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张敬焘同志(文/王玉美)

肖明 发表于2019-12-12 10:30:29

    我们青岛市人民的好书记张敬焘同志匆匆地走了。回想起他为青岛市人民所做的贡献,以及他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回顾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他给予的培养教育和帮助,想想再也见不到他了,令我不禁万分悲痛,泣不成声。

    教我刻骨铭记的是,因我的成长进步,倾注了他无微不至的关爱。我第一次见到张书记是在1966年劳模表彰大会期间。那是4月29日早上,我走进青岛市人民大会堂迎面碰上张书记,他热情的向我走来问寒问暖,至今我还清楚记得他对我说的那番话:“你开会太多累了吧?我们尽量减少你的事让你腾出时间搞业务,你为国家填补了一项空白,国家还有许多空白需要你们去填补”。像我这样的一个普通医务工作者能得到市委书记如此关心,我激动的不知说什么才好。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市委书记张敬焘同志,他穿一套旧中山装,一双布底鞋,那高大的形象,非凡的气质和平易近人的作风就在那一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的话一连几天都在耳边回响,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一直鼓舞着我努力学习为病人解除痛苦。

    1972年春碰巧我和强瑞春同志一起到济南出差,我们去看张书记。他的爱人于波同志就让我们住在他家里,张书记见了我们很高兴,在问一些情况后他有点惋惜地说:  “你不要只干行政丢了业务,你在针灸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应该继续钻研,继续深造。”我告诉他已经买了大学课本在自修。他问:“为什么不上大学?”我说想上大学怕进不去,还担心经济上有困难。于波同志说:  “上学经济有困难来找我。”第二天中午张书记回家高兴的告诉我:  “你上学的事我与山东医学院联系好了。”张书记当时负责济南市的工作,在百忙之中关心一个普通百姓,我感动心里就像开了花一样,连一句感谢的话也说不出来。于波同志说:  “你来上学,星期天就来家过。”虽然后来因家庭情况我没有选择山医而是上了青医,但是他们的关心让我终生难忘,我一直按他们指点的方向努力学习,兢兢业业的工作,以报答党的培养教育。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了进步和成绩他都发自内心的高兴并给予支持和鼓励。在90年代初我多次参加山东省和华东地区及全国针灸学术会发表论文,他特别高兴和欣慰,他觉得自己培养的先进典型没有辜负他的期望。1993年中国针灸学会推荐我参加11月在日本召开的第三届世界针灸大会,起初单位领导同意参加,后来在缴会务费时领导一看要有较大花费又变卦了,我心里万分着急,为了弘扬祖国医学,为了不失掉这个能向世界各国专家学习的机会,我很想参加这次会议。夏天,张书记和于波同志来青岛疗养时,我把这件事汇报给他们,他们很支持我,张书记亲自找俞正声市长帮助协调解决。那时他已经退居二线了,并且也是80岁的老人了,还依然那样关心我的进步与提高。8月底他们疗养结束要回济南的时候,我的事还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张书记鼓励我说:“能让自己的论文登上国际讲台,这是为国争光实在不行自费也要去。”这时于波同志把自己身边仅有的1000元钱塞给我,无论我怎样推让他们还是非给不可。最后在张书记和其他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我终于出席了这次世界针灸大会。我回来后先给张书记打电话汇报,他欣慰的笑了。第二年夏天他们又来青岛疗养的时候,我把于波同志留下的1000元钱送了回去。张书记在一旁叹道:“你这个王玉美呀”,声音里充满了无奈和真诚。

    张书记从很年轻就投身革命,不管革命形势与他职务怎样变化,可他的老八路作风始终没变。他在青岛工作期间,他那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在市级机关有口皆碑,带动和感染着每个同志。有一次市委刚开完会,又要到人民大会堂去,工作人员要去备车,他摆摆手说不用了,走过去吧。工作人员看到开始下小雨就坚持去找车,等车过来时张书记已经走了,其他干部一看也都不坐车了,这真是“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992年我儿子参加高考,我带他到济南考艺术设计专业,我们去探望张书记。这时普通老百姓家里都崇尚装修房子,而他家里没有装修,家具都是旧的,桌子腿也乱晃荡。他们家的人包括他的孩子们都很热情实在,没有虚言客套,让人感觉平平常常、实实在在、无拘无束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踏实。如果不到他家里看看,还真想不到作为省长的他会生活的这样平常,吃饭一点不讲究,就是粗茶淡饭。张书记那样高龄也不吃什么补品,常吃些庄户饭,穿的朴素就更不用说了。曾经发生过一个笑话,有一次,于波同志出去买东西回来时,门卫一位新来的战士不认识她,看她穿的太朴素,不相信她会是省长的家属,不让她进门,后来打电话叫来警卫班长才解除了误会。

