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舜卿同志传略

李傻子 发表于2023-02-19 17:16:12

刘舜卿,原名刘华英,1911年5月6日出生于济南市莱芜区张家洼街道办刘封邱村一个耕读继世的富裕家庭。少年时代就受到莱芜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影响,特别是1915年爆发于口镇的“草把子事件”,使他懂得了何为正义与邪恶,并一心向往革命。1922年,刘舜卿怀抱宏愿考入莱芜县立中学读书。他发奋图强,成绩优异,曾获甲等奖章,深得师生的赞赏。军阀张宗昌统治山东后,学校由封建地方实力人物把持,校政极端腐败,刘舜卿对此深为不满,与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同学一道,先后掀起了3次学潮。第一次是在校园张贴标语,揭露学校当局校务混乱的腐败现状,结果迫使校方进行了改组;第二次是鼓动全班同学罢考,反对校方的封建训政;第三次是组织震动全县的罢课示威游行,把县教育局长张华岭赶下了台。斗争的节节胜利,坚定了刘舜卿为真理而斗争的信心和决心,使他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正义之举必胜。

1925年秋,刘舜卿被迫辍学回乡。他勤奋劳动,心怀正义。目睹由于恶霸势力的为富不仁、残酷压榨致使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为悲惨的现实后,深感世道黑暗,决心改造社会。他提出“环境造人,人造环境”的口号,联合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揭露和斗争。他曾先后试图走从医救民、投奔北伐军之路,但愿望均告落空。1928年4月,国民党推行新政,举办莱芜县小学教员训练班,刘舜卿顺利考取,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并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进步同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刘封邱、谷家台、下水河、何家官庄等地担任小学教员,以期利用教育讲坛唤醒沉睡的民众。他广泛进行打倒军阀、改革政治、解放民众的思想宣传,并参加区改进习俗委员会,领导群众破除迷信,打碎陈规陋习等封建精神枷锁,改革旧村政,抵制不合理的赋役。1930年1月,他参加莱芜县农民协会,担任干事,开始在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反对封建压迫和反动政权的革命斗争。

1931年冬,莱芜早期中共党员刘仲莹回到家乡开辟工作,中共莱芜特别支部成立。次年,遭反动当局追捕的中共党员鹿省三回到莱芜,到刘舜卿家躲避。在刘仲莹、鹿省三的指导下,刘舜卿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他加大发展农会组织的工作力度,多方组织农民抗租、抗税、抗债;取消地主武装组织“保卫团”,建立救灾济贫的“义仓社”;发动群众支持县立师范的学生运动;支持改造县农会的斗争,并直接参加县农会联名告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丑行的运动。这些斗争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最终取得了胜利。

1933年2月,中共山东省委遭到严重破坏,全省处在白色恐怖之中。6月,立志革命到底的刘舜卿毅然决然的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入党后,当月就介绍弟弟刘子正入党,随后又介绍妻子吕明亭和3位内兄弟等多人加入党、团组织,并在刘封邱村建立起党支部。这个党支部成为中共莱芜早期党组织中最坚强、最革命、最具有活力的基层组织之一。截止到1935年,刘舜卿在刘封邱村先后秘密发展刘木易、刘省三、吴会南、刘冠勉、刘子封等多名同志入党。不久,刘舜卿被县委派往反动势力凶顽的二区(口镇)开辟工作。他利用教学之便,不断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并以家访为名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向农民揭示其受苦的根源,宣传革命求解放的道理。经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逐步吸收了一批党员,在上、下水河、镇里(景家镇、片家镇、蔡家镇、吴家镇、杨家镇、李家镇)、陶家芹村等村庄建立起党支部、党小组和团组织。据下水河村村史陈列馆记载,从1933年到1935年底,刘舜卿仅在下水河村,就介绍党、团员共38名,并在1934年10月建立了党支部。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他满怀革命的热情忘我工作,经常通宵达旦地为县委机关刊物《战斗》撰写稿件或编印传单,激励革命者的斗志。

