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宗宜——是他传承了我村的扮玩艺术(文/黄丰年)

卧游斋主 发表于2019-12-19 09:53:14

秦宗宜——是他传承了我村的扮玩艺术

黄丰年

题记: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几个月前,我写了一篇散文:《满目青山夕照明》。这篇散文缅怀的是我心仪的长者,老共产党员——秦宗宜先生;记述的是,建国后他在我村党支部、管委会的领导支持下,带领群众封山造林,绿化荒山滩涂的事迹。

写完之后,感到在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身上,还有一个 “亮点”值得一书。虽然散文中蜻蜓点水般地提了一提,但是,远不足以表达他这一“亮点’的内涵。故,本文专述他与同伴们对我村春节扮玩的文化遗产的贡献与传承。

扮玩是我们博山、淄川一带民间特有的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它是由群众自发,自己集资,,用锣鼓、高跷、旱船、芯子、龙灯、狮子、秧歌等形式组成的一种娱乐活动。用这种自娱自乐的民间娱乐习俗,来庆祝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愉悦,祈祷来年全村和睦,幸福安康的愿景。这种扮玩活动一般从每年的正月初五开始酝酿,初十前后正式开始,到十五元宵节进入高潮,十六日再“挽挽zuǎn”,也就表明扮玩活动结束了。这就是老百姓通常说“玩十五”。

我们村的扮玩,最早兴于清末。至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前,规模较小,花式也少并且还时断时续。特别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闹慌慌”,日本鬼子烧杀掳掠,命都保不住了,哪还有心思扮玩。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饱受日本鬼子八年铁蹄蹂躏的全村百姓,扬眉吐气。这一年的春节是鬼子投降后的第一个春节,老百姓过了一个安稳年,不再“闹慌慌”,纷纷表示要学习博山城里那样的扮玩形式,热热闹闹的庆祝日本鬼子投降,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春节前就酝酿,吃完包子(即水饺)以后,他们这些活跃分子就开始行动,走家串户,集资集物,扮玩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

时任青年团长(地下党员)的秦宗宜先生,是扮玩的活跃分子。他既是扮玩的发起者,领导者,又是创意者,更是积极的实践者。

他们这些热心人专程去谢家店拜师学习制作马子,秦老先生虚心学习了马子的“串花”艺术。回来制作了旱船、狮子、芯子、马子等扮玩道具,组织了秧歌队,集资增添了锣鼓,红红火火地开展扮玩活动。庆祝抗日的胜利,抒发群众的畅快心情,感谢党,感谢毛主席给人民带来了幸福。扮玩活动受到全村群众的热烈欢迎,并积极参与,气氛活跃,盛况空前,热热闹闹地庆祝了一番。由此奠定了我们村春节扮玩的基础。

从此我们村根据年成的优劣,群众情绪的高低,时断时续。特别是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困难时期,老百姓吃的都没有,哪有心绪扮玩。但作为扮玩的形式一直没有失传,他们妥善保存了扮玩的服装道具,器械,成为村里的一大文化遗产。

三年困难时期之后的1962年,村新建了党支部,村委,干群一致,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发展生产,经济形势稍微好转,群众生活也有所改善,情绪高涨,自发集资扮玩。1963年春节过后,一家人就开始酝酿扮玩,秦老先生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知道这是鼓励群众斗志,活跃气氛,激发干劲的有效形式。他积极撺掇,并带头集资,带领群众开展扮玩活动。那时村里有八头驴,秦老先生与苏功铭、黄瑞年等创意了一个“八个老婆倒骑驴”的节目。他们化妆成各种脸谱的老太婆,倒骑在驴上,有的是“亲家婆顶嘴”、 有的是“王婆卖瓜”,有的是“婆媳戏谑”等,喜闻乐见,引来了大街小巷潮水般的观众。他们活跃在高跷队伍之间,与旱船交相呼应,与狮子逗乐,在村四个角的锣鼓队铿锵的锣鼓声中,激发了扮玩队伍的积极性,受到广大村民的好评,都说:“你看宗宜大叔他们都这么高兴,与小青年一样活泼……”

到了1964年村里办上电,兴修水利,村北也修了公路,通上了汽车,群众的情绪,分外高涨。春节前都纷纷表示过年要好好热闹一番。

他们总结了去年扮玩的经验,在保留原有较好的旱船、高跷、狮子、秧歌等娱乐项目基础上,着力挖掘近二十年来频临失传的马子与芯子。

马子是群体项目,由马夫和马子组成,同时马子又是人工轧制而成,前后两半,人在中间,前后部分里面有蜡烛取光。“骑”在马子上的人一般是俊俏的年轻姑娘装扮。她们手举花灯,在前后两个马夫的护拥下,做各种各样的花式。别看这十几个马子,加上马夫二十多人,装扮起来,整个队伍串起花来,使人眼花缭乱不知有多少人,不知有多少马。

可是十几年前的的马子,都已腐朽虫蛀,马衣也成了烂丝,直接不能再用。再者会串花的人也很少了。必须重新轧制,重新组织。芯子因是铁箍做成,只要训练扛芯子的人记住要领,注意安全就可以了。

这一年冬天特别寒冷,过年之后他老人家和同伴们又是借拜年之际,串通起了如何扮玩,商议庆祝元宵节的事宜

过了“五马日”,这些扮玩的活跃者,在党支部,管委会的支持下开始扮玩的准备工作。由秦老先生,苏功铭、岳长桢、于学忠、于学孝、于学武、岳克明、黄瑞年等骨干力量的带领下,自发集资,准备器具,准备轧制马子。关帝庙上开始热闹起来,他们在秦老先生的组织安排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扮玩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

