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武同志简介:

(一)贫寒奋斗 清.光绪十六年农历正月十七日(1890年2月5日)这天,山东省青州府寿光县大家洼镇七里庄(今山东省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的老王家添了一个男娃。 王家像当地千千万万个农户一样贫困潦倒,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生长在这样家庭的孩子们宿命般地从小就为了生计苦苦挣扎,当童工、干苦活,终日辛劳却难得温饱。遇上天灾,还要背井离乡、逃荒要饭。一辈一辈人在贫穷之中逆来顺受地年复一年。 可是老王家这个属虎的男娃很不一样。他从小不安宁,胆子忒大、不安现状、爱琢磨也能吃苦。十来岁稍懂点事,就开始思量,日子不能这么打发啊,试试干点别的营生吧。爹娘拗不过这个熊孩子,咳,随他折腾吧,再不济也比等着饿死强些。于是,13岁的虎娃就跟着别人跑起买卖,春天贩鱼虾、秋天卖蔬果。他勤快卖力,眼里有活儿,小小年纪一肩能挑80多斤。这样日夜辛劳,家中的生活竟也有稍微的改善,能勉强维持着半年穅菜半年粮的日子了。 一年春天,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眼看一家人饥肠咕咕要断炊。爹娘对虎娃说:“没法子了,去你舅舅家借点粮吧”。虎娃的舅舅家境殷实、存粮颇丰。但他看到这个穷途潦倒的外甥前来借粮时,知道他肯定无力偿还,便赏他吃了顿饭,打发了半袋子黄宿菜种子(一种生长在滨海荒地盐土上的野草籽),轻蔑地说:“拿去吃吧“。不甘受辱的虎娃羞恼交加,愤恨地对舅舅说:“舅,你不就是有一套马车吗?我要不能栓上两套马车,决不来见你!” 这次的“借粮受辱”事件彻底激发了虎娃的斗志,从此,他起早贪黑、苦挣苦熬、发誓要过上像样的日子给瞧不起他的人看看。艰难的日子,磨砺了他的意志,他受穷不服穷,勇于同命运抗争。苛刻的生存环境,迫使他变的精明,他时时琢磨着发家致富的方法和机会。 在虎娃家乡这一带,奔腾的黄河流过中原大地,一路携泥揽沙迤逦东来,在这里入海,并吐出了一片神奇的土地 - 三角洲。 这里每年都有许多新淤地,开垦荒地即冒险又艰苦,但略有些钱,就能置上几亩洼地。虎娃从小的“土地梦”,就深深植根在这片淤地中,可是家中半分钱也没有。虎娃所能做的只是等待,等待着积蓄点钱、等待着自己长大更有力气。 转眼19岁了,钱是一分没攒下,但虎娃觉得自己结实了,有能力和担当了。当他看到又一片新洼地时眼红心动了,他找到好朋友也是表姑家的哥哥,谈自己的梦想抱负和无钱的苦恼。表哥当时在给地主家放羊,一年的工钱有80吊钱。见弟弟那激动的心情和渴望的眼神,表兄说:“弟,哥帮你。哥现在手头上没钱,我可以跟东家说,看能不能把下一年的工钱早支给我,你拿去买地。” 当时,有人私下对表哥说:“千万别干蠢事,你看你那表弟穷得叮当响,他用啥还你?”表哥说:“日后他出息,就算我拉他一把,如果他成不了气候,就当我一年白干。”表哥的东家也是个爽快人,这些年眼里也看到王家这个楞小子的勤劳和执着。觉得他人小志气大、家穷志不短,像个有出息的样子,就预支了长工一年的工钱。这样,表哥付出自己一年的辛勤劳动,成全弟弟的梦想成真。 虎娃怀揣着表哥一年的工钱,来到垦利县的西双河,买下几亩洼田开始垦种。他拾粪施肥、肩挑手提,改良荒地。并结合当地气候和土质的特点,充分利用每一分土地的价值,摸索出高粱和大豆混种的方法,在高粱地中捎带着种点豆角。高粱成熟后,豆角绕秸而结,既不耽误高梁成长,又兼收了大豆。他日夜苦干又节俭精明,庄稼活很有起色。第一年,除了一家大小的吃用之外,还余下了两口袋的大豆。 第二年,王香武把爹娘和全家都搬到了西双河镇。春播秋获、劳作不歇,这年的收成,使全家的的吃喝用度都不愁了,还余下了八大口袋的豆子。他还完了欠债,留下的余钱再去置地。