。4月8日,以白崇禧为司令的上海戒严司令部成立。12日凌晨开始,反动军警用欺骗手段,收缴工人枪支,使1700多名工人纠察队伍解除武装,死伤3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三天内,被杀害者300多人,被捕者500余人,5000多人流亡失踪。

    随后,广州也发生“四•一五”惨案,被逮捕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2000余人。封闭捣毁工会、学校等机关团体200多个。逮捕屠杀延续一周之久,杀害200余人。6月,又进行第二次“清党”。总计杀害共产党员和工人积极分子2100多人。

    面对国民党的疯狂杀戮,中国共产党人举起武装起义的旗帜,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当年4月30日,海丰和陆丰两县农民暴动,占领两县城,建立了两县的红色政权。后,在反动势力的夹击下,农军退出两县城,5月中旬,与普宁农民万人暴动队伍汇合,经江西进入湖南。

    继“八•一”南昌起义和湖南秋收起义之后,1927年12月11日,在共产党人张太雷、苏兆征、叶挺、叶剑英等人的领导下,工农兵2万人发动了广州武装起义,起义部队迅速占领了市公安局后,广州公社和总指挥部迅速成立,公社领导机构迅速形成,随即发表了《宣言》、《政纲》、《告民众书》。起义部队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激战,并控制了珠江北岸。12日中午,起义军在西瓜园太平戏院召开祝捷大会。会后,张太雷等3位同志乘车回总部途中经过中华路黄泥巷时,被人刺杀牺牲。至13日下午,国民党军已控制了广州市区,起义军总指挥部下令北撤。工人赤卫队经艰苦巷战,伤亡甚大。国民党军进入市区后大肆搜杀。一周内,工人赤卫队副总指挥梁桂华等5000余人被杀害。

    作为年仅10岁的吕志先,当时是不可能知道这些事情的。但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对他今后走上革命道路,必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1928年春,吕志先的父母送他到广州第24小学读初小四年级,上学半年后,初小毕业。1928年9月,吕志先经考试进入广州市执信女子中学附属小学就读。执信女子中学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先驱朱执信而创办的。该校附属高小当时招有男女生,并且都在校住宿。

    朱执信(1885~1920),名大符,原籍浙江萧山,生于番禺。1904年官费赴日留学,结识孙中山。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6年回国,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与姚雨平、姚万瑜、邹鲁、赵声等人志同道合,过从甚密。1910年参与策划广州新军起义。次年4月,与姚雨平等人一道参加黄花岗之役。失败后流亡香港。武昌起义后致力光复广东。1918年至沪,协助孙中山办理华侨捐款事宜和撰写《建国方略》等著作,并担任《民国日报》、《建设》杂志编辑撰述工作,宣传三民主义,探索中国前景,赞扬苏联布尔什维克精神和“五•四”学生爱国精神,参加新文化运动。1920年为驱逐桂系军阀返粤策划民军反正时,在虎门被桂系军阀杀害。

    姚雨平与朱执信关系密切,并佩服其为人与才识,听到其牺牲的消息,悲痛写下《挽朱执信》诗:

    望祭江头酒一樽,万山摇落不堪论;珠江顾盼无余子,大陆沉埋孰起君。此日漫称黄叔度,当年羞说岳家军;鞠躬尽瘁公归也,风雨潇潇泣虎门。孙中山在上海突闻朱执信遇难,若失股肱,

深为悲痛。他遍告革命党人,要集资抚恤其遗属,并在广州设立朱执信纪念学校,以资纪念。中学附设小学,这是当时广州教育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小学可充分利用中学的师资及一些教学设施。吕志先进入执信女中附属小学后,学习更加刻苦,各科成绩非常优秀。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不断扩大,他对作文也越感兴趣。除了完成各科作业外,还经常自己选题,自己写作,思路清晰,文字流畅,气势恢宏,很受老师的赞赏。

    就读附中

    1930年7月,吕志先从执信女子中学附属小学毕业,因成绩优秀,免考直接入读广州国立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中山大学是为了纪念国父孙中山而命名的,其前身是广东大学。1924年2月,孙中山授命邹鲁主持筹办广东大学,这是孙中山要创办“一文一武”学校(即广东大学和黄埔军校)、培养文武人才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邹鲁不辱使命,把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为广东大学,内设文、理、法、农四科,9月开学。11月11日,补行成立典礼,孙中山为广东大学题写“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八字校训。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10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把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走过了曲折的历程:1924年广东大学创办时,其前身三校之一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所属附中、附师,改称国立广东大学附中、附师。1925年8月,附师与附中合并,统称为附属中学。