1933年7月,山东省委再遭破坏,莱芜县委与上级失去联系.国民党捕共队四处疯狂抓捕我革命志士。刘舜卿临危不乱,一如既往,他一面稳定人心,一面保持同县委地下联络点“文成书局”的联系,并积极筹措路费让县委书记刘仲莹到外地寻找上级党组织。1934年3月,混入我党的不坚定分子刘伯戈代理县委书记一职。因其经受不住我党地下工作的考验,与县委委员周茂森密谋伺机叛党。刘舜卿虽然和刘北戈在参加领导学潮时就相识,但对其作风霸道,自以为是颇为反感,对其人言行保持清醒认识,他对刘北戈代理县委书记心存忧虑,多次建议县委对其采取防范和制裁,但县委议而未决,致使刘、周在1935年10月初叛变革命。当月28日,两人带领“捕共队"到莱芜大肆捕杀共产党员,顿时莱芜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县区组织瘫痪,同志四处流亡。刘舜卿虽然是被捕杀的主要对象,但他仍始终在当地坚持斗争,毫不动摇。他在到青岛寻找党组织未果后,返回莱芜隐蔽在景家镇村中共党员吕相亭家的夹壁墙内,白天藏在夹壁墙内撰写传单、标梧,夜晚出外联络同志,贴标语、撒传单,号召革命群众坚持斗争,昭示共产党员是杀不绝的。

1936年1月,刘舜卿到九区何家官庄以小学教员为掩护开展秘密工作,他把学校作为活动和联络点,拿出自己的全部聘金作活动经费,积极开展革命工作。他揭露叛徒罪恶,布置党员转移,联络流亡同志,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与泰安中心县委取得联系,找到部分失散的同志,恢复了组织活动。敌人对他惧恨相加,多次组织对他的抓捕。一次竟错把一个叫“刘顺庆”(后参加革命改名刘合堂)的农民抓走。血雨腥风中,有人劝他花钱办悔过手续,遭到刘舜卿大义凛然的严词拒绝:“革命无过,无钱可花"!还有一个区委书记曾找刘舜卿谈话,劝他暂停活动,等形势稳定后重整队伍再干。刘舜卿当即对其进行了严厉批驳,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对革命事业的耿耿忠心。

2月12日,省工委书记刘仲莹召集鹿省三、刘莱夫、刘舜卿等莱芜县委的主要成员开会,专门研究恢复、重整各级组织问题。会上推定刘莱夫任县委书记、刘舜卿任北区区委书记、黄仲华任南区区委书记。6月1日,莱芜县委在云台山和尚洞开会,刘仲莹、鹿省三、刘舜卿、黄仲华等参加,研究进一步“整顿恢复党团组织”和继续坚持隐蔽斗争的问题。刘舜卿在会上提供了大量有关人员动态和形势方面的重要情报。之后,省委调整莱芜县委,刘仲莹赴鲁西北特委工作。同年秋后,受中共山东省委指派,刘舜卿将任教的学校作为莱芜西部地区的联络中心及泰安与新泰两地的联络点,担负起恢复发展党组织的联络任务。不久,省委书记黎玉派秦云川(又名秦化龙)回莱芜和刘舜卿联系开始恢复整顿党组织。在刘舜卿的积极协助、大力支待下,秦云川到任不久,莱芜的党组织即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至1936年底党员已达130余人。刘舜卿是这一时期在组织瘫痪、同志流亡的严峻形势下,始终坚持在莱芜进行英勇斗争的极少数党员之一。他的工作不仅稳定了基层党员的情绪,为失散的党员提供资助,同时还为莱芜、莱南与泰安中心县委的联系,提供了可靠的联络站。

1937年“七·七”事变后,刘舜卿为挽救民族危亡,在当地积极发动游击战争。他广泛召集流亡在外的党员回县参加抗战,经常与刘子正、刘夏峰、刘木易等人讨论局势,研究对敌斗争,并四处募集粮款、筹集枪械,发动爱国青年参加抗日武装。他身先士卒,变卖家产购买枪支,带领适龄亲属参加游击小组。是年9月,山东省委和鲁中工委先后派刘居英等同志到莱芜传达指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刘舜卿领受任务后,立即深入莱北地区,广泛发动群众,迅速发展、壮大革命力量。仅在年底,刘舜卿就在莱芜七区、八区和羊里、陈家庄一带,秘密发展了刘波平、王维让、李福亭、李克敖等多名同志入党,并在陈家庄建立起七区最早的党支部。在他的领导下,农民的革命运动震慑了土豪劣绅,有力地打击了地主恶霸为非作歹的嚣张气焰。