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省吃俭用,花了12吊钱买了一头小牛,与人合伙种起了洼地。由于他勤俭持家,日子渐渐有了起色。他在西双河的地产越攒越多,达到了上百亩。 开了挂的王香武一门心思放在了土地和发家上,没有闲暇顾及自己婚姻。其实他心里有谱,自己是个外来的垦荒创业者,一定要把自己的家业做大,找个富贵体面人家的闺女为妻。1917年,27岁的大龄青年王香武终于迎娶了西双河镇上的李姓富家的闺女。次年他们迎来了一个女孩。 1921年4月,31岁的王香武得到了他到第一个儿子,他为儿子取名为“勤”。 (二) 发家致富 1921年10月,黄河在宫家决口后,在离垦利县西双河镇东北部的武定府滨州的沾化县一带淤出一大片上好的洼地。王香武心中大喜,看到了发家的机会。当时他的家道已经比较富裕了,便如愿以偿地买下了几十亩洼地。他将西双河镇上的百亩良田交给下人打理,举家迁至这里,开始大展拳脚。 看官,这里先介绍一下沾化县义和庄 (今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 沾化县位于山东省北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在沾化境内流入渤海,再汇入浩瀚的西太平洋。黄河的入海口由于常年的淤淀形成了大片新生洼地 -三角洲。自古以来,这一片三角洲叫做“垦区”,这里荒无人烟,土壤盐碱、风沙呼啸、海水肆虐,杂草丛生、芦苇遍野,沟渠纵横,地形复杂。而且,离居住的地方都很远,因此当地人有“垦区无处不是险”之说。但是,这片未开拓的处女地,土质肥沃、地势低平、幅员辽阔,水源丰沛,而且山高皇帝远。开荒种地无人问津,吸引了各地富于冒险又敢于吃苦的拓荒者。自二十世纪初,来自四面八方的拓荒者到这里扎棚掘地住了下来,开垦这块处女地。人们最初以本姓为自己的“屋子”命名,后来统一起了个名字叫 “官地”。“官地”扩大又立集后,这里已经是一个不小的地方了,移民越来越多,居民户数逐年增加,大家希望能起个响亮的庄名。最后一致认为:来自各地到此垦荒的民众们义气相投,团结和睦,就叫义和庄吧! 民国十八年春(1929年)“官地”正式改称为义和庄,从此,义和庄在地图上有了自己的名字。王香武的家就在义和庄东边的王集村。1939年义和庄改为义和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义和镇更名为义和区,1957年撤区改回义和镇,后又称义和公社。1983年9月沾化县将义和公社移交东营市,由利津县代管。1984年2月义和镇划归东营市河口区。 继续王香武在义和庄的发家史。 这几年,创业者王香武的脑门上简直就是直接刻着“发财致富”四个字。在他的信念中,土地就是自由、创业就是使命、勤劳就是财富、扩张就是成功。他起早摸黑开荒种地,经营着自己的每一分田地,不断开拓自己的营生。 同时,精力充沛的他还替当地首富阎大地主管理土地。一方面学习和提高经营土地的本事,另一方面可从中渔利。他拟定了的灵活机动的出租方法,把土地分亩造册,割成许多小块来放租管理。当时,来义和庄讨生活的人很多,王香武对贫穷的垦民能租几块是几块,而对凡是租地50亩以上的大户,还鼓励性地送给一牛一车外加一套生产工具加以扶持。这些做法为他赢得了更多的租户。有了足够的租户后,他在收租的方式上也是花样百出。他的租户的每年收成,根据不同的合同,或四六分或五五分。他放租越多土地,从中渔利就越多。阎大地主的七十多顷的新洼地全归他一人放租。多租少报、多收少说。他还不时贪图穷人家的土地,获取租利。 王香武还利用家中的余粮余钱放贷收利。以粮食为例,耕种前借粮一斗,收成后要还一斗半甚至两斗。以金钱为例:上月借钱一百,下月还钱两百。大字不识一二的王香武,算帐的本领当地人无人敢比。那些借贷利率、物钱交易、票据抵押、信貸贴现等金融手段他无师自通、应用娴熟。他有的是的力气、精明、野心和手段。通过开荒种地、放田收租、经营粮食买卖、放高利贷等手段,没几年就让他大发横财、赚的钵满罐满,成为义和庄一带的大户。