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华同志简介:

于东华,松柏镇于家沟村人,1926年3月出生,1946年12月参军 入伍,1947年1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曾担任郯城独立团副班长、华野 部队野战军团班长,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1949年退伍后返 回家乡,拒绝部队安排的公职而毅然选择了当一名农民,完成了一名 忠心报国的革命战士到勤劳朴实的农民转变。 “灭了小日本,再战蒋介石,建设新中国。”每当回忆起那段血与火 的峥嵘岁月,于东华不由自主举起右手激动地说,这句话也成为他一 生中难以磨灭的印记。1947年5月,打退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重 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孟良崮战役打响。此时,入伍 不久的于东华跟着部队,冒着枪林弹雨走了一天一夜,突破了敌人重 重阻拦,成功登顶孟良崮,并与战友们死死守住战略制高点,为孟良崮 战役的胜利付出了首次战场血汗。 孟良崮战役胜利的喜悦还没有来得及褪去,于东华所在的部队又 接到紧急命令,立即前往东北战场。出发时,部队尚没有正式编制,他 们一边行军一边开始编制。部队连续走了九天九夜,于东华和战友们 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脚底下都磨起了血泡。有时为躲避敌人的偷袭, 经常半夜出发,为加快整合行军的步伐,从不铺被,都是抱着步枪直接 入睡。只要号角一响,就直接出发,很多时候饭都来不及吃上一口就出 发,生活异常艰苦。 战争总是血腥与残酷的。“看到战友在我身边倒下,我真的不愿意 去回想”,说到这,于东华眼睛湿润了,“当兵打仗,那是玩命的”。1947 年冬,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于东华全身长满了疥疮,疥疮就像那一把 把刺刀刺向他,使他疼痛难忍,他只好将上衣系在腰间,赤膀上阵。“看 着当时的情景,哪管自己的疼痛,只有不惜一切守住前线阵地”,于华 东告诉我们。华东野战军继续分路南下,于东华所在的部队惨遭敌人 埋伏,整个连队只剩下了负伤的副连长和他两个人,他冒着炮火将副 连长背到草垛下躲过了敌人的搜索。战争是无情的。在一次战斗中,于 东华不幸被敌人的子弹穿透左眼,顿时血流如注,衣服都被血水浸透, 就在他奄奄一息之际被战友救了回来,但右眼却再也见不到光明了。 于东华先后荣获了二等功、一等功。 他从枪林弹雨中走来,脱下了一身戎装,收藏起一枚枚功勋章,做 起了‘一名普通农民。1949年冬,于东华退伍回到于家沟村,此时伤病 缠身,但他拒绝了部队给他安排的公职,选择了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农 民。他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没法做好公职工作”。从此,于东华扎根 农村,先后和村民一起开辟林场和荒山。这活又累又重,起先没人愿意 干。他就主动请缨,带头搬石头、垒坝墙、栽植树,发挥带头作用。他爱 人时常说他,“见了活就走不动了”。现在于家沟村周围山头的绿树无 疑见证了于东华和村民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 “我是人民的子弟兵,应当将粮食分给大伙吃”。于东华在全村人 眼中是个好人。1958年大炼钢铁之际,于东华为响应国家的号召,毅 然将家中的口粮捐出,自己家里却挨饿,只能依靠丈母娘给的地瓜干 来维持生计。他说:“我认为地瓜于是最好吃的东西,战场上有时连地 瓜干都吃不上,我是人民的子弟兵,应当将粮食分给大伙吃。” 如今90岁高龄的于东华不能下地劳动了,家里还比较清贫。有人 问他,是不是后悔没接受部队给安排的公职活?他平静地说:“不后悔, 自己没文化,就是有力气,当一名农民照样为国家作贡献。现在日子好 了,再也不愁吃喝了。”于东华完成了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到朴实的普 通农民的转身,诠释了一位老党员对党的忠诚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红莲

我是于东华的晚辈

入驻晚辈
  • 红莲
    红莲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