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影秋回忆录》前言与目录

Admin 发表于2016-05-23 13:19:02
郭影秋(1909.9-1985.10),早年投身革命,经历过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地方政府做领导工作,1957年后,主动请求到高等学校工作,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名誉校长。他是著名的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诗人,又是1965年10月中宣部部长办公会议拟定的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此事虽因“文化大革命” 被迫中断,他却矢志不渝,而后亲任清史研究小组组长,并创建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共同倡议在影秋同志诞辰百年之际,举办“郭影秋百年诞辰纪念会” 暨“明清之际的历史与人物学术研讨会”,缅怀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卓越贡献,及其对清史研究事业与清史编纂工作积极组织推动功不可没的作用和影响,表达学校对郭影秋同志的纪念和敬仰。
影秋同志生前口述其生的经历是向我直接讲述的,并留下全部录音资料。此后,我已根据口述录音资料,整理成《往事漫忆》书,于1986年8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该书反映内容的时间下限仅至1957年影秋同志辞去云南省省长之职为止,正如我在原书后记所说:“《往事漫忆》是中国人民大学名誉校长郭影秋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及其在政府工作期间的回忆录” 这就是说《往事漫忆》并未包括影秋同志口述的全部内容。而事实上在他辞去云南省省长之职后,主动请缨到教育部门,先是到了南京大学,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1963年又被周恩来总理调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大革命”的风雨欲来时,他又被突然调到北京新市委任书记处书记,主管文教工作,并列席“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旋又被撤职遭受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以致终生致残。粉碎“四人帮”后,他又抱病投入中国人民大学的恢复与重建的工作之中,晚年则长期面对病痛的折磨和抗争。这些内容他都有翔实的口述他在对后半生的回忆中,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独特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为研究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尤其是为研究“文化大革命”爆发及其内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重要史料,若不予整理而长期淹没是很可惜的。现在将这些未曾公布的口述内容,连同此前已经出版的部分,汇成部郭影秋生完整的回忆录,显然是十分必要且很有意义的。
进而想要说明,影秋同志当初向我口述其生平经历的具体情况。1984年前后,党中央号召老干部老同志撰写回忆录,以保存和抢救革命斗争史料,当时影秋同志虽在病中,仍毅然决定对自己的生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并希望人民大学党委能派人协助其整理。那时我正在人大清史研究所工作,此前影秋校长对我也多有教诲,常有过从因受组织委派,专程到他当时治病的上海瑞金医院去协助其整理回忆录。我与郭校长见面后,在整理工作正式启动前,他先与我交谈了整整个下午,详细询问了我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还了解我对人民大学有关的人和事的看法,乃至对“文化大革命” 的看法和评论。我当时就暗自寻思,郭校长这是在“考”我,是在考查我能否承担其回忆录的整理工作。由此亦见,影秋同志对其做回忆录这件事是很严肃、很认真的。
经过相互长谈后,影秋同志才向我倾吐了其内心的想法,他说:“我这个人参加革命工作已五十多年了,但可以说是文不成武不就论武远不如那些老帅老将,论文也不如郭沫若茅盾巴金,但磕磕碰碰,毕竟已走了几十年的路,先后搞过秘密斗争,打过抗日游击,参加过解放战争,从事过地方政府工作,也办过教育,业余又对历史有浓厚兴趣,还喜欢写诗填词。本来还有许多想做的事,因晚年长期受病痛折磨,也都无法完成,所以,在各个方面都没有搞出什么名堂,但毕竟已走过几十年的路,也经历了党所领导的各种斗争和运动,接触过不少人和事,既积累了些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很想把自己的生清理和反思下,但现在躺在病床上,已经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只好由我来讲,请你帮忙整理整理,我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也无所顾忌,我自知已不久于人世,是耶?非耶?任人评说吧!” 回忆录的口述和整理工作就这样定下来了。
我清楚地记得,从1984年5月初到7月中旬,我在影秋同志的病榻旁,与其朝夕相处两月多之久那时他的病情已很严重,几经病危,他仍以坚强的毅力,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向我口述了他从苦难的童年青少年时代, 投身革命,坚持狱中斗争,直到人民大学的撤销恢复与重建,及其病中的思想与生活讲述,有时甚至是在发着高烧打着点滴的情况下进行的,有时,我看到他咬着牙,握着拳强忍着苦痛的样子,就不安地劝说:“校长,今天咱们休息吧!”他则严肃地说:“我自觉已不久于人世,要争取时间,还是接着讲吧!”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有头有尾,条理清晰地讲了整个一生的经历,仅口述录音带就留下近四十盘。我依据这些材料,进行了回忆录的整理。
1984年末,影秋同志从上海转回北京继续住院治疗此间,我也不时到医院向他汇报整理的情况,已经整理出的部分章节也请他审定,其中有些问题经他首肯,曾在报刊上发表。我感到十分遗憾的是,在影秋同志生前我却未能将其回忆录整理完毕。
1985年10月,影秋同志再度病危,在其弥留之际,我急忙赶往医院探望,面对当时的状况,我不得不含泪询问:“校长,万一您不在人世, 回忆录整理完之后,请谁帮您审定?” 他略加思索说:“回忆录的整理定要实事求是,既不要溢美,也不要掩过,你就自己整理自己定稿吧,有些搞不清的问题,可以请教我的老战友” 继而,他又以微弱的声音问我:“你最近在研究什么清史课题?” 敬爱的郭校长呀,已经到弥留之时,还是那样清醒,那样实事求是,那样关爱晚生后辈,如此高风亮节和谆谆教诲,怎能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而这次聆晤,既是他对我的最后遗教,也是我们间的永诀。
《往事漫忆郭影秋回忆录》书的内容既然系影秋同志本人所口述,我在整理过程中,遵循和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忠实于口述者书中涉及的人和事,乃至对些人的褒贬减否,即使是人们认为的尊者和贤者,均按影秋同志的口述,不改不删忠于史实,秉笔直书,不为尊者讳贤者讳,这也是我国历代修史的优良传统,惟其如此,才能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
影秋同志之所以在临终之前,犹谆谆教诲我:“回忆录的整理定要实事求是,既不要溢美,也不要掩过”,盖本于此我在整理过程中,曾向戴逸先生汇报书中涉及的人和事,以及就如何整理向他请教,他作为当代著名史学家也是我的师长,曾诚恳地赐教说:“影秋同志再三强调要实事求是,作为名史学工作者,理应坚持优良修史传统,秉笔直书,实事求是”。
在坚持和遵循“秉笔直书,实事求是”的原则下,我在整理过程中,以影秋同志的口述为基本依据,还查阅了由影秋同志后人提供的其本人的大量工作笔记本日记本和书信,以充实口述的内容和细节同时,也查阅了人民大学档案馆校史研究室的相关档案与文献资料,以核实和印证口述内容,总之, 这本回忆录的内容涉及的事件和人物,均以史实为依据,有循有据。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整理过程中,得到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南京大学许多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同志以及影秋同志后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没有他们的关心指导和帮助,这本回忆录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是我要衷心感谢的,当在本书后记道谢,此处不赘。
中国人民大学是我的母校,郭校长既是我衷心敬仰的革命前辈,也是对我循循善诱的良师。几十年来,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渊博的学识, 言传身教,熏陶哺育了代代青年与后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就是受其教育影响至深的一个。特别是在协助其整理回忆录的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和影响更是受益终生。
当《往事漫忆郭影秋回忆录》整理定稿时,我感到总算是完成了郭校长生前对我的嘱托,心情才略感轻松。
谨以此书,告慰影秋同志的在天之灵。
王俊义
2009年7月1日深夜