意气风发的王香武,自家的土地扩大到八十余亩,套起了骡马大车、还有了护院。他雇长工料理家中生计,自己仍去阎大地主的“中和堂”当外跑经理。 有人问起他的“发家致富”的诀密,他每次都说:“人穷不一定命穷。如果你能起上三千六百个早更,还富不起来,那才是命穷。” 1923年二儿子出生,王香武给他起名为“俭”。两个儿子的名字,“勤”和“俭”,就是王家的家训,表达了王香武的致富的秘籍,也寄托了他对后代的期望。1925年小女儿素兰出生。王家真是人丁兴旺、财源滚进。王香武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地拓展着自己的版图。 二十年代是王香武成家立业、发财致富的黄金十年。经过十年的辛勤付出和精心谋划,王香武拥有良田千亩、粮栈数间,还有自己的商船和护院队,成为富甲一方的财主。当时,王香武在沾化义和镇的“中兴粮栈”实力雄厚、遐名远近。在一个集市天内可以向烟台、京津等地运销300多担 (2万公斤)粮食。 (三) 家国情怀 王香武致富后树大招风,屡遭劫难。一次他夜间出行,遭一伙被他欺负的穷苦人攻击打劫。一帮人气冲冲掀铲挖坑要把他活埋,正推他入坑时一帮行人路过,这几个攻击者如鸟兽散,王香武幸免一死,捡回一条小命。 1931年腊月27日家家户户准备过年。王香武在家里准备年货“龙籽”(一种寿光美食,面拌糖制成菱形棋子油炸)。突然,村后枪声大作,土匪劫村了。王香武被土匪绑票,家里卖掉了当年收成的一千多口袋豆子,还求亲告友凑了不少钱才要把人赎回出来。这时王香武在土匪窝已关了半年多了。 30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蒋伪乱政。义和庄一带,海上有海盗猖獗,陆上有土匪如毛。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更是烽烟四起、战祸不断。1937年10月日军入侵山东。时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的韩复榘弃城逃遁,致使山东大部国土沦入敌手。蒋介石政府当即在山东设下鲁北、鲁西、鲁东三个行署。其中的鲁北行署由何思源将军管辖。1939年何思源的鲁北行署的总部就设在义和庄。 在兵荒马乱的年岁里,王香武意识到光当大财主不行,光有看家护院的几十杆枪也不行,还必须依靠权势寻找靠山。王香武凭着能言善辩周旋于政府和各派势力之间。国民党鲁北行署驻义和庄的直辖第三旅被他视为是政府的庇护。可敲他竹杠乃至致他死地的也正是这支国民党军队。1939年秋,直属三旅二团的一个营长把王香武“请”去,以“借”为名,敲诈200石粮食。王香武忍气吞声、为了不吃眼前亏,满口答应“好说好说”,交上粮食。兵匪一家,巧取豪夺,使王香武倍感世态炎凉。 1939年5月,义和庄发生举世震惊 的“义和庄惨案”。当时驻扎在义和庄的国民党鲁北行署直辖第三旅的官兵将抓到的汉奸斩首示众。日军大佐常谷川以此为借口,率领400余名日军和伪军,于5月29日拂晓包围了义和庄一带进行野蛮大屠杀。死伤无辜百姓336人。黄昏时分,日军又在义和庄进行第二轮搜查。他们在王集村中搜不到人,便开始放火烧镇。把村小学的12间房子全部烧掉,又烧毁了大量民房和粮囤。明火暗火烧了整整3天3夜。王香武家沿街的5间大房也在烈焰中化为灰烬。 王香武数次遭受抢劫、绑架和敲诈,气愤不已。在他眼里,兵是匪、匪是兵,兵匪一家、祸国殃民。现在又目睹了日本鬼子对家园和乡亲的血腥屠杀鞣,从骨子里恨透了日本鬼子,也恨透了汉奸兵。家恨国仇激发了正义感和民族感,他发誓留我残生,与日贼势不两立。 1939年10月八路军进驻垦区。通过与八路军接触,王香武逐渐懂得了抗日救国的道理。通过八路军与日伪军、国民党军、土匪的对比,王香武逐漸傾向于八路军。 义和庄惨案激起人民的奋起抵抗。沾化县一带走出了一大批爱国青壮年踊跃参战。