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影秋回忆录》抗战初期在徐州(二)恢复和重建党组织

Admin 发表于2016-05-23 11:48:14
徐州地区的党组织,于1936年6月遭受大逮捕、大破坏之后,至1937年8月期间,整个处于瓦解停顿状态。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有大量工作需要开展。因此,河南省委派刘文同志到这里进行党组织的重建和恢复工作。
我与张光中、刘文接上关系后,他们遂指任我为铜山县工委书记,同时指定万众为组织委员、杨涵之为宣传委员,负责徐州市内与铜山县党的发展工作。我们按党的指示,积极开展工作,9月份即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十多人。这些新发展的党员都是经过几年培养考验的同志,其中有农民生活学校的,也有睢宁农业中学以及邳县运河乡村师范的师生,如张文盛、陈瑞生、陈筹、李剑波等,通过这些党员再去开展工作,党的活动逐步恢复。
同年10月,李宗仁被任命为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来到徐州第五战区。名义上管辖江苏、安徽、山东地区,实际上其直接管辖范围也就是苏鲁、皖交界的二十多个县, 也正是徐州特委活动的范围。李宗仁到徐州后,即发布了《约法七章》,其中有打击日寇,铲除汉奸,允许民众言论、集会、结社、出版自由等条文。在此之前,我党已于7月15日发出《关于国共合作抗日宣言》,而蒋介石也于7 月23日发表了关于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当时,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共同抗战的局面已开始形成,但李宗仁发布的《约法七章》中,却没有明确提到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不过 他却提出了要组织成立第五战区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以下简称总动委会),团结各界人士共同抗日。徐州特委感到李宗仁的总动委会虽然和我们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名称不同,但我们却可以加以改造和利用,用它来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当时曾议论设法打进总动委会进行工作,为恢复和重建徐州党组织, 我和刘文同志商议,要积极在青年中开展工作,利用我在农民生活学校任校务主任的身份,办一个抗日青年训练班,学生来源以农民生活学校的学生为基础,再吸收邳县运河乡村师范、睢宁农业中学(郝中士同志即在该校教书)、肖县师范(校长丁易忱是地下党员,只有郭子化同志知道),还有宿县师范等学校有志抗日的青年,学校的领导权由我们掌握,学校全称是徐州抗日青年训练班。我们请了雷宾南先生任班主任,则他在教育界有些影响,又是广西派,李宗仁曾任命他为广西省教育厅长,请他做班主任,易于和李宗仁打通关系;再则是他有抗日爱国的正义感,能和我们合作另外,我们派了新发展的党员陈筹等人去做政治教员。还有匡亚明,当时他失去了组织关系,正在要求恢复,尚未经过考查,我们也派他到训练班先做教员。还有杜子石,在徐州很有影响,请他做教务主任。第一期学员三百余人,经过三个月的学习,通过训练班内党员的工作,我们先后发展了三十多名党员和一批团员。他们毕业后,我们安排他们参加了附近各县民众动员工作团的工作。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1938年5月徐州沦陷后,他们大多数成为苏鲁豫皖四省边区创立革命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骨干力量。训练班中入党的学员, 结业后即回当地做党的工作,如1937年11月在训练班入党的吴献贤、李光军、戴尚义等同志,我即介绍他们在睢宁县成立中共支部,由戴尚义任支部书记,李光军任组织委员,吴献贤任宣传委员。
1937年11月初,郭子化同志来到徐州,正式建立了苏鲁豫皖特委,简称徐州特委。郭子化同志任书记,张光中同志负责组织,何萍负责宣传(萍同志后在鲁南牺牲),刘文以河南省委特派员身份参加特委的领导工作。当时工作头绪很多,郭子化搞上层统战,张光中搞武装,在微山湖带,集结人枪,破坏津浦线徐州以北铁路等。特委的日常工作实际上由刘文主持。有一段时间,我兼任特委秘书,后来组织上又派北京师范大学南下的学生党员王文彬同志担任了特委秘书。11月下旬,特委机关由鲁南山区迁入徐州市,公开活动地点在徐州北关牙税局内,而秘密办公处则在徐州民众教育馆内。我和刘文同志的住处,那一段时间我与刘文朝夕相处,受益甚多。
在恢复和重建徐州地区党组织的过程中,特委在各县都指定了联络员。由于党在徐州处于半秘密状态,而我在机关里又有公开身份,特务机关不敢对我怎样。因此特委决定,各县的联络员都和我直接发生关系,记得我联系的各县联络员有铜山佟子实、郑县栗培元、睢宁吴季诺、宿县戴晓东、肖县李砒平、砀山尹易生、丰县陈筹、沛县苗宗藩(后改为张光中)等。我作为特委的联络员,对上向特委汇报和反映基层的情况,对下传达特委指示,指导工作、发展党员、整顿组织等。经过个时期的恢复和整顿,一时间从监狱中出来的逃散到外面的或跑到杨虎城部队当兵的都相继回来了。到1938年5月徐州沦陷前,各县的党组织都恢复和发展起来了。有的有县委,有的有区委。徐州市内的党的活动主要是在机关里面,在市民和工人中间则很少。发展第五战区总动委会青年救国团、徐州职工抗日联合会(包括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线及枣庄、烈山两个煤矿)也都有党的组织。
在恢复和重建徐州地区党组织的过程中,刘文同志做了大量工作,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他又名余子彬,是大别山金家寨人,少年学徒,后参加红军红军。长征后,他组织领导了部分游击队,坚持敌后斗争达三年之久。1937年8月到徐州地区后,已患三期肺病,仍带病工作,给新党员上党课,常常是边讲课边吐血。1938年4月,因病调回延安。同年下半年,凌静在延安时,还到医院去看过他。1947年国民党向延安进攻时, 于转移途中病故。我深深感到刘文同志是党的好儿子,为苏鲁豫皖党的事业作出很大贡献,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尊敬。1947年秋,我闻悉其病逝噩耗后,曾写有《惊闻刘文同志病逝》一诗,以抒发对他的怀念之情:
君死应无憾, 徐州党不忘;
七七事变后, 受命来此邦
首先重建党, 群众动员忙;
统战顾大局, 秘密布武装
党员亲发展, 党课卧病床;
一句一口血, 鲜血染痰缸
自知病不起, 与死争时光;
苦战八个月, 徐州业辉煌
我亲聆教诲, 同食寝同床;
身教君之血, 刻骨永难忘
徐州沦陷前, 我在台儿庄;
回徐找特委, 君已转后方
从此失教导, 深感视茫茫;
君住金家寨, 学徒幼苦伤
红军长征后, 留守斗虎狼;
君来尚未婚, 亦不谈家常
有人延安来, 君长卧病房;
君骨埋何处, 何人记墓场?
我今困战火, 无能为君彰;
但愿知情者, 充实此篇章
谁在收藏
浏览:193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ayong66
    ayong66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