他们从山上砍来树枝,做成各种各样的灯碗,利用竹子篾与棉槐条子、荆条等扎制马子,只见秦老先生带着三扇帽,穿着打着补丁的青色棉衣,扎着裤腿,抽着“喇叭头”旱烟,一副忙碌的样子。一会儿到染马衣的地方指导染纱布的颜色,一会儿到蘸羊蜡的地方指导三弟宗祥如何把住质量,不要费蜡。一会儿又去扛芯子的队伍那里遴选扛芯子的人,要求记住要领和注意事项,嘱咐扎制装扮芯姑娘与船媳妇的具体要求,一霎也闲不住。每天与各口的负责人开一次碰头会,总结安排扮玩的准备工作。除了组织指导工作之外,他还担负起了训练马子队伍的串花训练任务。训练马子队伍非他莫属,只有他通晓马子的各种串花形式,就是当年的“马夫”也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别看过了近二十年,他惊人的记忆力,对每个串花项目的动作要领还记得清清楚楚。

在大街上,在学校的操场上,不顾天寒地冻,训练马子队伍,因为都是新手,一点儿印象都没有,秦老先生耐心的指导每一个动作,交代每个花式的要领,强调如何与马子前后配合,嘱咐打场时的上场与退场的动作要领等等。因为他知道训练好了这一批,到以后就省心了。特别费心训练指导带头马夫赵炳云注意的要领,因为它是头马夫,领头羊,他乱了全盘皆乱。所以他耐心地指导,一次次训练,直到效果满意了为止。在他的精心指导训练下,频临失传的马子串花项目,全部挖掘出来。什么“蛇蜕皮”,什么“剪字股”,什么“蝎子毒(尾)”,什么“四门斗”,什么“八卦阵”等。全体马夫也非常虚心,刻苦训练,动作要点和注意事项掌握得非常娴熟。特别是两个“头马子”在秦老先生的谆谆教导下,掌握了各中串花形式的要领,与马子的配合也非常和谐。

     到了正月初十,正式的扮玩开始了。分为白天与晚上两场。

一般是从上午各个场口就开始准备。白天下午串庄,是锣鼓开场,狮子,高跷、旱船、芯子上场。晚上就张灯结彩,扮玩队伍在铿锵的锣鼓声中,他们在秦老先生的精心组织指挥下,按照严密的分工,前后配合,协调一致。由于今年新上了马子、芯子使扮玩队伍更加壮大,林林总总一百多号人。特别是晚上马子串花的形式活泼,骑马的人是于绍华、黄淑云,岳翠美等俊俏青少年女子,装扮成穆桂英、梁红玉、花木兰等女中豪杰。一手举花灯,一手持马缰,迈着碎步,轻盈如流星。两个马夫,一前一后护卫,头戴红头巾,精神抖擞,英姿勃勃。焕发出青春的朝气。花灯是制扎组用树枝做成的,扎的灯碗,形式多样,五彩缤纷。花灯里面是蜡烛,光焰摇曳,映红半边天。马夫挥动马鞭,激情飞扬,大有杨子荣上威虎山打虎之气势。不同的是他们背上与胸前斜挂的那一串硕大的铜铃铛,跑起来铃铃作响,虎虎生风。秦老先生在扮玩的队伍里,一边跑,一边在一旁指挥整个扮玩队伍,特别是马子队。指导头马夫:在街上来一个“蛇蜕皮”,拐角的地方来一个“剪字股”,在场面大的地方来一个“蝎子毒”。最壮观的是在村外打场的场面,周围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锣鼓震天……狮子舞动,他老人家训练的马子队更是引人瞩目。虽然是十几匹马,二十多个马夫。但跑起来不知多少人,多少马,灯火辉煌,令人眼花缭乱;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旗帜飞扬,异彩流光。一会儿“四门斗”,一会儿“剪子股”,一会儿“蝎子毒”,一会儿“八卦阵”,让人看了不知多少兵马鏖战,俨然穆桂英大破天门,诸葛亮大摆八卦之阵势。

由于秦老先生指挥,马夫与马子,与锣鼓,与其他扮玩项目,配合协调,有条不紊,着实让观众开了眼界。多年不玩的马子又重新活跃起来,成了我村每年扮玩的主打节目。

沙井马子,在临近四村,在博莱边陲出了名。从此我村扮玩项目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活泼。每年不少的村庄邀请我村去扮玩表演,提出一定要有马子。

由于在秦老先生等众人的努力下,传承了我村的扮玩娱乐形式。他在晚年唯恐这些项目失传,特别是马子的“串花”,还精心培养了于绍元、秦克顺等主要扮玩骨干,培养了赵炳乾、于绍宏这两个马子队伍接班人,让他们记住各种扮玩项目的要领,组织形式,阵势布局,特别是马子各种串花形式的衔接与安排。

我村扮玩队伍庞大,表演节目众多,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每年扮玩队伍一般是前面是锣鼓开道,依次是“庆祝春节”的大匾,匾后是彩灯,其后是狮子、秧歌、大头娃娃、芯子、旱船、、龙灯、其后是马子队压阵。

当人们每逢看到春节的扮玩队伍,听着铿锵的锣鼓,看着喷云吐雾的龙灯,飞龙走蛇的马子队,都会怀念秦老先生等老一辈扮玩艺人的高超技艺与无私的奉献精神。正是他们传承了各种扮玩项目的技艺,尤其是扮玩队伍的马子“串花”艺术,与龙灯、芯子、锣鼓成了我村的品牌与宝贵文化遗产。

但愿秦老先生等老一辈的扮玩艺人美德与艺术,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成为我们南沙井村全体村民,建设美好家园,早日奔小康的宝贵精神食粮。

以此怀念秦老先生等老一辈扮玩文化艺人。

 

                                  2012年12月26日

 


浏览:64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卧游斋主
    卧游斋主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