这年 (1939年)王香武将16岁的小儿子俭送到八路军鲁西军区肖华司令麾下的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当兵。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烧杀抢掠、国民党军队不堪担任地方安危甚至仓皇撤逃、政府土崩瓦解。平民百姓在孤立无助的情况下,共产党八路军成为凝聚团结山东抗日军民的核心力量。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广获民心。战士们一进门就大爷大娘的叫声,这使王香武十分惊讶和感动。他想,这天下将来一定会由八路军来坐的。这时的王香武,表面上仍然周旋于各派势力之间,但他的内心“天平”渐渐地倾斜于八路军一边。 中共在鲁北广获百姓支持,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1年10月沾化河口垦区一带成为抗日根据地。义和庄成为清河、冀鲁两块抗日根据地联系的主要通道。日本人为切断这一通道进行多次扫荡。10月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香武从一个伪军的口中得知了日本鬼子要扫荡义和庄的消息。如何把这紧急情报消传送给驻扎在义和庄南边炮楼里的八路军抗日游击队呢?他灵机一动想出了妙计。他把自家骡子的缰绳弄断,朝骡子的屁股恨恨地抽一鞭子,使骡子朝八路军游击队驻地的方向跑去。他追啊追,追到八路军游击队跟前,疾声高喊:“快来人啊!截住牲口”。十几个八路军战士跑来帮忙,他借机小声告诉说:“鬼子要扫荡,十一号还是二十一号,我没听清楚,反正有个一,请同志们注意隐蔽。”说完后,高声道着谢,牵骡子回家了。这一掩人耳目的妙法,使抗日军民在十日晚上安全转移,日本鬼子十一日来扫荡时扑了个空。 抗战期间的王香武已是竭尽全力为八路军出力办事了。当时,中共地下工作者经常从烟台、青岛和天津等地购买枪支、弹药、布匹、药材等物资,以保证根据地抗日武装的军备需要。王香武以他经营的“中兴粮栈”做买卖为掩护,筹经费、买军需,经常帮八路军转运转运枪支、弹药、布匹、药材等军需品。一天,王香武的商船运回四摞泥盆,登岸后被八路军游击队“抓获”。游击队捅掉泥盆底,发现内藏12 支长枪。正待处治时,游击队长与王香武会意的笑了。队员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给抗日游击队转运的军火。 1941年7月,王香武又把自己16岁的小女儿慧兰送送去八路军清河军区,参加抗日队伍。 1942年是抗战最艰苦的一年。胶东根据地遇到了海啸灾难,粮食颗粒无收,当地军民面临断粮危险。为支持胶东根据地,渤海根据地紧急筹粮。王香武在垦利的粮栈筹集了上百袋粮食。(1982年上海电视台拍摄的由作家峻青创造的同名小说“海啸“电视连续剧,描述八路军运粮小分队如何一路上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了海匪的骚扰,日寇的截击和国民党特务的偷袭,把这批粮食安全地运达目的地)。 1942年8月,中共沾化县武装委员会扩建沾化县大队,当时全大队有两个中队约180余人。王香武将自己的整个护院队编入县大队,成为第三中队。此时,全大队共有三个中队共300余人。沾化县大队这支渤海的人民子弟兵,于1943年2月编入清河军区,成为沾化县独立营。1944年1月清河军区与冀鲁边区的武装力量合并成立渤海军区,同年10月,沾化县独立营成为渤海军区第四分区的直属团第二营。1945年8,渤海军区编入山东野战军。1947年1月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成立华东野战军,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沾化县大队的血脉融入和滋养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壮体魄。 