1938年1月1日,日寇侵占莱芜县城,国民党县区政府土崩瓦解,一片混乱,人民义愤难抑,全县到处响起“拿起枪杆,到游击队去”的呼声。当晚,刘舜卿和刘子正等人率一批革命志士,到莲花山的田家林与各地游击小组集结,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一支60余人、50多支枪的游击队,被人们称为“大褂子队"。1月6日,队伍开赴徂徕山,参加了省委直接领导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徂徕山起义胜利后,省委考虑到刘舜卿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便决定将他留在莱芜,继续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以保证部队兵源和供给。刘舜卿坚决服从分配,他串联四乡,加强统战,提出“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全民抗战,保卫家园”等一系列响亮的口号,在全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战高潮。他还编辑出版《抗战青年》,鼓动热血青年杀敌报国,该刊一度成为莱芜的抗日号角。5月,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乘虚攻打我四支队驻莱办事处所在地鲁西,欲将我党赶出莱芜。危急时刻,刘舜卿不顾个人安危冲破险阻,星夜赶赴淄川,请四支队主力回师解救,一举将秦部反击至鹿鸣山,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7月,刘舜卿到国民党六十九军石友三部委派的莱芜县抗日政府(梁竹航部)任文书。他大力作县长梁竹航的工作,使其对我党抗战政策的认识逐渐加深,并促使县政府成立县动员民众抗敌委员会、青年救国团、独立营等抗日组织。这些团体和武装都是我党直接领导的,党的活动在对其进行领导的过程中,逐渐公开化、合法化,党组织也得到较快的发展。这是我党在莱芜做政权工作的成功尝试。刘舜卿形象地称其为“用别人的手,做自己的事”。多年后,梁竹航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曾动情地说:“那时候共产党是我的主心骨,刘舜卿是我的拐杖”。刘舜卿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党内外各方称赞。

1939年1月,中共泰山特委(地委前身)在莱芜南部山区圣井村成立,省委决定刘舜卿任秘书长,参与领导创建以莱芜为中心的泰山区抗日根据地。他在工作中吃苦耐劳,斗争中不怕流血牺牲,无论条件如何艰苦,他总是默默无语地埋头苦干,坚韧不拔地坚持斗争。他除了参与领导泰山地区的对敌武装斗争外,还全面负责特委机关的日常事务和军需供应工作。抗战初期的作战环境极为艰险,物资匮乏,后勤供应极端困难,他时刻把机关的安危,同志们的衣食挂在心头,每当形势恶化、情况危急之时,他总是将安全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5月,日军调集千人进行大扫荡,敌人用分进合击的战术把我特委机关压制在一个山峪中,前有悬崖峭壁,后有追尾日军,我警卫部队被冲散,人员伤亡较大,刘舜卿的衣帽已有多处被打穿。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全力指挥大家突围脱险,自己坚持最后冲出重围。

8月8日,泰山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朱家庄成立。为了体现统战原则,联合各界抗日力量,推举党外人士谭克平为县长,上级党委派刘舜卿以秘书(实为党代表)的公开身份参加领导,内部任党组书记,以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执行。他愉快地接受任务,并在工作中殚精竭虑,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忠实执行党的政策,坚决贯彻县委决议。刘舜卿和谭克平精诚合作,互相尊重,每遇重大问题总是协商解决。在两人的共同领导下,县政府广泛听取民众意见和建议,积极扩大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和各界行业救国团及其附属武装;普遍创办抗日小学,加强抗日文化教育,为抗战培养干部;推行新政、善政,实行累迸税法.公粮合理负担.酌情豁免田赋,发放贷款,赈灾济贫,优抚抗属;成立宪政促进会,保障群众民主权利;成立建设委员会,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井发行“合作社流通券”45万元,抵制伪币。县政府还大力动员群众拥军支前,据1940年2月4日《大众日报》报道,仅莱芜妇女半年内就送军鞋6700双,棉衣10051套及其他大量物资。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采取、实施,促使莱芜的斗争形势日渐好转,出现了蓬勃的抗日高潮。刘舜卿作为决策者之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莱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此,他在莱芜县第一届参议员大会上被评为模范政权干部,受到嘉奖。

