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若明回忆文集:1937年威海卫公立中学高中部第二级一年级

老飞新手 发表于2016-05-16 16:29:37
我们这个班
我是1937年8月底、9月初进入这个班的。——威海卫公立中学高中部第二级的一年级。威海中学是男女生合校的。我们班由三部分学生组成:主要是威海本市的初中毕业生会考录取序号为双数的学生,即双数生,其中大部分为本校的七届毕业生和女子部的同届毕业生(如王秀蕊等);另有一些是育华中学的毕业生(如李俊之、丛明珠等)和海星中学的几个学生(如张立安、张立寿等)。还有十名左右的学生是从烟台来的,他们本来是想报考北京高中的,因“七七事变”爆发而改报考威海新建的高中,如乔玲、薛淑敏等。
当时的情势使同学们根本无法安心读书的,“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的歌声在校园内此起彼伏,永不停歇。上课时,同学们总是要求老师们不要讲课文而是讲解时事政治。生物课老师赵野民很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他表示知道的并不多,但可以每周让一个课时给袁时若老师给我们讲一讲时事政治,……。袁老师原是我们初三的英语老师,很受同学们拥戴,升入高中后,袁老师就不再担任我们班的英语课了。这回袁老师的第一堂课,即谈了党中央对日抗战的主张(八一宣言)和陕北红军渡黄河东征抗日的事态,很受同学们拥护,很感兴奋。第二、第三堂课时,又接着谈了1935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提出学生走出课堂,到农村去,到贫苦农民中去宣传发动他们,准备抗战。
根据这个倡议,班长车学藻将全班四十人组成八个小组,每组五个人。我那个小组,五个人都有谁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有一个女同学叫薛淑敏,是烟台来的,很漂亮,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我们组被分派到西门三里外的黄家夼。我们召开了农民会,建立了夜校,给他们讲了抗战形势等时事政策,很受村民的欢迎。只此小小一步却在市区内引起很大风暴,传播的沸沸扬扬,说威中赤化了,出了共产党。校长张宝山也乘机大兴讨伐问罪,质问车学藻:这么大的事,怎么不向学校请示汇报?!车学藻则反问他:“抗日有没有罪?!下乡有没有理?!”双方都很激动起来,大声争辩斥责,互相拍了桌子。张宝山当场执笔写下了告示,通告开除车学藻的学籍,并随即贴了出去。事情完全搞僵了,无法挽回。(这是1937年12月初发生的事)
这个张宝山原是上海复旦大学的学生,开明人士。1937年夏季,参加了蒋介石在庐山专门举办的中学校长讲习班。受训一个月回来,变成了笃信“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法西斯独裁分子。这次表现实在是他个人本质的体现。
告示引起了全班的轰动,同学们纷纷表示反对,认为抗日无罪,下乡有什么不对,要求校长立即纠正。但有一位叫陈恭岳的同学(绰号叫“没耳根”——胎生的缺陷,自诩为“八、一三沪战”英雄——这自然是谑称)公开跳出来反对,拥护校长的野蛮措施。激辩中,遇到傅正义同学(班上的骨干分子)推搡扭打,造成课堂纪律大乱,根本无法继续上课。学校教务主任戚简侯老师闻讯赶来安抚整顿课堂秩序,连呼十几声“同学们,同学们,安静些!!”,由于感情真诚友善,才使秩序终于平静下来。他说:有什么意见,尽可以充分发表,有他在,学校不会无理处罚车学藻的。于是,全班同学又临时推选了八个代表向校长请愿,有张超文(教导总队总队长张楚林的儿子)、郑某某(警察局长郑维屏的儿子)、戚道顺(商会会长戚仁亭的侄子)和傅正义,还有我(是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等。当时找到校长张宝山,他表示决不作任何改变妥协,继续闹就开除八个代表,再闹就解散高二(B)班全班。谈判全部僵住,罢课成为不得不考虑的趋势,……。
事情引起了全校的轰动,高二(A)班(我们的姊妹班)、高一级的班都对我们班表示同情和支持。高三班的一些从北京来的反对“一二九”运动的同学和志诚等校的住读学生则持反对的态度,个别人甚至很嚣张和强硬(如姜学政),主张用棍棒镇压我们,……。这引起了袁时若老师的警觉,特地转告我们注意警惕和清醒。
在此紧张的形势下,学校召开了紧急的校务会议,经过紧张的争吵辩论后,达成了妥协的协议:要求学生立即停止罢课恢复上课,车学藻向校长作适当的检讨,检讨自己对校长的不礼貌态度,赔礼道歉。同时校长则改变开除车学藻处分决定,记两个大过以观后效。事情终于平息,我们的斗争获得了初步的胜利。
1937年12月25日上午,根据傅正义同学的通知,我按时找到了戚东夼居仁里2号(袁时若老师的校外住处),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威海卫地方队部的成立会议。会上宣布袁时若任队长,赵野民任组织委员,毕基初任宣传委员(一直未到职,未见面)。第一批基本队员二、三十人,其中包括我班同学车学藻、傅正义、孙金一和我等十几个人。但到会的除了两位老师外,只有我一个学生,不知什么缘故?!
这一次事件,是我一生中经历过的第一次的政治锻炼和政治考验,教育意义很大而且深刻,终生铭记难忘。俗话说“三岁看老,薄地看苗”,回顾六、七十年的历史进程,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留在敌后的同学,如车学藻、宋言卿、梁学张、梁学韶、梁学孟(所谓“三梁”)、傅正义、丛天滋、林基凤和我(原名钟毓祝,后化名章若明)等,或者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高、中级指挥员,或者成为地方党政干部,或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都为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另有三、五个同学由于倾向校长而跟着迁校到了荣成青山,后来辗转曲折到了大西南,考入西南联大学工、学医、学商。毕业后大都返回胶东青岛等地就业。有的当了市立医院的内科主任,如鞠锡阅。有的做了冶金学院的教授,如鞠惠远。张福藻是学商的,则回到了北京。倾向于共产党的积极分子丛天滋(后来化名林理明)则绕道香港去了延安,后来成为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所有同学中没有一个人加入蒋军,从事进犯解放区的。
年底山东德州失守,日军大举向济南进攻,学校处于半瘫痪状态。年终考试无人顾及,有些人根本不到学校上课,有的离校回家了。我也于1938年1月4日由于缺少生活费无法继续在学校生活而向袁老师请假回到家乡。不想由此结束了我的学生生活,断绝了我与学校的联系。可是三、四十年后,一段奇遇才弄清了我一直多年来的悬念,了却了一生的一件疑案。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天,在我任职的杭州大学礼堂内开会时,我发现一个座位上的听众是我很熟悉的面孔。但是我没有敢冒认,因为世上面貌相似的人都是很多的。但不久后的一天,在西湖边断桥附近我又遇到了他,于是直接动问他的姓名、职务。得知他叫陈工学,原来就是我的同班同学陈恭岳,是杭州大学心理学系的工作人员——心理学系外国心理教研室主任、《心理学动态》的学刊编辑。他1937年从威海回来后,曾在苏州东吴大学学习过,与陈安羽是同学。1938年参加皖南新四军。杭州解放后,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计划处长(16级),现已离休。接触中,听他透露对王芳同志的内部肃反运动意见很大,可见他挨过整肃审查。联想他在车学藻事件中的态度,完全不出我的意外。
二〇〇八年七月十五日
浏览:209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