1944年10月,垦区掀起大参军高潮 (时称大参军) 。王香武将大儿子勤送去八路军,还动员几位侄儿一起参军,带动了义和庄王集村120 余人集体入伍。 (四) 返璞归真 1945年7月,沾化县全境解放,建立了人民政府。王香武被推选为工商联区商会会长。他发挥自己的社会地位,协调各阶层力量,支持新政府、推广新政策。他响应减租减息(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为争取人民群众支持的土地政策:减轻农民所受地租和高利贷剥削,但不改变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号召,退出粮租300多石。在1946年10月开始土地改革中(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地实行的土地政策:全部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给农民颁发土地证书)把全部家产,包括土地、财产、牲畜和生产工具等 (除了按政策该留的部分外)献给了政府。裸捐后的王香武自食其力,对于白手起家的他来说,生存从来就不是难事儿。 1948年6月,58岁的王香武响应政府号召,投身革命队伍,在渤海区进出口公司管理局工作。1949年2月,年近六旬的王香武随解放军南下,在浙江省杭州市花纱布公司担任保管主任。1958年5月,68岁的退休老干部王香武回到家乡义和庄。他没有麻烦当地政府,自己动手翻盖了大女儿家的一间磨房,安置了简易的家。回到家乡后他没有一日闲着,仍然热心于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他买了一对粪筐,拾粪不止。每逢集市则拾得更加起劲,拾满了就倒进生产队的粪圈里。他注意到庄前的路旁有三口废弃水井,危及来往行人,需要填掉。他那时已是七旬老人,体弱乏力,却每日搬土填井不止。终于把废井填平。王集村东头有一块草苗不长的盐碱地,废弃无用,看在对土地非常珍惜的王香武眼里,自然十分心疼。他请求生产队长让他做个改碱试验。队长答应后,他立即忙乎起来,又是开沟、又是翻晒、又是拿堰,加上施肥。没两年这块盐碱地竟然长出了大蒜、白菜和罗卜等蔬菜。他个人一点不要,全部交给生产队。 王香武在战争年代送去从军的儿女们,现在均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师、军级干部,分散在中国各地。受子女们的邀请,退休后王香武和老伴到各孩子们家看看,与儿孙享受天伦之乐。他到过北京的小女儿家、到过东北的小儿子家。1962年,两老到了南方海滨城市福州的大儿子家,他们很享受南方的气候,希望可以长住下来。但是,当时台湾蒋介石在1962年反攻大陆甚嚣尘上,大儿子所任职的省委机关随时做好撤到乡间的准备,两老不得不返回老家。 回到家乡的王香武依旧过着简单朴素的日子。晚年他多病缠身,但打针吃药全由自己拿钱,从不让国家报销。 1970年王香武病故了。临终前他对家人说:“死后把我埋得深一点,拖拉机耕不着就行,也不要留坟头占地。”说完与世长辞,享年80岁。王香武的一辈子对土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王香武葬在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王集村的公墓中,每年都有亲人祭奠。王香武的四个子女有近二十位孙辈,他们生活在中国各地、也在海外扩枝散叶。 结语 现在,山东省的省史网站上是这样介绍王香武的: “山东省东营市的义和镇出过很多名人。例如,河口的开明士绅王香武远近闻名。他是土生土长的义和人。他非官非显,仅仅是当地的一个土财主。他的闻名全在他的开明和仗义。