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众音回忆滨海区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下)

Admin 发表于2016-05-19 11:18:41
遵照少奇同志的指示,在山东分局的直接领导下,滨海地委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坚持:
一、坚持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少奇同志来山东前,滨海地区也曾搞过减租减息,由于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减租减息也就流于形式。这次,在少奇同志亲自指导下,山东分局确定滨海区的莒南、临沭为“双减”实施中心县,并派出大型工作团进行试点。我们地委也全力以赴投入“双减”运动,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以贫雇农为骨干,建立健全了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等。据1942年麦收期间统计,滨海地区农救会就发展会员6160多人,到1943年底,全区就拥有职工会员10455人、农救会员61251人、青救会员9429人、妇救会员22820人、自卫团员119119人、儿童团员12847人、民兵38999人。这些群众组织的建立,对开展减租减息起子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对于那些与日寇勾结,残酷剥削农民,欺压群众,民愤极大的恶霸地主,就发动群众和他们开展面对面的斗争。有个电影叫《平鹰坟》,就是反映当时莒南县大店“双减”反霸斗争的纪实,斗争恶霸地主“庄阎王”的纪实。攻破了大店这个几千年来的封建堡垒之后,滨海区的“双减”运动就迅速地“四面开了花”。到1944年底,仅据滨海中心地区统计,在2765村中,已完成“双减”2124村,占75%。“双减”运动的开展,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据1942年底统计,仅莒南、临沭、沭水、赣榆4县,减了租的佃户有1990户,减租亩数达31274亩,共减租额109252斤。其中临沭县在两个月内就有1300多人增资,得粮90000多斤。尤其是大店的“双减”,涉及3个县、10个区、64个村庄、612户,共减租土地8260亩,退租粮食78430斤、柴草70000多斤,找工钱350000多元。总之,通过“双减”,广大农民不仅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而且组织起来,形成了一支强大的阶级力量。这时候,我们党与农民的关系,才真正是鱼水相融了,党才真正在农村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党的任务号召都及时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以参军为例,1942年和1943年,全滨海区就有19343人参军,1944年春开展大参军运动时,又有6343人入伍,完成原计划的373%。
二、坚持精兵简政。精兵简政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当时根据地普遍缩小,群众负担很重,财政困难,部队、机关吃穿都成问题。加之敌人残酷“扫荡”,庞大的机关行动也很不方便。因此,根据中央指示,我们坚决裁减了部队、机关的老弱,精简了编制。许多干部、女同志下放到农村去工作。一个团压缩为一个营,一个营压缩为一个连,党政机关也大量精简。当时我们地委机关是很精干的,总共才二三十个人,大家扛上枪,带上手榴弹,又打仗,又做群众工作,既是工作队,又是战斗队。当时由罗荣桓同志率领的一一五师也进行了缩编,一个旅编成一个团,一个团编成一个营,一个营编成一个连。整编后旅长下去当团长,团长下去当营长,营长下去当连长。这样做,部队干部加强了,战士精干了,机关战斗化了,不仅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加强了自己的战斗力,而且目标缩小,行动敏捷,一天能转移三五个地方,既减少了损失,又便于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三、坚持武装斗争,开辟新的根据地。在滨海地区,当时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反“扫荡”,打仗是我们党政的头等大事。为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当时一一五师的领导人罗荣桓同志提出一个新的作战方法,叫“翻边战术”,也就是说,我们采取积极的防御——敌进我也进。在敌人向我们进攻时,我们却反过去,插到敌人后方,使它扑一个空,打乱它的部署。并且乘敌人后方空虚之际,出奇制胜,打击敌人,拔除据点。这样做,收效很大。1941年到1943年,我们先后攻克了青口、赣榆、柘汪、海口等敌伪据点,并发动了著名的海陵反“蚕食”战役,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反“扫荡”中,我们十分注意做好敌伪军的分化瓦解工作,派出一定数量的党员、干部,打入伪顽军中,通过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争取他们反正起义。1940年秋,我们争取了国民党赣榆县一部分部队起义,后来改编成了我军的一个独立团。与此同时,我们还抓紧开展敌占区的工作。泰石路以北虽然暂时地被敌人占领了,但我们仍进行着秘密工作,整理被破坏的党组织,建立新的党支部。一方面党员作长期隐蔽,另一方面又要领导群众与敌伪进行合法斗争,并为下一步收复这块地区作积极的准备。
四、坚持开展大生产运动。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滨海地区,我们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解决吃穿问题。机关、部队带头行动,一是帮助群众开荒、种地,增加粮食、棉花产量;二是我们自己进行生产,养猪、养羊、晒盐、运盐、纺线、织布。那时我们都学会织袜子、织手套。这样慢慢地日子就好过了。过去到一个地方没有饭吃,全靠司务长、管理员到庄里去凑煎饼、地瓜,饥一顿,饱一顿。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我们不仅解决了吃穿问题,而且逐步建立起了被服厂、鞋袜厂、医院、卫生所,还建立了兵工厂,步枪、手榴弹也能自己造了。据1942年底的不完全统计,滨海全区共开垦荒地12000多亩,打井400多眼,植树60多万株,筑堤开渠15里,使20000多亩耕地免受水患。仅一一五师教二旅在10个月中就生产节约100多万元。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不仅改善了机关、部队的生活,而且减轻了群众负担,密切了与群众的关系。
五、坚持做好友军工作。在滨海区,我们的友军工作主要是对东北军。东北军里很复杂,国民党特务积极插手,以致这个部队日趋顽固,不断与我军摩擦。但是,里面也有进步势力,我党在这个部队中也有相当基础。当时,谷牧同志就是我地下党的负责人。根据少奇同志的指示,我们对这样一个部队采取又斗争又争取的方针,既打又拉,拉中有打,打中有拉。东北军的一一一师师长常恩多是一个进步、爱国军人,他在临终之前,看到东北军日益反动,遂毅然决然,带领全师于1942年8月举行起义。起义部队到达我根据地莒南县的王家坊前时,常即逝世。常恩多逝世后,一一一师即由该师旅长、共产党员万毅同志任师长,后来编为八路军滨海支队。一一一师起义,对国民党投降派是一个沉重打击,对我们坚持滨海地区斗争起了重要作用。1942年底,我们又发动了第三次甲子山战役,罗荣桓同志亲自指挥,曾国华同志任西路指挥,我任政治委员,梁兴初同志任东路指挥,罗华生同志任政治委员,两路夹击,把东北军的顽固派孙焕彩师全部消灭,一举收复了甲子山区。甲子山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滨海区的形势。从此,于学忠部退到泰石公路以北,整个泰石公路以南的大片地区成为我们的根据地。
在这一段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由于党的领导,群众的支持,我们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坚持过来,为今后向泰石公路以北进军,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根据录音整理)
谁在收藏
浏览:194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南之木
    南之木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