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和重伤员在一起的日子(杨昆仑)

17404 发表于2020-04-10 19:19:18

    1942年11月,胶东半岛已经是天寒地冻,从渤海湾吹过来的北风一阵紧似一阵,日寇很快要大扫荡了。上级指示我们用“三空”(搬空、藏空、躲空)即“空舍清野”对付敌人的“三光”(杀光、抢光、烧光)政策,军区为了配合这次反扫荡,研究决定把所有负伤不能行动的重伤员,隐蔽到天然形成的洞穴,或临时挖成的山洞里,保护起来,洞口用石头堵上。有的就因地制宜,地堰低的地方挖成一个长方形的洞,上面并排安置些松树枝干,再铺上细松枝条,而后盖上土,洞口用地瓜藤斜盖在地堰上面,非常隐蔽。有的则利用大岩石下面长年被雨水冲刷形成出来的坑洞,这种洞的地面很不平,坡度也很大,伤员甚至都无法平卧,但上下口都能通风,也很安全。

    反扫荡开始后,日寇经常在夜间突袭村庄。为安全起见,必须提前将重伤员藏进洞中,白天还得防敌人挖地堰找伤员。为对付敌人的军犬,老乡们用烟梗和辣椒磨成粉末撒在地堰附近,军犬一吸进鼻子光打喷嚏,它的嗅觉就失灵了。

    我们医训队在区队长秦嵩带领下,连夜转到军区二所总部所在地夏村,这个所分散在周围六、七个村子里。我被分配到陶家这个点,工作人员只有一个干事、一个男护士、一个护理员和一个五十多岁的炊事员。我们穿的外衣是一件小褂、一件棉衣,一件大袍既当大衣又当棉被。我们医疗组负责十五个伤员,我负责看护三个重伤员。那位护士同志带着我熟悉野外洞中的重伤员,我看到他们身子下面铺的是谷秆,盖的一条二斤半衣被,每个伤员洞中有一个大小便用泥盆,一天换一次药,送来的馒头又凉又硬,小菜是咸菜萝卜。为了便于照看,我不能住在村子里,经常在伤员住的洞子附近露宿,同时还得防止暴露目标,要经常更换地方。由于只能隐蔽在旷野山洞,很多伤病员躺在里面,想侧个身都很困难,而且光线阴暗,空气潮湿,条件非常艰苦。但伤员同志们的情绪都非常高,还经常说些勉励的话安慰我。第一天,我给伤员送饭,护士提着小篮子给伤员换药,那时条件很差,换的就是红汞液、雷夫奴尔、凡士林等简单药品,医用敷料也就是些粗纱布条、绷带、棉球。敷料要反复洗,晾干后就放进锅里蒸,消毒后再用。天快黑时,我选了个向阳背风的被雨水冲出的一个土窝窝坐下来休息,里面很干燥,我再找些豆叶垫在里面,这里离伤员的洞不远,一有需要就能帮忙。天黑之前,我陆续把三个伤员的大小便倒掉,把每个洞口都堵好后,回到我要休息的地方,坐在里面把衣服裹紧,大袍子把头和脚盖好倒头便睡。这一夜,虽然背风还是很冷,有时听到野兽叫的声音,又紧张又害怕。整夜翻来覆去,一宿没睡好。好不容易挨到天亮,起身认真处理好睡觉的地方,不能留下一点痕迹。再到村里给伤员弄吃的,顺便与护士一道给伤员换药。藏在地洞中的伤员还好,不算太冷,而藏在大岩石下面伤员虽然洞口堵得很严,冷风还是能吹进去,真是针尖的小洞,有斗大的风。有些伤员冻得手脚冰凉,带去的馒头也冻得很硬,我就把馒头捂在胸口,使它变暖点松点。但对伤员来说吃起来还是很硬,他只有慢慢的一点一点地啃。于是,我就上山去再弄点松枝和松毛把洞口堵得的更严实些,但冷风还是嗖嗖透过缝隙灌进洞来。另外,领导还指派我,到山上密切监视敌情,因为陶家前面就是一片海,敌人的巡逻艇经常在海上出没。

    第二天,我照样给伤员同志送饭、换药,重点得照顾其中一个伤员。为此在他藏身的那个洞的附近,要找个避风落脚的地方,我发现在溪沟边,冬天溪水干涸后,河沟也挺干燥,在一棵大松树下,我找些石头把地弄弄平,又到远处去拾了些松枝垫在下面。由于天黑得很快,再想找更好的地方已来不及了,没有办法只能在这里过夜了。由于实在是太疲倦,我靠着大树,穿着棉衣,戴着帽子,裹着大袍很快就睡着了。天亮后发现松树和身子全都变白了。原来昨夜下了一场大雪,我都浑然不觉。这时感到又饥又冷,细心处理好“睡床”,我踏着厚厚的积雪快步向村子奔去。进村一看,到处乱七八糟的,见不到一个人。等了好久,炊事员老王才回来,他一看见我就说:“你怎么还在这里,胆子太大了。”我说:“回来给伤员弄吃的。”他告诉我昨夜里日本鬼子摸进村子来了,干事和护士他们带着轻伤员都走了。他连忙生起火,发现我光着脚,他又找了双i日鞋给我穿上,叫我上炕暖一暖。老王还弄了些饼给我包好,因为护士不在,我就拿着换药篮子,去给伤员换药。等伤员吃完早饭,我把洞口堵好。接着就爬到山上查看敌情。没有多长时间,海面上出现了一艘敌人的巡逻艇,不停地朝岸边开炮。

    第三天,在给伤员换药时,有个重伤员问我:“这两天你是怎么过的?”我说:“我一夜换一个地方,在野外露宿。”他听后感动地说:“你这样在外面露宿我不放心。”叫我晚上和他挤在一起睡。就这样我轮流和伤员们生活在一起。

    过了五六天后,干事和护士才带着轻伤员回来。十多天后,医训队开始集中。这才知道我们班长在这次反扫荡中,他在一条木船上,被敌人汽艇发现了,敌人汽艇靠近木船时,他把仅有的一棵手榴弹投向敌人汽艇,自己跳海,敌人向他射击,海水都被染红了。

    和伤员同志相处,虽然时间不长,但他们身上那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坚定了我的革命信念,我发觉我变得更加坚强了,那段艰苦而激荡的岁月今生难怀,一直到现在仍然在激励着我。

    作者简介:杨昆仑,男,山东牟平人,1926年11月出生,1942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任海军412医院副院长。

浏览:50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17404
    17404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