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兰亭同志简介:

董兰亭副主任医师。 男,汉族,193丨年7月出生, 山东海阳人,1947年4月参 加革命工作,中共党员,离休 前任职于莱职中心医院。 主要业绩:入伍后在华东 医大,后随部队转入第三野战 军第三医院,转战南北,先后 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攻打潍县,兖州战役,济南 战役,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结束后在安徽武威进 行了短暂的休整。又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 战役,最后进驻浙江省嘉兴市一年。1950年朝鲜 战争爆发,当时所在的第三野战军第三医院改为 第十九兵站医院,参加志愿军人朝作战,白天将 伤病员转入山洞防空,晚上抓紧时间做手术,抢 救伤员、转运伤员。当时主要是随部队流动,晚 间经常紧急集合。转运伤员和粮食,经常是刚一 撤离,敌机就成群来轰炸。由于敌机的封锁,他 们的后勤保障不了,常常断粮、敷料和医疗器械 也跟不上。但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转运 和收治任务,迎来了朝鲜停战。1953年他己从十 九兵站医院调到第十三兵站医院工作,战争结束 后,他院又改为志愿军第二四〇六医院,留驻在 朝鲜驻扎在淮阳后转入洗浦里驻军,继续收治和 转运伤病员,并帮助朝鲜人民搞建设,一直到1957 年最后一批回国。该同志随部队第一批入朝,参 加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经历了抗美援朝的全 过程,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收治、转运 了大批伤员,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朝鲜的八年中,曾先后荣立了三等功三次带四 等功,志愿军后勤部九大站曾授予解放奖章和多 次的会议嘉奖,并获得朝鲜政府和人民颁发的军 功奖章。事迹曾在《人民日报》和志愿军《后勤 英雄》等媒体及现在刚出版的《抗美援朝前线兵 站医院纪实》上都有过报道。1957年7月回国后 在甘肃张掖地区驻军一年,后随着西藏的解放, 组建了陆军第八医院。当时,他与妻子一起从朝 鲜回国,孩子刚刚一岁多,为了响应党的号召, 与妻子崔今顺于1959年随陆军第八医院开赴西 藏,无奈将刚一岁的孩子寄养在内地的亲友家里。 他们两口在西藏一待又是20多年,心中对子女总 有一种愧疚。当时由于西藏刚解放,叛乱还没有 平定,先在甘南剿匪两年,途经拉萨,又到达山 南地区,最后随部队转入海拔3900多米的日喀则 地区,条件艰苦,不但要忍受严重的高原反应, 头痛恶心,呕吐和四肢乏力,逐步身背医疗器械 长途跋涉,过冰河,爬雪山,有的雪山要爬好几 天才能通过。翻山越岭深入到各边防所和边防点, 为守卫边疆的干部和战士看病和治疗,并在海拔 5000多米的扎东哨所和定义哨所居住了一年多。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乃的拉哨所、泽里拉哨所也有 他们医疗队的身影。常年骑马,以马背为生,饿 了吃口压缩饼干,常年吃不到一口蔬菜,渴了抓 一把雪,住的是帐篷,晚上常常被冻醒,风大时 帐篷也被刮倒了,不仅工作人员如此,伤病员同 样也是住在帐篷,早晨起床,水桶和毛巾都冻成 了冰疙瘩,艰难程度历历在目。长期的高原生活 使他的很多战友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的留在那蓝天 下白雪皑皑的西藏高原。他本人因此也患上了严 重的高山心脏病,长期缺氧,大脑严重萎缩,因 常年吃不到蔬菜,喝雪水牙齿很早就脱落了。经 常过冰河、爬雪山,双腿神经被冻坏,一直行走 不便。条件虽然艰苦,他与战友们仍然克服了种 种困难,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以及其他的很多 地区的部队,牧区、边防哨所和边防点都留下了 他们医疗队的足迹。由于经常出差,在外巡回医 疗,他本人也被誉为“出差主治军医”的称号, 这是广大官兵和牧区人民对他工作的肯定。也是 他的荣誉。当时总后勤部的张儒光副部长去西藏 看后,深受感动,称他们是海拔最高的边防红色 医院。在西藏的二十多年,他本人一直是陆军第 八医院党委委员,1964年任八医院内科主任军治, 1972年出任第八医院内科主任,主持内科工作多 年。为西藏的建设和祖国的医疗事业做出了应做 的一切。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并通过临床分析,对高山病的防治和治疗取得了 一定的成绩。如对:1、放射病在动物试验中的若 干问题;2、髙山病发病机制,高山病分型;3、 高山病心电图早期诊断;4、高山脉动脉高压发病 机制;5、高山病心肌缺血大量临床治疗;6、高 山病红细胞增多症乙烯雌酚的治疗观察等等,都 曾获军区三等奖。并多次立功受奖,曾荣立三等 功三次,分别是1959年、1962年、1963年,获 得了上级单位和军区的通令嘉奖和表彰。1981年 12月转入山东省烟台地区莱阳中心医院,内科任 副主任医师,曾多次被医院评为优秀党员,1989 年调人本院保健科,主持保健科工作,1990年离 休至今。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董雨轩

我是董兰亭的晚辈

入驻晚辈
  • 董雨轩
    董雨轩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