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导同志简介:

史导,1919年10月生于河北省广宗县冶村一 个史姓大家族中。史导的祖父叔伯兄弟十人,幼年 时她与祖父母、伯父们共同生活,家族生活较富裕。 史导6岁入本村女子小学读书。1931年,因成 绩优秀,她插班入县立女子高级小学,在这里全学 年功课居全班之冠,既得老师喜爱,又得同学羡慕。 顺利的环境助长了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她的外 祖父、父亲相继病故,家中主要劳动仅靠她的二哥、 三哥,家庭经济状况日趋败落,学费成为家庭的重负,需卖地才能供她 们上学,其母舍不得让学业优秀的子女停学,顶着族内的压力,继续供 儿女上学。 1932年,史导从高级小学毕业,因家庭经济困难,她不想放弃学业, 遂考入不用交学费的省立第三女子师范读书,直至七七事变后辍学。在 女子师范学习期间,她凭借自己的聪颖,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她偏爱文 学及理化,特别喜欢阅读鲁迅、丁玲、巴金、茅盾等文学家的作品。随 着年级的升高,见闻日广,她逐渐理解了一些人生的内容,一个完全幼 稚的、充满好奇的孩子的心灵,开始惊视到社会上存在的奇怪现象。 这段时间,日军侵占我国东北,关内形势日趋紧张,全国的抗日浪 潮此起彼伏,学生及群众的爱国热忱日益高涨。她参加了学校里地下党 领导的进步学生组织“同乡会”,并参加了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该组织 内的一位负责人是她的远房外甥乔晓光,长她一岁,是共产党员,同在县里读书。在乔晓光的影响下,史导不仅经常阅读进步书刊,也对国家 大事逐渐关心起来。她认识到,现实社会必须改造,并滋长了一种新的 要求——寻找出路。她对苏联、对共产党的宗旨产生了兴趣。那时,她 对共产党的了解常常是以身边的共产党员来衡量的,觉得他们都是品学 兼优、能干、能明辨是非、负有正义感的人,后来在不断和他们的接触 中得知了共产党的主张、方针政策等,因此,对共产党十分敬仰。面对 当时社会的畸形状态,史导在寻找救国出路的思想指导下逐步奠定了加 入共产党的思想基础。 七七事变后,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由乔晓光领导,史岛留在本 县参加抗日工作。1938年1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头部队东进,她参 加了东进纵队组织的群工训练,并参与组织了南宫县妇救会。她发动、 组织妇女们积极给前线的将士做衣服、做鞋等,使女同志也加入到了抗 日的洪流之中。在参加和组织抗日救亡的工作中,她不断加深了对共产 党及党的抗日方针政策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党的各项主张及远大目标, 深深感到了党的伟大、光明。在亲眼看到国民党残留的省、县政府官员 的腐败无能后,更加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1938年5月28日, 她由县委书记乔晓光介绍入党,从此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她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 1938年6月底,县委指派史导参加了冀鲁豫省委党校第一期训练班, 学习一个月后,留在校部做秘书兼教员,后调鲁西区党委,任妇女干事。 这期间,1 939年2月她参加了邯郸邱县香城固战斗,3月参加了鲁西北 琉璃寺遭遇战,5月参加了太肥山区的陆房战斗等,使缺乏战斗经验的她 得到了初步的锻炼。在这样的环境里,她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远不及战 争形势的需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消灭侵略者成了她急切的愿望。 1939年5月1 9日,经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委员罗荣桓、林月琴 夫妇和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张霖之介绍,史导与第一一五师参谋处长王秉 璋结婚。婚后她转入第一一五师,开始了正规部队生涯。最初她被分配在师卫生部任教育干事,1940年12月,调到师政治部宣传教育科任教 育干事。这个环境组织生活、政治生活都很严格、正规,对入伍时间较 短的她是个很大的锻炼。她在师部机关参加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支 援和配合正规部队共同打击日寇的工作。在严酷的反“扫荡”战役和反“摩 擦”斗争中,她提高了对敌斗争经验,进一步坚定了革命的信念和必胜 的信心。 1 941年8月底,史导由师部调到鲁西军区教三旅,那时,王秉璋已 在教三旅任副旅长、代旅长两年余,他首次见到刚刚5个多月的大女儿, 心中喜悦万分。史导被分配到卫生处任上尉副政治指导员。她虚心向老 同志学习,深入部队基层干部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她的耐心和真 诚很快赢得了干部、战士的爱戴,被称为年龄不大的“老大姐”。 1 942年12月底,王秉璋调任冀鲁豫军区六分区司令员兼教四旅旅 长,史导产后不到一个月即跟随丈夫顶着寒风远途跋涉、昼宿夜行,经9 天10夜,穿过敌人的6道封锁线,终于在1943年1月6日到达湖西。 