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非同志简介:

关 非 关非(1912-1959)河南济源县伯王庄人。原名孙竹泉,又名孙渊明。1934年前曾在本县第一高小及河南开封师范学校读书,1933年底辍学回家种田。数月后在本县师范学校谋得一席教授音乐、体育、美术的职位。1937年芦沟桥事变,当“日寇”大举进犯中原时,他带领全家逃难到本县王屋山邵原镇等地,因受到弟弟孙竹箫(中共党员,1933年被国民党杀害)的思想影响,鉴于国民党对“日寇”侵略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丧,民不聊生,他毅然于1938年4月初带领三个妹妹及妻子参加了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简称唐支队)。根据唐天际司令员的指示,他往返济源动员了数十人(大多是师范学校学生)参加了游击支队,壮大了革命队伍。此后,关非经过抗日干部训练班学习,被分配到该支队宣传队——黄河剧团任艺术指导。1940年2月唐支队及宣传队合编为一二九师新编第一旅宣传队,他仍在该宣传队(黄河剧团),相继任副队长、队长等职。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关非爱好文艺。会唱京戏、拉二胡、绘域、写美术字、编剧、导演等。在师范学校教书时,曾编写过一些揭露“日寇”侵华罪行的话剧等,组织学生公演,在本县影响颇大。在黄河剧团时,他编写以抗日为内容的快板、数来宝、小品、京剧、双簧、河南坠子、上党梆子、话剧、歌剧、活报剧等文艺节目,对激发广大群众爱国抗日热情,产生了很大影响。抗日初期,汪精卫投降日本当了汉奸后,为揭露其卖国求荣丧权侮国的罪行,他编写了秧歌剧《打倒汪精卫》,绝妙的讽刺喜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他编有《声援皖南事变遇难战士》,进一步揭露国民党蒋介石反共的阴谋罪行。为配合动员根据地人民参军抗日,他编有《送子参军》、<送郎参军》、《李氏女动员丈夫参军》、《张锁投军》等剧本,在广大工农兵群众中演出,对进一步掀起参军抗日高潮起到了立杆见影的效果。为鼓舞群众,坚信抗战必胜,日本必败,他编有《张锁站岗》、《革命的王成》、《粉碎“日寇”扫荡》、<苏联红军必胜》、《群魔乱舞》等,大长了抗日志气,灭了“日寇”的威风。在他编写的小品<卖梨膏糖》,最受群众欢迎。小品由两个演员扮演,一个提问,一个风趣地唱着回答,如……“妇救会吃了我的梨膏糖,做的军装真漂亮,他要是不吃我的梨膏糖,领子缝到裤裆上,小日本吃了我的梨膏糖,在战场上屁滚尿流直叫娘,他要是不吃我的梨膏糖,一命呜呼见阎王;战士们吃了我的梨膏糖,抗战胜利有保障……”。这个剧目曲调简单易唱,内容生动具体,很快在连队中流传开来,战士们几乎是人人会唱。 关非很重视剧团的业务建设。经常组织队员给讲乐理课、识谱、视唱i并和艺术指导余戈一起讲戏剧理论和表演技巧,在教唱京戏时非常耐心,直到学会为止。 他为人艰苦朴素,虚心诚恳,待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艰苦情况下,以身作则,挺身而出,带领队员深入前线连队作宣传鼓动,深入农村做地方工作,深入敌占区作武装宣传,深入友军作统一战线工作。 1943年5月,根据形势需要,上级指示撤消新一旅及其宣传队,关非被调济源县任县长兼县大队长,在艰苦的环境下开展敌后游击战。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被调到太岳行署负责教育工作。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关非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