目录
第一章 我的青少年时代
(一)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
(二)在私塾里
(三)读法文补校与大彭一小
(四)铜山师范发生的风潮
第二章 在无锡国专和江苏教育学院
(一)孤注一掷 浪迹江南
(二)读无锡国专与再次辍学
(三)乞食吴门寄居肖寺
(四)教育学院的同学
(五)南京请愿敦蒋抗日
第三章 走向社会秘密入党
(一)在徐州民众教育馆
(二)寻找党, 渴望加入党
(三)坝子街上反对天主教堂的斗争
(四)任教沛县中学
(五)夙愿以偿秘密入党
第四章 狱中斗争
(一)讲“国耻史”引起的风波
(二)打死特务姜友吉后的大搜捕
(三)狱中斗争
(四)我准备把牢底坐穿
第五章抗战初期在徐州
(一) 出狱之后
(二)恢复和重建党组织
(三)在总动委会做上层统战工作
(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群众团体
(五)慰师台儿庄与徐州沦陷
第六章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一)拿起枪打游击
(二)最初组织的游击队
(三)湖西特委的建立
(四)讨伐汉奸王歪鼻子
(五)天上掉下来的八路军
第七章 身入虎穴 改造土匪武装
(一)籍星科其人和他的土匪武装
(二)身入虎穴开展谈判斗争
(三)艰难的改造过程
第八章湖西“肃托事件”的始末
(一)“肃托事件” 的由来和发展
(二)受诬被捕及山东分局的“电报”
(三)罗荣桓急奔湖西扭转危局
(四)为“肃托事件” 的彻底平反不懈地努力
第九章 湖西三年困难时期
( )“肃托”后的湖西
(二)我与潘复生之间
(三)反击日寇“万人大扫荡”
(四)同甘共苦渡过难关
第十章 湖西根据地的恢复与整风学习
(一)发动群众减租减息
(二)城市地下工作的开展,
(三)主动出击讨伐伪顽
(四)1944- 1945年的整风学习
第十一章 参加军调谈判转入解放战争
(一)徐州的军调谈判
(二)保卫济宁之战
(三)八千子弟重返湖西
(四)开展地道战支援野战部队
第十二章 调冀鲁豫区与渡江南下
(一)冶陶整风
(二)在冀鲁豫区的工作
(三)渡江南下
(四)进军川南

谁在收藏
浏览:264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思目
    思目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