他不向官、不向匪、更不向着日本鬼子,一心一意向着共产党。不但把全部财产无偿献給革命,而且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先后送三个儿女參加八路军,最后在花甲之年自己也投身革命队伍,随军南下,在杭州花紗布公司保管主任任上退休回乡。他为全国的解放和建設做出过貢献。” 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它诞生于恳区,一代一代拓荒者的彪悍、进取、坚韧和乐观,为它注入了豪迈不羁的性格。又因为它是海陆纵横的乡关要隘,注定了它包罗万象的宽阔大度的气韵。义和镇自建镇以来,人才济济、能人辈出、英雄众多、模范无数。但是,镇史之书至今仍为一位非官非显的普通乡绅留着一页记录。 也许,是因为王香武的性格契合了义和人的特质。他充满斗志和开拓精神,以一己之力向命运挑战。他志向高远却务实踏实。他眼光深远思想开放,对于滚滚而来的时代变迁,有着一直向前奔跑的激情。他有生意人的精明,也有仗义守信的操行。在国难当头,他更是深明大义,有担当和作为。他挣得起了百万财富,也散得尽良田美产。他用跌宕起伏的一生,开创了家业、哺育了后代、造福了乡里、贡献了国家,最后,成全了自己。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齐鲁扬欣

我是王香武的晚辈

入驻晚辈
  • sdwang
    sdwang
  • 齐鲁扬欣
    齐鲁扬欣
留言
  • 甘玛 甘玛

    全家革命,忠贞不渝!历尽艰辛,方显英雄本色!

    1482 天前 (0评)
  • 齐鲁扬欣 齐鲁扬欣

    2020年4月6日,清明节后两天,是我爸爸王一勤文革遇难五十一年忌日。一整天我悲怆盈胸,泪眼蒙蒙,情绪极其压抑,不知所措。下意识打开电脑,在GOOGLE输入祖父王香武和父亲王一勤的名字,突然跳出百多条有关爷爷的资讯,着实大吃一惊。尤其是在山东省东营网站和百度义和镇网吧,读到爷爷传奇的一生,内心极度震撼。爷爷早年白手起家,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在抗日时期为国为民出资出力,屡屡建功,挽救了许多无辜的生命。他带领全家子女六人参军(包括我爸爸),投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土改中将家族的千顷良田和所有积蓄献给政府。跟随部队,转战南北。晚年回到家乡, 不要国家分文津贴,自食其力过简朴日子,还热心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爷爷谢世时的临终遗言是不要留坟头占地。读着爷爷烈烈扬扬的人生,万分愧疚涌上心头。我和爷爷只见过一次。那时我还是小学生,爷爷奶奶从山东老家来南方城市看我们。我觉得他就是个平凡和蔼的老人,有时还嫌他太絮叨。之后不久,文革灾难降临,爸爸被迫害致死,我们辗转避祸到下乡,文革后又漂洋过海到异乡。一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今天有一次跟爷爷见面了,怎不叫人悲喜交加,肝肠寸断。从网上得知爷爷是1970年去世的。爷爷去世时应该还不知道,他那当年送去军的大儿子已早他一年蒙冤遇难。想到这儿,悲戚之中有些许安慰,至少爷爷在他的最后的生命中,不用承受着失去儿子的痛苦煎熬。 今天,是爷爷和爸爸的英灵,冥冥中引领我找回祖辈的家园和荣耀,王家这支在南方折了翼的一脉又重获了故土的滋润。家乡的父老乡亲至今还缅怀着爷爷,这是何等的荣誉。我的祖先是怎样地在那动荡岁月中生存和发展,他们还有哪些惊天动地的经历,还有哪些锥心刺骨的故事,我不知道,我的后代更不了解,我渴望去接近它,并记录它。

    1482 天前 (0评)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