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荣同志简介:

董立荣,石场乡东邵宅村人。1930年2月2日出生,1945年参军 入伍,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因病复员回乡后,先后任 民办教师、供销社销售员、村会计等职。1960年担任党村支部书记,一 千就是31年。 20世纪60年代,东邵宅村十分落后,村子地处大山深处,土地贫 瘠,到处是荒山野岭。水源奇缺,庄稼收成差。面对困难,董立荣始终没 有退缩。 “事是人干出来的,不是等来的。”他担任支部书记后做的第一件 事就是整顿村支部班子,把有能力的、办事公道的请进来。班子坚强 有力了,群众干事有了奔头,村里的各项工作逐渐有了起色。他引导 群众开荒种田,动员村民扩大小米、地瓜种植面积。依靠调整种植结 构、科学管理,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群众吃饭问题。 要致富,先修路。过去,东邵宅村山地多、平地少、山路崎岖、树木 稀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就靠几亩山岭薄地过日子。村民外 出,需爬过一条十几米深的大沟,即使是到只有四、五里路远的邻村, 也得翻山越岭爬上半天。交通的不便也时时威胁着村民的安全,每年 都有不少村民在深沟里因磕碰受伤。 这一切,董立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思路决定出路。他下定决心, 要修一条通往山外的路,改变世世代代的闭塞局面。农闲时间,他带领 全村劳力上阵,壮劳力推车子、打钎、搬石头,妇女在家烙煎饼送饭到 工地。经过两年苦战,终于靠人挑肩抬填平了三条大沟,架起了两座大 桥,修出一条6华里长的沙石路,结束了村民外出爬沟越岭的历史,农 副产品也走出了山门,为群众增加了收入。 战天斗地、治山治水,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艰苦创业为核心的 “五莲精神”。东邵宅村三面环山,山顶岩石裸露,遇到暴雨,顷刻间就 会形成山洪。对于这样的山体究竟如何治理?董立荣说:“愚公移山靠 的就是克服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我们要改变生存环境就要向愚公 学习。”他带领群众整山治水,挖山不止,先后在山顶、山坡地段挖了6 万多个鱼鳞坑,栽种了松树、板栗、苹果等各种林果苗木。修筑小塘坝 5个,有效地拦蓄地表流水,涵养水源,解决了种地浇水靠天等雨的难 题。 董立荣还带领村民对坡度稍缓的山地进行综合治理。根据地形地 貌,人工加固整平,推高垫低,坚持不懈,终于造出100余亩水平梯田。 功夫不负有心人,昔日支离破碎的荒岭沟谷,通过综合治理,现在是灌 木葱郁,果树遍野。昔日的荒山变绿了,林果生产成为主要产业。 在担任村支部书记的31年里,董立荣时时模范带头,事事以身作 则,在村子里树立了良好的威信。他办事公道、一碗水端平,无论本家 族亲属还是一般群众坚持一视同仁,绝不徇私偏倚。在分地、记工分、三提五统、计划生育等问题上的公平公正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董立荣靠挖山不止的创业精神和公正无私的工作作风,使东邵宅 村逐渐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东邵宅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 村”称号。1989年董立荣被表彰为市劳动模范、推选为市人大代表。他 从村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休后,享受“有突出贡献离职村干部”补贴。他 说:“山区开发建设培养锻炼了我,感谫十党组织和全村老少爷们,我还 要继续为山区建设发挥余热。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红莲

我是董立荣的晚辈

入驻晚辈
  • 红莲
    红莲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