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李元善1922年2月出生在山东莱芜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里。1939年7月入党,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61年父亲到炮兵48团当政委(副师职),1962年因病离休。我小的时候,父亲常给我讲起当年驰骋疆场的峥嵘岁月,让幼小的我神往不已。
1941年春天,中央军委决定,从各抗日根据地抽调一批党员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到延安集中学习。父亲当时已经入党,又上过学,有些文化,看到通知后立刻报了名。
当时从山东到延安需要跨过三条铁路线,分别是津浦线、平汉线、同蒲线。这三条铁路线,对敌人来说是“生命线”,运兵、运军用物资、殖民统治等都要靠这几条线来保证。
队伍穿过津浦线的时候是夜间,前边的掩护部队带着大铡刀砍断铁丝网。后边的队伍每人背着一捆庄稼秆,用来填壕沟。在夜色的掩护下,队伍顺利通过。
平汉线是从邢台县境内过的。知道要经过战斗,战士们都下了决心:一定冲过去,宁死在路西,也不死在路东。
据说,之前掩护过铁路的部队,已经有十四位团长牺牲在这条线上。父亲的队伍过铁路时,敌人的铁甲列车来了,在通过的铁丝网口前,敌人的机枪子弹打到铁轨和石子上,一片火花。
父亲与装甲列车几乎是擦身而过,父亲后来跟我描述,那辆装甲车和普通列车一样,就加了一层钢板和炮塔。如果当时有一捆TNT炸药,就能把车炸翻炸毁。那场战斗牺牲了许多战友。
过同蒲线是由小分队掩护和引导的,在夜间秘密过去。怕敌人发现追击,那一夜,父亲他们急行了一百七十里。
队伍在山东纵队集中时,大概有一百五十余人,到延安后,只剩下百人左右。
《延安颂》是由莫耶作词,郑律成作曲并演唱的歌曲,该曲创作于1938年。2009年5月入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
1938年夏日的一个傍晚,当时还是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生的郑律成和同学们刚刚参加完一个在延安举行的群众大会,在回校的路上,他看到散会的群众依然兴致勃勃,精神振奋,谈论着国家的未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学生们英姿勃勃,抗战的歌声此起彼伏。革命圣地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激发了郑律成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他鼓动身旁的文学系同学莫耶给他写首歌词,同样心潮澎湃的莫耶当即拿出纸笔,一挥而就写下了一首名为《歌颂延安》的歌词。拿到歌词的郑律成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两天后,他完成了《歌颂延安》的谱曲。随后,由郑律成在延安礼堂表演了该曲,表演过后,中国共产党文化宣传团找到了莫耶与郑律成,希望他们将《歌颂延安》改名为《延安颂》,两人应允。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 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啊 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千万颗青年的心
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
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
结成了坚固的阵线
看 群众已抬起了头
看 群众已扬起了手
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
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
士兵瞄准了枪口
准备和敌人搏斗
啊 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
筑成了坚固的抗日的阵线
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
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延安是沸腾的群山,无数热血青年的革命圣地。1941年,李元善(当年化名徐其民)等150多名山东干部受中共山东省委选派,跨过日冦三道封锁线历时半年从山东来到红星闪耀的宝塔山下。难以想象跨越封锁线的难苦,到延安仅剩下百人,其余战友都牺牲在日冦的封锁线上……
本来李元善等知识青年到延安是要学习开坦克,准备大反攻。当年有一条从苏联经新疆至延安的道路,因新疆军阀盛世才枪杀共产党人,中共在新疆的代表毛泽民被枪杀,坦克无法通过新疆至延安。组织上分配李元善等同志到延安敌工干部学校学日语,看押日本俘虏九百人。该校挂两个牌子,另名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属于八路军总政治部管理,校址就在宝塔山下。
朝鲜青年郑律成正在抗大教音乐,他精通日语,也经常来延安敌工干校与李元善一起做日俘的政治工作。郑律成是《延安颂》的曲作者,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曲作者,该歌当年叫《八路军进行曲》。李元善珍藏了一张抗战胜利时郑律成送给他的照片弥足珍贵,是郑律成抱着女儿郑小提在延安拍摄的……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
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
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
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革命歌声多嘹亮!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
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向最后的胜利,
向全国的解放 !