1940年秋,泰山区发生“肃托”错案,冤死150多人,其中莱芜数十人,严重挫伤了干部的革命积极性。刘舜卿的内弟吕桂亭是个一贯斗争勇敢、工作积极、敢于坚持真理、年仅21岁的青年干部,时任章丘县委宣传部长兼县大队教导员,也在被错杀之列。亲友们由此产生了不满情绪,思想出现了波动,刘舜卿及时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要求他们以革命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不能感情用事,不能计较个人恩怨。对于其他屈死的同志,他积极抚恤家属,为挽回这一错案造成的恶劣影响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1941年3月,日军对莱芜进行残酷的扫荡,实行灭绝人寰的“三光”政策,我抗战形势严重恶化。为适应作战需要,上级将莱芜县一分为三,刘舜卿任莱东县委书记兼行署主任(县长)、县大队政委。他和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同生死、共命运,很快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在敌伪遍布、据点林立,到处是“封锁沟”和“遮断墻”的险恶环境中,坚持开展反蚕食斗争。他采取措施加强武装建设,使区有区中队,乡有民兵联队,村有民兵队和游击小组;广泛建立“根据村”、“堡垒户”,实行村自为战,人自为战,使日伪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针对因敌人抢掠而民不聊生的现状,刘舜卿提出:“抗战不忘生产,生产为了抗战”的口号,要求各级领导抓生产。人民有了饭吃,抗战情绪饱满,缴纳公粮极为踊跃。1941年莱东县超额完成第一期征粮任务,受到泰山专署的嘉奖。刘舜卿还采取精兵简政的措施,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和部队战斗力,减轻人民负担。他加强对县公安局的领导,设立司法处,开展“虎口拔牙”式的除奸反特、反霸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各种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形势的发展使敌人恐惧不安。9月,日伪军纠集6000余人扫荡泰山区,在莱东一带抓走百姓3000多人,火烧村庄近百个,抢劫牲口数千头。刘舜卿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慰问遭劫群众,解决其生活困难,很快稳定、恢复了群众情绪。

11月,刘舜卿调任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大队长,并发表《告莱芜同胞书》,敌人恐惧不安,悬巨赏对他进行通缉。面对复杂艰险的形势,他首先要求干部坚定抗日必胜的信念,克服右倾悲观情绪,鼓起斗争的勇气。他和县其他领导一起,采取依靠群众,保存有生力量,准备长期斗争的方针,在战略上暂持守势,在战术上灵活机动,把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结合,将县机关化整为零,分散到敌占区开展工作,寻机打击敌人。同时,大抓武装建设,围绕反扫荡、反蚕食、反自首开展一系列斗争,有力地配合主力部队的军事行动,激发全县军民的抗战热情,扩大抗日武装的活动范围,为莱芜抗日军民争取到一个较为理想的生存空间。