    在儿子复习期间,有一位大学老师久仰书记为人,因没见过他,想通过我们的关系见一见,我试着把老师的想法告诉了张书记,他很痛快的答应了。晚上家里摆好了水果热情的招待了这位老师,他感动的说:  “如果共产党的干部都像张省长这样就好了。”尽管他离开青岛多年,但他在青岛市民的心目中一直威望很高。他到省城工作之后,每次回青岛闻讯来看望他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向他汇报工作,对遇到的困难请他帮助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汇报成绩让他分享喜悦;也有的向他倾诉心中的郁闷以求得到他的指点。不管什么事,大家总想跟他说说;无论谁有困难只要在他面前提过他都会记在心里,尽心尽力帮助协调解决。

    张书记在青岛工作时,家里有一位老保姆,待他如同家里人一样。可“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位老保姆却被迫站出来与张书记划清界限,当时让张书记非常伤心。可当“文革”之后,老保姆因为生活窘迫,张书记家里仍然给予热情的帮助。特别是这位老保姆去世时,张书记派他的爱人亲自赶到青岛老保姆的家为其料理后事,这让我们这些局外人都很感动。更令我永难忘怀的是张书记在青岛担任市委第一书记期间的那些事迹。他和青岛市人民同甘苦,共患难,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扭转了困难局面。让青岛市人民比全国其他地区的人民早一年吃饱肚子,青岛人民比全国其他地区的人民少受了一年罪,他永远是青岛市人民的好书记,青岛市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在这里,我仅说两件事,足可说明他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深爱。

    他在青岛当市委书记时,为青岛人民所做的一切,大家是不会忘记的。60年代我们国家还很贫穷,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张书记到农村蹲点调查研究,为的是扭转困难局面。他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炎热的夏天,他和农民一起在田地里锄地、推车、施肥,不是一身汗就是一身泥,农村的广大干部和群众都把他当作自己的贴心人。张书记也把自己当作群众中的一员,从不搞特殊。许多同志至今还记得那个令人感动的场面,在蹲点村的一次全体干部大会,张书记问村干部:  “你们今晚吃的啥饭?”干部们齐声回答:“吃的玉米面饼子”。张书记哈哈大笑了,然后严肃地大声说道:“给我说实话!你们撒谎了吧?你们欺骗我也欺骗自己的肚子?我已经派人到食堂调查过了,你们吃的是地瓜叶菜蛋,为什么给市委工作组吃饼子?大家要一样嘛,不能搞特殊,这要作为一条纪律。”一些农村干部感动得流下眼泪,原来农村干部怕张书记和工作组的同志们受不了苦,自己吃菜蛋子让工作组吃饼子,张书记根据当时的困难情况觉察到了这一点,也问过一些人,都说是吃饼子。为了知道个究竟,张书记派人到食堂做了暗访才知道工作组和当地干部吃的不一样,他因此在会上发了火。此后,张书记带领着工作组和群众一同吃糠咽菜,同甘共苦。由于工作太忙太累加上营养不良张书记患了浮肿病,脚肿得穿不上鞋子,用手一按就是一个大窝子,工作人员心痛得实在看不下去,就回到市机关扛回了一面袋子白面烧饼,吃饭的时候张书记问:  “白面烧饼是哪里来的?”工作人员说:“这是回市里拿的”张书记又问:“农村干部有没有?”张书记听说没有时,就很严肃的对工作人员说:  “赶快送回去,我们应该与人民共患难。”

    张书记在农村调研中,非常尊重群众为克服困难,搞好田间管理,实行的责任承包制,充分发挥了农民的积极性。很快扭转了困难局面,使青岛市人民比全国其他地区早一年告别了瓜菜代的日子,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张书记在青岛工作期间,不但下农村上工厂而且还深入城市贫民的棚户区视察。他看见那些小草房墙是用炉渣石和黄土垒起来的,屋顶是用纸壳油毡纸和草席制成。这些小屋像火柴盒一样密集在一起,就是这样的房子有的也是一家三代人住在一起。青岛市最大的棚户区位于西镇的西广场,上万人聚集的地方只有两个厕所和三个水龙头,污水横流脏乱不堪。这一切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改变市民的居住条件,先从西广场入手。那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民困难国家也困难,他号召广大干部勒紧裤腰带压缩行政开支,他首先从自己做起,把原先住在广西路的一幢小楼上缴,和其他几位领导住到一座楼里,其他领导也都把原先住的小洋楼上缴。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拆迁之后西广场的土地上终于矗立起一座座七层高的楼房。这在当时成了青岛市的一大景观,大家奔走相告拥挤着来到楼前观看,在拆迁户搬家入住的那天群众自发的点响了鞭炮,大家给这些居民楼取名“幸福楼”。市民们流着幸福的眼泪走进了“幸福楼”。现在四十年过去了,幸福楼里的人们提起张敬焘同志,感激之情不减当年。“幸福楼”里英才辈出,这幸福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延伸。你的英名将会在世世代代青岛人民心中传颂,永远在美丽青岛的不朽历史上。

    张书记走了,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他无私无畏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敬爱的张书记安息吧!

    (作者:青岛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医务室副主任)

浏览:112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众志成城
    众志成城
  • 卧游斋主
    卧游斋主
  • 肖明
    肖明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