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习之同志简介:

郭习之(1911.6—1996.2),男,汉族,沂南县人,1940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1月退休改离休,革命战争年代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廉洁勤政一心为公,赢得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曾任淄博市环境保护办公室副主任。 来到沂南县左泉中村,人们不能不被这山区 小村中五个初具规模的工厂所吸引;谈起这些工 厂,人们又不能不被郭习之同志为之操劳、不辞 辛苦的事迹所感动。是他,离休时谢绝了组织上 的照顾和亲友的挽留,告别了舒适的城市生活, 毅然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沂蒙山;是他,离休 后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 实际行动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满腔热情,尽心 尽意地为大队党支部出主意、想办法,走出了一 条建设家乡、脱贫致富的路子,受到各级领导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大众日报》和《中国老 年》先后报道了他的事迹,原省委副书记高启云 为他书写了“余热生辉”、 “落日心犹壮,秋风 疾欲速”的题词,中共沂南县委于一九八四年八 月九日发出通知,在全县开展向郭习之同志学 习,为四化建设多做贡献的活动,号召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他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 良传统和作风,学习他离职不休息,甘为四化献 余热的革命精神。 一、不在城市享清福,愿回家乡献余热 郭习之同志是一九四O年参加革命、一九四 九年入党、行政十四级的老干部,今年七十五岁 了。战争年代,他转战沂蒙山区,长期在兵工厂 工作,研制过肥皂、炸药、硫酸、硝酸等等,曾 被鲁中军区评为硫酸研究员。建国以后,他曾在 淄博市硫酸厂、地方工业局、环保局等单位担任 领导工作。一九七七年离职休养。当时,对于郭 习之离休后的安置问题,组织上和许多老同志都 很关心,考虑到他年龄大了,回农村生活不方 便,劝他留在淄博市。他谢绝了。对于离休后到 哪里安置,老郭早就有自己的想法:回老家沂南 县左泉中村定居。老郭不住城市,偏回农村,很 多人不理解。有些同志出于关心,怕他回家吃不 了苦,都纷纷前来劝阻: “你是十四级干部,工 资、待遇比较高,住在干休所,出门有汽车,各 方面都很方便。”特别是市环保局接替他工作的 领导同志找他谈了大半夜,再三对他说: “你是老领导了,留在淄博,一方面从工作上给我们以 指导、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我们也有个依 靠。”他老伴和孩子也都不同意他回去,说他越 老越糊涂,凭福不享找罪受。当时郭习之同志对 个人的享受考虑得比较少,想得更多的却是自己 的家乡一沂蒙山区。他从小生长在这里,参加革 命后一直战斗在这里。当年参加革命的目的就是 要使人民翻身做主人,过上幸福生活;入党时的 决心也是为人民服务一辈子,为人类的幸福、为 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但是,他现在看到的却 是十年动乱给家乡人民带来的灾难:没有烧的, 他们就用瓜干换煤炭;没有花的,他们养只母鸡 卖鸡蛋;没有肥料,他们年年跑到淄博找自己要 废氨水。烈属马春莲一家三口,缺吃少穿,三间 草屋漏着天。老复员军人郭西纪因为穷,连个老 婆也没说上,同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住在邻居家的 破房子里。一九七七年全村人均收入仅有八十来 元。战争年代乡亲们为革命做出了那么大的牺 牲,建国三十年了还这样贫困,郭习之的心情怎 能平静?他这样对老伴说: “现在我们的身体都 还结实,怎么能蹲在城市享清福呢?每当我看到 有的离休干部没事干,拄着文明棍在大路上闲溜达,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我和工业打了四十多年 的交道,积累了一些经验,应该回老家去,利用 我的一技之长,帮助家乡改变贫困面貌。”正是 基于这样一种坚实的信念,郭习之谢绝了组织和 同志们的挽留,说服了老伴,毅然回到了阔别已 久的家乡,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YNREN

我是郭习之的晚辈

入驻晚辈
  • YNREN
    YNREN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