1942年,泰山区形势恶化到了极点。灾荒瘟疫蔓延,吴化文等一批国民党顽固派公开投敌,一时间“降军如潮,降将如毛”,叛党投敌的刘伯戈也与敌伪勾结,我莱芜(北)根据地几乎丧失殆尽,抗日军民的生存再次受到严重威协。莱芜抗日处于低潮,成为全省抗战最艰苦的地区。刘舜卿誓死抗战,不屈不挠,他冒着枪林弹雨游击于敌伪顽之间,昼伏夜袭,时常处于弹尽粮绝、四面被围的绝境,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这时敌人对刘舜卿打拉双下,悬赏缉捕,写信劝降,并利用莱芜士绅宁子彬对其游说利诱,均被刘舜卿严辞回绝。敌人的企图一次次的失败后,便逮捕了刘舜卿之妻吕明亭等3人作人质,威逼他投降,并多次野蛮捣毁他的家,逼得他全家离乡背井,吃草根树皮,宿山野洞穴,颠沛流离,逃难10余年。在流浪中,刘舜卿的3个孩子被活活饿死,父亲也摔成重伤,忧愤贫病交加而死。面对这一切,刘舜卿志不可摧。他经组织同意,就家属被捕之事给大汉奸张文正写信,严厉警告道:“你抓去我3口,要杀要砍随你的便,你的大门朝那我是知道的,但逼我投降,痴心忘想!你的日本主子长不了,终有一天我要割下你们的脑袋去祭那些惨遭你们杀害的父老兄弟!”与此同时,重拳出击,消灭奸特。他派自己的警卫员亓峰潜入敌据点,惩处掉一个罪大恶极的叛徒;派公安局侦察队长刘专一化装混入敌营,镇压作恶多端的寨里伪警察所长。刘舜卿有一族兄任伪乡长,死心塌地事敌,民愤极大。在他落入我军手中后,其亲友多次找刘舜卿说情。但刘舜卿铁面无私,执法如山,量罪判刑,坚决将其处决。刘舜卿大义凛然的革命胸襟和机智勇敢的对敌斗争,大大振奋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1943年伊始,日伪顽军互相勾结,对莱芜进行灭绝性的大规模“扫荡”,妄图一举彻底摧毁我抗日根据地。百姓备受残害,又逢春夏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约有5000多人饿死。面对这天灾人祸,与群众息息相通、血脉相连的刘舜卿心急如焚。他带头节粮赈民,规定干部战士每人每天节省二两粮捐拾灾民,部队机关供给极其困难,有时一人一天的口粮只有二两豆饼,即便这样困难,刘舜卿也要掰给断炊的房东一块。为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他带头开荒种地,领导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减租运动。这些措施的采取,既减轻了群众负担,加强了军民的鱼水关系,也涌现出李顺章等一批著名的劳动模范。

渡过极度困难时期后,刘舜卿等县领导又采取一系列工作措施:加强政权建设,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政府;扩大统一战线,实行“三三制”,并改变过去对会道门武装的不妥作法,团结其一道抗日;集中主要精力,全面开展对敌斗争,将莱芜抗战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对敌伪开展政冶宣传,政策攻心,瓦解敌军;镇压与争取相结合,做伪政权的工作;反奸特大打游击战、自卫战,把群众性的武装斗争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他们在战斗中采取封锁包围战、奇袭游击战、攻防拉锯战、地雷地道战等多种方式,特别是从1943年秋开始的地雷战,铁雷石雷一齐上,经常遍地开花,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失魂落魄,龟缩在据点中,不敢外出。在刘舜卿的领导下,莱芜涌现出令敌闻风丧胆的“爆炸英雄”李念林和优秀干部郑觉民、曲凯庆等一大批英雄人物。莱芜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事迹闻名遐迩,美国旧金山电台就曾报道过莱芜抗战的事迹。莱芜作为鲁中抗日根据地中心,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1944年,山东省行政委员会(省政府)召开全省县以上政权干部会议,莱芜被评为抗日模范县,刘舜卿被评为模范县长。从此,光荣名声,载入史册。刘舜卿的名字和莱芜人民的抗日斗争史永远联在了一起。

长期艰苦的战争环境,刘舜卿和莱芜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莱芜人民热爱他、维护他,愿意团结在他的周围,并自觉地在他的领导下抗击日寇,保家卫国。刘舜卿成了抗日战争中莱芜人民心中的一面旗帜。有关他的顺口溜在莱芜抗日根据地到处传唱:松枝儿青,柳芽儿黄,黄巢崮下好春(风)光,自从来了刘县长,村村户户心欢畅。磨面粉,缝衣裳,武装部队上战场。带路送信把岗站,盘查行人放哨忙。打鬼子,除汉奸,百姓欢喜敌人慌。群众起来力量大,赶走日本野豺狼,野豺狼”、“二更里来月正东,男儿奋勇要出征,跟着刘县长把鬼子打,同志们啊,英勇杀敌立新功。。。”、“日出东方天放亮,嬴牟大地现红光。军民携手向前进,血肉筑起万里墙。抗战八年苦战多,人民战争创辉煌。齐心全力打日本,心存感激共产党。待到莱芜光复日,不忘舜卿刘县长!”、“刘县长是清官,不吃不拿也不贪;刘县长真简朴,衣服坏了自己补;刘县长是庄稼汉,他和我们心相连;刘县长吃饭很简单,不喝酒来不吸烟,糠菜窝窝地瓜干,一块咸菜就吃饭,不像一个县太官!”等成为佳话!这些顺口溜对敌人如咒符,使其闻之丧胆,对人民群众则是无形的旗帜和号召,使其随之奋战。