她累垮了,大出血、发高烧使她躺倒了,两个女儿交给当地的老乡照料。 一个月后,她又坚强地站起来了,2月就开始了政治部宣传教育科教育干 事的工作。第二年,又调任组织科组织干事。组织科经常只有她和科长 两人,有时,科长到基层去了,留下她一人坚持机关工作。由于她各方 面都比较虚心,处理事情慎重、细致,责任心强,因此,得到了上级、 同级的好评,与各单位同志的关系都很好。 这一阶段,党内开展整风运动,作为一个政治工作者,她以实事求 是的态度,结合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处理 各项事务,得到了群众和领导的信任和赞扬。 1945年,她调到军区工作。这时她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为了让丈 夫安心指挥部队作战,她一个人担起了抚养三个孩子的重担。她曾冒着 极大的风险,把三个孩子分别托给了附近村庄的老乡,她看望一次孩子 需要跑三个村子,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也为了孩子和老乡的安全,经再三考虑后,她陆续将三个孩子送到他们的外婆家 抚养。 1946年秋,军区机关人员撤至黄河北,她随后方留守处参加地方土 改工作。当时她正患严重的支气管炎,但部队药品缺乏,连常用的磺胺 都难以保障,致使她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疾病迁延日久,支气管炎加 重转为肺炎、合并支气管扩张,身体极为虚弱。尽管如此,她仍带病坚 持工作,领导一个组参加了驻地的土改。她拖着患病的身躯,深入贫、 雇农等基本群众中,了解他们的要求和意见,讲解党在土改中的方针、 政策和各项规定,顺利完成了当地的土改工作。 1 947年5月,她回到军区,在直工科任组织干事,同年1 0月,兼 任军区司令部政治协理员。这期间,科里只有三个人,她的身体尚未痊愈, 工作担子很重,她克服了工作、家庭、身体的三重困难,在坚定的信念 指导下,出色完成了当时各阶段的任务,荣立三等功。 1 948年2月,军区第一期整党,连以上干部离职集中参加,她留守 负责直属队的党政工作。3月,她在职参加第二期整党。整党中由于能抓 准自己的缺点,检查不足,提高了自我批评的能力,对其他同志的意见 考虑的更加慎重、虚心了。本着对党的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圆满完成了 党这个时期交给她的各项任务。年底荣立四等功。 1949年2月,她调第二野战军第十七军,任女大五分校教务处副处长。 9月,她随同丈夫调军委空军,在空军干部部组织科及干部部二处均任副 科长。1 953年4月15日,作为女军人代表,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妇女第 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传达“妇代会”精神之时,转业一事摆在全军女同志面前。从战 争中走来的女军人参加革命时间久,对军队有感情,极不情愿转业,因 此工作比较难做。史导那时已是空军的科级干部,高中文化,工作能力 强。在部队建立军衔制时,准备授予她中校军衔。她严格要求自己,响 应党的号召,为领导分忧,在授衔前主动提出了转业,1955年,带头转业到了民航总局,后历任民航总局人事处行政干部科副科长、干部处档 案奖惩科科长、直工科副处长等职。1956年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 三级解放勋章。1 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1 97 1年调回空军,1 982 年离休。1993年病故,享年74岁。 史导一生从不伸手向组织要待遇、要级别。战争年代,经常调动, 她的职务有上也有下,她从不计较,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认真工作。50年 代女军人转业时,组织上为鼓励服从大局的同志,允许在转业时晋升一 级。史导本人是做干部工作的,她知道这个规定,但她转业时却没有晋级, 仍保持原来的14级,工资则降了很多;那时,国家曾有几次调级,每一 次她都将机会让给了工资低、级别低、有困难的同志,自己的级别几十 年都没有动。 史导乐于助人,待人真诚, “文化大革命”期间,她认真、如实地 回复战友们的外调材料,不使战友蒙冤;她同情受迫害的老革命,尽力帮助他们。她一生生活简朴,虽然进京后生活富裕了,但她没穿过奢华 的衣服,孩子的衣服基本遵循大孩子穿小了小孩子穿,穿破的衣服补一 补继续穿,能自家做的不在商店买。孩子们上中学后,还经常穿自家做 的鞋,虽然有点土气,却没人嫌弃。 史导从战争中走来,残酷的战争锻炼了她刚毅、顽强的性格。生活 上她和一般干部无异,工作上她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共产党把她培养成 了一名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立场坚定的共产党员,她一生不求私利、 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善于团结和帮助同志,她孝敬老人、严格要求子 女的好作风,永远值得后人怀念和学习。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Chief

我是史导的晚辈

入驻晚辈
  • Chief
    Chief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