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克非同志简介:

宫钧民副教导主任,1943年7月-1944年9月,后任中国 教育学会秘书长。 现住北京市大木仓胡同国家教委宿舍东3楼3门5 号,邮编100816。王绩 (女)教员、班主任,山东省诸城人,后在国家教委工 作现住址同宫钧民。邵仰轩数学、英语教师,河南省范县赵庄人,后在安徽省矿 业学院任教。于佩之 国文教师、班主任,河南省范县人,后在国家教委工 作(已故)郝伟 (郝世伟)国文教师、班主任,现住辽宁省大连市中山 区南山街21号2-2 -1门。夏子凡数学教师、班主任,后在山东省聊城专署(已故)。宋辛夷历史教师、班主任,分校副校长、一中第七任校长。现 住河南省郑州市。刘衍洲班主任、河南清丰县人(已故)。袁慎之数理化教师,河南省清丰县人(已故)。李文华数学教师,河南省清丰县人。朱泮生地理教师,河南省范县朱庄人。彭东升音乐教师,河南省清丰县人(已故)。吕逸帆(明轩)地理教师,河南省范县吕楼人。于克非 第一任总务主任,1943年7月-1944年1月,山西 人。周起鹏第二任总务主任,1944年1月-1945年1月。高×× 第三任总务主任,1945年1月一。王六生教员,现在贵州大学。 0011945年8月14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20日,菏泽城解放,冀鲁豫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进驻菏泽。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各种建国人材”,冀鲁豫边区党委和行署于1946年2月23日作出决定,在菏泽成立冀鲁豫建国学院。 1946年3月初,建国学院筹委会成立,前省立六中校长刘培源先生等多人被聘为筹备委员。4日,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在聊城中学执教多年的边区参议员王静山先生也出席了会议,边区政府民政厅厅长晁哲甫适来巡视工作,也到会指导。会议对菏泽一带新解放区学生的就学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决定了建国学院所设专业和班次。经过1个多月的筹备,4月1日第一届新生入学,10日正式开课。校址在菏泽城内原省立六中旧址。 1946年秋,国民党向鲁西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为了尽量争取有个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建院于8月迁出菏泽,撤到临泽县,西股驻顺城集、大张庄、郝庄一带,东股驻张楼及附近诸村,协助当地群众搞了两个月的土改。9月份,建院随同区党委、行署继续北撤,北过黄河,驻在寿张毛河、孙口一带,秋后又迁到阳谷堤口、油坊。1947年初(春节后),到筑先县(聊城)搞土改复查。5月,土改参军基本结束后,集合在杜庄、谭庄、郝路口。秋收时节,迁到阳谷城西俞楼、杜庄一带。是年冬,又迁到朝城、南乐的边境大张、马集、范村一带。其间,全院党员教职员,除留下个别人外,全部到定村参加区党委整党会议。1948年4月,整党会议结束,学校迁到朝城西白庙一带。1948年麦收时,学校从朝城白庙搬到阳谷坡里教堂,从此校址固定。1948年底,大部分师生调濮阳、范县、观城工作,一部分南下。战争年代的冀鲁豫建国学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1949年2月改为冀鲁豫区第一师范,10月改名平原省立第一师范。 建院是战争年代冀鲁豫边区的一所综合性学校,它既培训党政军干部,又培训师资、新闻工作者、会计、科技人员和培育中学生。初建校时共分3个部:一为行政干训部,设财务行政、司法、银行会计3个班;一为师范部,设师范、中学两个班;一为专门职业部,设电话、汽车两个班,另有一个新闻研究班。上述各部,除专门职业部外,均招收初中毕业学生。建院一开始就有招收300多学生的规模,接着续招师范班、初中班、电报班、电话班、财务行政班各20名,汽车班、银行会计班各30名,又招收初中二、三年级,高中一年级、简师二、三年级编级生5个班。过黄河后,师范班、中学班增多,全校师生近两千人。1947年7月份和冀鲁豫边区第一职业学校合并,1948年初和冀鲁豫边区第九中学合并,教学人员更加充实,行政设置更加完善。学校定址坡里后,调整结构,减少专业,设政民部两个班,师范部两个班,中学部6个班。建院的行政组织机构是院部,,设正副院长、教育长、正副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另有图书、医务、警卫、通讯、印刷、工厂、货栈、商店等辅助单位。建院一成立,行署即任命杨汉章为院长,张挽为教育长。开课后,又调第一分区专员张耀南任副院长。张挽调走后,解彭年任副院长兼教育长,后宋辛夷继任教育长。教导主任先后是李蕴玉、吴力践、陈桐源、刘昭;副教导主任先后是刘衍洲、王镜如、杨子毅;总务主、任先后是金树尧、王岱峰、王化甫、王怀仁、于克非、张守芹。学校的政治领导核心在1948年初坡里整党以前是院党委,整党以后是党总支。党委(或总支)书记前后是张耀南、解彭年、刘昭,分支书记多由学生干部担任。 各班设班主任,有专职的,如干训班是路丁,师范班是贺光;也有兼职的。