1944年5月,莱芜县第二届参议员大会在香山区富家庄召开,刘舜卿在去省政府开会缺席的情况下再次全票当选县长。百姓的信赖,人民的重托,深深地激励着刘舜卿的赤子之心,他决心领导葉芜人民抗战到底,直至取得最后胜利。他和县委一班人调整斗争部署,重新组织力量,开展规模性战斗,有时一夜连拔15个碉堡,一次横扫多处据点,一举消灭敌人6个连,使敌人难于立足,不得不龟缩进县城,终日惶惶不安。8月15日,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后,刘舜卿心情激奋,欣喜若狂,他连夜制定受降方略,决定调集莱芜的一切武装力量,对莱城、安仙、口镇、鲁西等地敌人采取封闭式围困,施加强压迫敌投降,经过7个昼夜的围困,敌人终于在29日上午10时撤至泰安,刘舜卿11时即率县机关和县独立营进驻莱城正式办公。9月1日,全县人民在莱芜城官寺举行万人群众大会,热烈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刘舜卿在会上发表了催人奋发的讲话。他庄严宣告,莱芜人民经过浴血抗战终于取得了最终胜利,这胜利是全县人民流血牺牲换来的。莱芜人民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我们永远的光荣和骄傲。他看到台下载歌载舞的欢乐民众,联想起八年来莱芜人民为抗战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热泪盈眶,振臂高呼:光荣的莱芜人民万岁!台下民众的欢呼声伴随着震天的锣鼓声,在莱芜县城的上空久久回荡。至此,莱芜这块可爱的土地又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

1945年9月,刘舜卿调任鲁中区一专署(泰山专署)副专员、地委委员,继而任专员。1946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刘舜卿和林乎加等其他领导一起,带领泰山地区军民坚决打击进犯之敌。

1947年1月,泰山地区成立了以刘舜卿为司令员的支前司令部,他不分昼夜地在各地奔波,进行广泛地发动宣传。他亲自为参军青年牵马、抬轿、戴光荣花,极大地激发了参军者的斗志,他们纷纷表示:不打倒蒋介石誓不罢休。截止至1946年底,全区参军人数达12000人,超额一倍完成任务。1947年2月莱芜战役前夕,我华野几十万大军齐聚莱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保证我军的胜利,上级决定从渤海区为部队运送粮食,大批的车辆、牲畜过胶济线,沿章莱公路南下,沿途设驿站负责接待人畜食宿、粮食的转运和保存,事无巨细,作为支前司令员刘舜卿都是亲临现场指挥和检查,由于敌机轰炸,运输被迫改在夜间,他往来于章莱公路,废寝忘食,不辞辛劳,终于保质保量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事关全局的重大战役供给支前任务,为莱芜战役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刘舜卿组织的民工全力以赴,贡献卓越,据不完全统计泰山区共出动各种担架9160副、小车10140辆、各种民工10余万人,仅莱芜县就出各种担架5000副、小车6000辆、民工44500人,为我军取得歼敌7个师56000人的战绩做出了巨大贡献。战后,陈毅感慨地说:“莱芜人民支援很大,应去慰问”。解放初期,陈毅司令员亲赴泰安为刘舜卿授勋,以表彰他对支前工作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此后,刘舜卿又组织人力、物力相继支援了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没、渡江战役等。泰山地区的民兵、民工推着小车,扛着担架,始终跟随主力部队,直至打过长江,占领国民党首府南京城。