▲李元善收藏的郑律成的照片
宝塔山上耀红星,热血青年延安颂。
初阳群山晨沸腾,早操两遇毛泽东。
迢迢千里马识途,清清延河东方红。
看押日俘九百名,野坂参三是同盟。
皇道乐土膏药旗,寸土不让兵车行。
吾辈心向北极星,偷天换日着军戎。
八百里路云和月,烈士不屈筑长城。
战马嘶鸣军刀红,太行山上访愚公。
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延安敌工干部学校),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教育、改造日军俘虏的学校。1940年后,八路军、新四军虏获的日军俘虏日益增多,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日本工农学校对俘虏进行系统教育。1941年5月,日本工农学校正式开学,由日本共产党领导人冈野进(野坂参三)任校长。1943年1月、1944年10月又分别在晋西北、山东设立两所分校。学员来自战场上被俘的日军俘虏和投诚的日本士兵。日本工农学校开办四年多,共培养教育900多名日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一些学员毕业后直接参加了八路军,在前线积极参加瓦解敌军的工作。许多学员在延安等地组织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延安支部、在华日人共产主义者同盟支部、日人解放联盟延安支部等团体,从事各种反战活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停办,多数人随冈野进于1946年初返回日本。
李元善在延安敌工干校一个八路军一个日俘一对一教学,学了三年多日语,日语很熟练。当时上级曾有意,等抗战胜利了,去驻外大使馆工作。抗美援朝时期,李元善所在的炮1师26团是第一批入朝部队,因为朝鲜日据近百年,老百姓都会日语。李元善此时凭借娴熟的日语,了解了美军的行踪。
李元善购买的日文版的《艳阳天》《高玉宝》《青春之歌》和《毛主席语录》。李元善上世纪70年代赋闲在家又把小说《高玉宝》翻译回中文。
另外,各抗日根据地的领导非常重视日本反战同盟,亲自接待,并给他们留下来珍贵的像片,以示重视。
▲胡耀邦并赠送李元善毛主席和朱德的照片
▲胡耀邦赠给李元善的照片
▲选自李元善主编的《人民炮兵三十年》
李元善在延安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李元善曾坐过一周禁闭。其因是在莱芜肃清托洛茨基派时,李元善曾带领区中队对托派进行肃反。托派家属递状中共山东省委,消息传到延安,适值整风运动,一时说不清楚。正好表哥吴伯箫在延安(吴伯箫,莱芜吴家花园人,我奶奶李吴氏就是吴家花园的)证明李元善在肃反运动中清白。延安炮校在南泥湾的陶宝峪,与三五九旅的官兵一起进行了大生产运动。毛主席说: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就是形容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李元善编草鞋、织毛衣、搓麻绳都会,就是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学习的。李元善对作者说,当年延安周围几十里山林,为防止日军和国民党军的隐敝进犯,所以把这一片片山林砍掉了!
李元善1962年因病休息,1969年正式离休,入住济南军区昌潍地区干休所。进干休所须两个条件:一是1942年以前;二是十三级以上。定为1942年以前主要是1940年的百团大战,取得了辉煌战果,沉重打击了在华北的日冦,但也过早地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日军华北的司令官冈村宁次对八路军敌后根据地进行了五一大扫荡,实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华北的敌后根据地严重萎缩,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电影《一九四二》也描述了河北河南陕西遭受严重的天灾人祸,人吃人。八路军根据地大多为山区,百姓实在是养不起人民子弟兵。所以1942年八路军被迫进行精兵简政,电视剧《亮剑》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形象化的表现……济南军区昌潍地区干休所潍坊人称为“陆疗”。八十年代初大裁军潍坊涌现出很多部队的干休所,是不能与“陆疗”比拟的。
延安炮兵学校是八路军在艰苦岁月中,根据毛主席、朱总司令的要求筹建的第一所炮兵学校。延安炮校是八路军炮兵的摇篮,为新中国建立和以后的炮兵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4年成立了延安炮校,朱总司令号召“模范青年上炮来”,当年炮兵是战争之神,李元善曾亲眼目睹日冦用大炮屠杀抗日军民。他找到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胡耀邦,表达了以大炮回答日冦的决心和勇气。胡耀邦称赞李元善是抗日的热血青年,愉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当胡耀邦知道这名青年李元善喜欢收藏照片,拉开抽屉找出了自己的一张照片,赠送给李元善。李元善甚为珍惜,一直随身携带。
▲1945年4月中旬,毛主席接见延安炮校的教员和干部
▲延安炮校毕业证书
▲延安炮校正进行操炮训练
作者李小文,曾发表于2011年06月16日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