    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后,将附中拨回省教育厅管理,改名为省立中山中学。1927年7月,又因“大学教育系不可无附属中学以为实习之”为由,又将省立中山中学拨回中大办理,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学校迁往天官里后街法政学校1日址。1928年9月,实行全国教育会议中等学校男女分校的决定,将女生分别转入省立女子师范及省立女子中学安插,附中此后有一段时间不招女生。

    1935年秋,中山大学部各学院迁入石牌新校址,附属中学迁回文明路原校址。

    中学教育毕竟不同于小学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小学教育主要是启蒙教育,即识字明理为主。而中学除了所授课程大量增加和加深外,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逐渐形成期,也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的重要时期。

    面对新增加的几何、物理、化学、外语等课程,吕志先上课更是留心听讲,作业依时完成,并做到不懂就问,虚心向学。由于他聪慧勤奋,学习认真,对数理化甚感兴趣,初中一年级时,这三门功课都取得了优秀成绩。

    完成课业之余,吕志先还喜爱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在阅读过程中,他往往会被小说中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受鲜活生动的人物性格所感动,对正面角色的悲剧下场而惋惜。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吕志先的视野更加广阔,思维更加缜密,看问题更加深邃。

    对吕志先思想上震动最大的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侵占沈阳的事变。蒋介石一再电令东北军张学良部:“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在短短的4个月又18天里,东三省大好河山全部沦陷。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2天和第4天,中共中央两次发表《宣言》,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中共两广省委也发表了第6号通告,控诉日寇的侵略爆行。

    “九•一八”事变消息传到广州,中山大学师生率先行动起来成立抗日救亡团体。9月24日上午,广州21所大中学校师生在中山大学礼堂召开会议,成立“广州市学生抗日运动联合会”(简称市学抗联会)。当天下午2时,中大师生员工2000多人和附中学生举行抗日示威游行,吕志先跟随高年级学生走在游行队伍之中,向广州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

    9月26日,广州市“学抗联会”在广州东校场召开有2万多学生参加的学生抗日救国大会,会上通过了《告青年书》。会后,吕志先参加了游行、宣传、募捐等活动。随之,广州的罢课、罢工、罢市的活动风起云涌。到了年底,广州国民党当局勒令各大、中学校提前停课放假,连年终考试也取消了。虽然有些学生回家了,但吕志先和多数同学仍留在学校,参加反对日本侵略的游行示威活动。

    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东北后,又向我国经济中枢上海发动进攻。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十九路军与第五军奋力抗击日寇。中山大学反日会立即发表声明,要求我国政府增援十九路军抗战,并呼吁全国人民行动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二八”事变后,广州学生的抗日宣传活动再度高涨起来。中大、中大附中及广州各校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及市郊等地,捐款援助十九路军。2月29日,中大与广州各学校学生绝食一天,将省下的膳食费,捐赠十九路军抗曰将士。各校学生还走上街头,进行募捐活动。吕志先被同学们推举为代表之一,乘船把捐款送到十九路军留守处。当时,国民党中央政府请求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希望和日本妥协,不同意十九路军继续抗击日军。十九路军在腹背受敌又无援军的情况下,不得已于1932年3月奉命撤出上海。

    1932年3月后,广州的学生抗议活动已停止,中大附中的学生都回校上课。经过这次运动,吕志先在思想上产生了重大变化,对国民党提出的“先安内后攘外”的方针十分反感,抗日爱国的意识得到很大提升。初二、三年级期间,吕志先在完成学业的同H-J‘,抽出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进步文艺刊物,还设法购买或借到一些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通俗书刊,与思想要求进步的同学一起学习。

    学运风云

    1933年7月,吕志先等中山大学附属初中毕业的学生,都免试直接升入高中一年级。当时中山大学大学部在广州东郊新建的校舍已落成,大学部都搬到新的校园去了,原来在广州市内文明路的大学旧校舍就归附属中学使用。这样,吕志先与何天朋(原名庚金洪)、罗立斌(原名罗彦兴)、赵一炼四个同学住在同一宿舍里。