1950年5月,泰山、泰西两专署合并,成立泰安专员公署,刘舜卿任第一任专员,1951年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第一政委。在全国基本解放的大好形势下,他积极领导泰安地区人民重整河山,医治战争创伤,大力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建设富裕强大的新中国,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战争刚过,百废待举。刘舜卿首先抓土改,让人民体会到当家作主的喜悦;继而抓剿匪镇反,让人民过上安宁的日子。宁阳县匪患严重.耿匪(继武)横行无忌,祸害百姓。刘舜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拍案而起,气愤地说:“蒋介石800万军队都被消灭光,岂容几个蟊匪称狂”。他带领军分区指战员经过周密计划,将其一举剿灭,贏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拍手称赞。他重视保护文化遗产。在告示全体民众的同时,指示有关部门对泰山和岱庙加强管理,严加保护,不准破坏一草一木,保证古文物完好无损。他积极扶持莱芜梆子剧种,并送剧团进京参加汇演。刘舜卿为泰安地区古文明焕发新生气作出了贡献。

在工作中,刘舜卿始终视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1950年,老家中不少亲友找他安排工作,他均加以拒绝,并劝他们安心务农。相反他对烈军属及荣军则关怀备至,百般照顾,妥善安排.并指示有关部门成立烈士子弟小学,收容教育烈士遗孤,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国家效力。泰安所属的东平、平阴等县地处黄河溢洪区,汛期来临时,刘舜卿夙兴夜寐,坚持战斗在第一线,指挥抗洪大军抢险救灾,千方百计把群众和财产转移到安全区,尽力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他在领导各项运动中,严格把握政策界限,坚决保障群众利益不受侵犯。在镇反、肃反、“三反”、“五反”中,他对送审案件进行逐卷细阅,严格把关,必要的还亲自调查了解,以防误伤好人。他常说:“人都有三亲六故,处理错一个,影响一大片”。1951年,军分区机关挖出一个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此人曾向军分区文工队指导员、刘舜卿的女儿刘学兰投过毒。办案人员提出对其严办,刘舜卿得知后指出,要据实量罪行罚,不要因人而异。刘舜卿心系人民,对其亲戚也绝不徇私情。他的连襟是经他介绍入党的,后成为两面政权的村长,为抗日做过一定工作,但也为敌人干过事。镇反中,刘舜卿综合平衡后,坚决判其10年徒刑,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思想境界,贏得了周围干群的赞同。

为了群众利益,刘舜卿甚至敢于“直言”。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时,,他为了做好这件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亲自下乡作调查研究。当他发现征购过多,销售限制太死,严重影响到群众生活时,便把实际情况及时报告山东分局,建议上级减少征购任务。分局主要领导人对他的建议置若罔闻,并批评他执行任务不坚决,说这是党性不纯的表现,还几次派员甚至亲临督战,要求刘舜卿思想不通也得组织通。刘舜卿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怕打击报复,把情况如实地向中央作了反映。中央经过调查,对山东分局工作中的偏差及时进行了纠正。不久,中央先后两次通报了泰安地区的经验,在全国加以推广。

1954年4月,刘舜卿告别共同工作20多年的泰安地区人民,主动要求赴鞍山支援工业建设。五、六十年代的鞍山市既是中央直辖市,又是中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时,中央从华东、华北和中南地区调入支援鞍钢的86名地专级领导干部中,刘舜卿是仅有的几位地委书记之一。鉴于他的资历,鞍山市委临时委派他到鞍钢土建工程公司任党委书记,不久调入鞍山市委,历任市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市委常委、监委第二书记、书记处候补书记、市委书记等职。先后分管农业、商业、政法、工业等部门,以及辽阳市、辽阳县和海城县的工作。在领导班子中,属他分管的最多、最广。他勤勤垦垦,孜孜不倦,坚持下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他走到哪里就干到哪里,到工厂就同工人一起劳动,下农村就同农民一起插秧苗。为更深入地了解民情,他下基层时很少坐车。1963年,他骑自行车到远郊检查工作,因坡陡路滑,从车上摔倒在坡下,左肩脱臼留下后遗症,从此再也抬不起来。既便是这样,他仍然不改初衷。1960年鞍山地区遭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刘舜卿和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分别任抗洪救灾指挥部正副总指挥。他同抗洪抢险军民一起吃住在现场,哪里有险情他就出现在哪里。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乘一小船颠簸在洪水中,沿太子河而下,查看两岸灾情;他曾跋涉10余里水深半米的路途到现场指挥。为最大限度地赈济灾民,他建议市委号召市民每天节省一半口粮调往灾区,他自己全家更是首先带头执行。刘舜卿对工业建设也付出了巨大努力。他同市委一班人同心协力,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于1960年总结出“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大型企业管理经验,被毛泽东主席批示为“鞍钢宪法”。