还设教导干事(班主任助手),中学班是杨清美,师范班是于传璧。专职教师有高镇五、牛涧亭、李云华、岑明、贾崇岩、李蕴华(女)、何健民、王卓如、何绍先、孙亚宁、李华、张明锡、王荣(女)、耿俊如、曹克一等。, 建院领导干部和专职教师多半是从后方调来的干部,如张耀南来院前是分区专员,路丁是长征干部,解彭年是20年代的老党员、老干部;也有从游击区、敌占区来的失业知识分子。学生来源,一是机关干部和部队中年龄较小的同志(当时称“小鬼”),例如翟子亭同志原在一分区教导队工作,1946年春带着一分区司令部的信到建院报考;二是干部子女,例如晁哲甫的长子晁丁杰是建院师范班学生;三是解放区、游击区的进步青年学生;四是向往革命、向往解放区的敌占区进步青年学生。他们都是经过政府有关部门介绍来的。入学条件主要是政治条件,年龄放的较宽,中学班16 - 20岁,专门职业班16 - 30岁,文化考核也不很严格,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有大学肄业的,也有中小学水平的。 建院存在于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因此,在办学形式和教学方针上,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战争服务和为人民群众政治斗争服务的特点。(一)学习内容:中学主要科目包括国语、数学(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历史、地理、博物、理化、政治、常识、外国语等项;师范课程,将以上科目酌情减少,另加教育及美术;电话、汽车、司法、财务行政及银行会计等专门职业班,则偏重于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和形势政策教育。(二)修业期限:原规定干训部、专门职业部修业期限为6个月,中学修业期限为2年,师范修业期限为1年。以后则根据战争和实际工作需要,采取随到随收、随调随走,流水似的招收分配办法。(三)参军参政:在与国民党军生死搏斗的3年中,建院曾多次抽调部分师生参加支前工作,并多次组织师生南下。1947年秋,刘邓大军渡黄河,建院有80名优秀师生参军参战;1948年底,大部分干部、学员北上参政,一部分南下(少数师生留在坡里,编人师范)。(四)为群众政治斗争服务:1947年春,建院全体师生,组成土改复查工作队,到筑先县(聊城)同地方干部一起,发动农民进行土改复查;土改结束后,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参军人数达几个团之多。在帮助土改、发动群众参军工作中,不少师生立功受奖。1948年6月修渠、8月扑蝗,战绩辉煌,至今犹留在当年师生的记忆之中。学校所办的以介绍服务政治中心经验为主的校刊(油印,16开毛头纸),登载着立功者名单和表扬信,是当年情况的见证。 建院师生经受了战争年代艰苦生活的磨练,教职员实行供给制,学生除中学自理外,其他均由国家供给膳食、书籍和灯油费,家庭困难的补助衣服。吃的小米饭,穿的粗布衣。学习条件也很差,没有校舍,住群众房屋,一口住房,既当教室,又当宿舍和饭堂。学习没正式课本,靠抄讲义、记笔记,使用的纸张全部是边区和本校生产的毛头纸。汽车班没有供实习用的汽车头,化学课上没有做实验的仪器。学校流动时,运输工具靠群众的牛车。 经过战争洗礼和艰苦锻炼的建院领导骨干和教职员,在建国后,有的成为大专院校的领导人,有的在党政军或科技部门担任重要职务,如杨汉章任山东省人大代表、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高镇五任河南省教育厅长、副省长,刘昭任贵州省政府秘书长,宋辛夷任郑州市委副书记,解彭年任贵州化工学院院长,于传璧任新乡市郊区党委宣传部长,王镜如任北京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陈桐源任云南省化工厅长,李宽宏任贵州省教育厅长,杨子毅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书记。建院所培养的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员,如今在党政军文各条战线,已成长为革命和建设的领导骨干,担负着重要职务,如石友堂(湖北军人疗养院党委书记)、李方茂(上海党校政治部主任)、杨荣贵(三门峡钢厂党委书记)、苏达(新乡市副市长)、段纯华(原子能研究会专家)等。建院大部分时间驻阳谷境内,当初阳谷在建院学习的甚多,现在本县担任领导职务的,如张子魁(副县长)、王汉杰(县委统战部长)、魏之林(县一中校长)等,据统计有30余人。 冀鲁豫建国学院建校3年,在冀鲁豫边区革命斗争中创立了不朽业绩,在该地区教育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篇章。 (原载《阳谷文史资料选编》)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Volunteer

我是于克非的晚辈

入驻晚辈
  • Volunteer
    Volunteer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