    在读高中二年级时,吕志先和陈明忠、何天朋、罗立斌、任士舜(即丁彦)等7、8个同学自行组织了读书会,他们在集会时曾定名为“马列主义读书会”,互相介绍阅读革命文艺小说、国民党政府当局禁读的介绍马列主义的书籍,进行热烈的讨论与研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实际,他们还去广州的长堤一带考察码头工人的工作及生活情况。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中国东北向华北伸展,企图使冀、察、绥、鲁、晋五省脱离中国的中央政府,实行所谓“华北自治”。国民政府多方迁就日寇的无理要求。北平学生在中共平、津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地下学联。学生们于12月3日通电,否认华北自治,并发起大规模的请愿活动。9日上午10时半,北平6000余名学生在新华门前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发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军警实行镇压,捕30余人,伤100多人。清华、燕京两校学生因西直门关闭,未能入城,便在寒风中立候终日。11日,北平学生全体罢课。

    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全国响应。广州爆发了“一二•一二”运动。继11日市学联通电声援北平学运后,12日,中山大学师生在进步团体的倡导及进步教授的支持下,在石牌新校区大礼堂召开2000多人参加的抗日大会,决定敦促国民政府立即对日宣战等10项抗日救亡措施。该校还决定罢课一周,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下午1时,石牌校本部的师生与市区中大附中等各校师生4000余人,在市区示威抗日。吕志先参加游行示威,沿途高呼抗日反奸的口号。游行队伍要求国民政府实行抗日,收复东北失地,挽救民族危亡。

    由于中大附中校址在广州市中心,成为广州学生进行罢课、示威游行的重要活动场所。学生们在市内游行后,又组织5个大队、133个小队,每队10余人,设队长1人,到全省其他城市组织活动,动员群众进行抗日。吕志先和一些同学也自动组成宣传队,到广东省西南一带开展活动,历时半个多月,一直来到广西境内,然后经过广西梧州再返回广州。

    12月31日上午,中山大学召开全校抗日大会。下午2时,中大学生队伍进入市区文明路中大附中操场,汇集附中及医学院的同学后,市三中、执信、广雅、知用、女师等各校进步学生,都冲破各校当局的阻拦前往汇合。吕志先跟随队伍到越华路“西南政务委员会”所在地示威,向当局提出质问和要求。当局不敢出面答复,只好向人民大众请愿,许多市民加入游行的行列。这支四五千人的队伍又一次到六二三路向沙面的帝国主义者示威,到入夜才结束。

    1936年1月6日,中山大学抗日会成立。9日下午,中大学生队伍进入市区,汇集中大附中及医学院的学生后,广雅中学1000多学生和国民大学等10余间大中学校进步学生,都冲出校门前来参加。学生近万人的队伍,加上工人、市民的支援队伍3万多人,汇集到长堤新填地广场,召开成立广州市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选举中大抗日会主席曾振声为主席。吕志先参加了这次集会。会后,举行抗日救亡大游行。当队伍经过教育厅时,质问教育厅为什么阻挠学生参加抗日爱国运动?要厅长出面答复。经过20分钟不见有人出来,部分学生愤怒地捣毁教育厅。中大附中学生还把省教育厅招牌扛回学校展览。

    1936年3月,国民党广东省主席陈济棠借口中山大学有共产党活动,中大附中闹学潮,派人强行接收了中山大学附中和附小,在原址设立中山中学,自兼校长并实行军训。16日,陈济棠在宣誓就职典礼上作了题为《政治好坏实与教育具有联锁关系》的报告。随后,吕志先、罗立斌、何天朋和高中一年级的同学周益郎(即周伯明)、王仪贞(即王彦之)等商定,在大学部一些大学生的支持下,发动附属高中学生进行“抗日护校”运动,实行罢课,并选出代表集中到大学部,要求中大校长邹鲁支持学生的要求,反对把附中改为省立中学,拒绝陈济棠担任校长。在罢课期间,高一语文教师谭希吕全力支持,还提出了很多指导意见。经过近两个月的护校运动,只达到了不进行军训的要求,便停息下来。谭希吕也就不再留校当教师,离开广州去了上海。但吕志先等仍与他保持着通信联系,他到上海后又介绍了王复初老师,并来信表示可以设法联系同学们到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浏览:38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