1964年2月,中央调整鞍山市委,第一书记杨士杰调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因病未到任),书记处其他成员均调往各省任书记。4月,中央任命冶金部部长王鹤寿担任鞍山市委第一书记。为了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周总理提议:书记处成员不能走光,刘舜卿留下,担任市委书记。

“文革”期间,不与“造反派”同流合污的刘舜卿在劫难逃,对他的诬蔑不实之词从天而降。运动刚开始,第一书记王鹤寿病休,主持市委工作的刘舜卿成为众矢之的,但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几次向李富春副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及王任重同志反映鞍山的运动和生产形势,并直接上书周恩来总理,引起中央的关注。在鞍山一片混乱、鞍钢几近停产的严峻时刻,根据周总理的意见,成立了鞍山市生产指挥部,刘舜卿担任副总指挥(总指挥为军管会主任),一面遭受猛烈批斗,一面协助军管会开展工作。1968年1月底,周总理召集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鞍山市委书记刘舜卿、鞍山驻军39军军长张峰、政委何渠若及鞍山市群众组织代表魏秉奎等人到中南海紫光阁开会,研究讨论鞍山市成立革命委员会等问题。周总理拿着鞍山市呈报的第三次候选人名单对与会者说:“我还是不能批,你们这是两结合嘛,没有革命领导干部嘛。”军长张峰说明,其中的鞍钢副总经理马宾(后任国家计委主任)是革命领导干部代表。周总理马上说:“他只是市委委员,不是原来市委的主要领导。”军政委何渠若解释说:“市委主要领导中没有人站出来。”周总理看了看他们,以询问的方式点名:“刘舜卿怎么样啊?”张峰汇报说:“他没有大问题,但认识上不去。”周总理点出:“你们可以帮一帮嘛。” 3月,鞍山市组成了以陆军39军军长张峰为主任,政委何渠若为第一副主任,刘舜卿等为副主任的革命委员会。为了实现周总理的嘱托,尽快恢复濒于停产的鞍山经济,他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为此付出了极大心血。1969年,时任沈阳军区政治委员和辽宁省革委会副主任的毛远新(毛主席侄子)敬请毛主席去辽宁视察工作,毛主席说:“辽宁的工业比较发达,农业不行,辽宁农业要翻身,否则就不去”。12月上旬,辽宁省、沈阳军区召开落实毛泽东主席“辽宁农业要翻身”指示的大会,鞍山市派出了军人革委会副主任率领的大型代表团与会,时任辽宁省革委会主任的陈锡联司令员对率队的军人说:“你来干什么,你懂农业生产吗?让刘舜卿同志来,我还有些问题与他研究。”刘舜卿当时血压很高,急需卧床休息治疗,他却毫不犹豫,抱病与会。会议日程紧密,主席团会、代表团分组会连轴转,刘舜卿连随身带的药都顾不上服用,于12月12日突然倒在了会场。刘舜卿病重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央非常重视,指示选派全国最好的心脑血管专家飞赴沈阳,怎奈病情严重,虽经全力抢救,仍没能留住这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生命,12月19日晚二十一点三十分,刘舜卿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年仅58岁。

刘舜卿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一生笃信马列,追求真理,匡扶正义,热爱人民。他忠贞无私,坚强不屈,英勇奋斗,献身革命。他坚持原则,严守纪律,言行严谨。他对同志以诚相待,一视同仁,毫无亲疏远近之分。他品行端正,作风正派,为人敦厚,心地坦诚,表里如一,朴实无华,从不争功诿过,不计较个人得失,即使被误解、遭受委屈也毫无怨言。中共鞍山市委的悼词这样评价说:“刘舜卿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上述评价可告慰刘舜卿同志于九泉,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为实现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谁在收藏
浏览:96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当年明月
    当年明月
  • 李傻子
    李傻子
  • 段文余
    段文余
  • 通途
    通途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刘舜卿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