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湘同志简介:

于湘,1925年5月生,山东省诸城市昌城镇徐家河岔村人。初中文化。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他立志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中,于1942年由中共地下党员徐信介绍,在莒南县三界首(滨海地委驻地)参加革命。1943年3月,在莒南县筵宾区抗日小学由区委组织委员李炳铨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莒南县委文书、秘书、组织干事、坪上区委书记等职。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2月28日至3月6日,中共莒南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莒南县第一届委员会。于湘于1951年8月被任命为县委会委员、宣传部长,1952年12月任县委副书记。1957年1月调郯城县委任副书记;1958年6月起,任郯城县委书记处书记。1961年4月任县委第一书记、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7年2月县委被“造反组织”夺权。1971年8月30日至9月1日,中共郯城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郯城县第四届委员会,他被选为副书记,1973年10月任书记。1975年7月任临沂地委常委、临沂县委书记、临沂县革命委员会主任。 于湘调临沂县委任书记时,恰逢临沂上年遭受了一场严重的水涝灾害,全县连降暴雨300多毫米,沭河决口,柳青河溢洪,农作物受灾面积达75万亩;199…个村被淹,受灾户39800余户、20万人;倒塌房屋31000余间,死4人,馋百余人,8处煤矿进水,严重影响了生产,给群众生活造成极大困难。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中,社会不安定,人心不稳定。面对严峻的困难局面,他带领县委一班人,在分析了全县政治、经济形势之后,决定从增强党性、加强教育人手开展各项工作。主要抓了3件事。 第一件事是批判派性,促进和维护安定团结。粉碎“四人帮”后,1976年10月26日,临沂地、县召开党政军民23万人参加的“愤怒声讨‘四人帮’滔天罪行”大会,于湘代表临沂县3万多名党员和百万人民在大会上发言。同时各公社分别召开党员干部和群众大会,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统一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党性,克服派性,全县很快形成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为县委和各级党委集中精力抓好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打下了思想基础。 第二件事是认真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于1975年11月12日成立了“战山河兵团”指挥部,在全县范围内拉开了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帷幕。1976年11月成立了临沂县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全县分设8个战场,组建了临西群井会流等8个会战指挥部。由县委、公社党委和县直各部门负责人分别坐阵指挥,提出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办水利”的口号,克服了资金、物资缺乏等重重困难,全县共打深井和大口井254眼,机井4000眼,建机灌站140处,抗旱水浇面积达到80多万亩。在涝洼地区,组织了4000名民工苦战8个月,开挖彭(道口)白(墩)、解(家湖)白(墩)排水骨干工程和李公河排水工程,使梅家埠、王桥(今属河东区)等公社水涝灾害得到彻底治理,排涝面积达15万亩。在平原和条件较好的区,提出实现水利化、园田化、林网化,建设能灌能排的稳产高产田。在独树头(今河东区九曲镇)等8个公社建设8个万亩湖,建稳产高产农田10几74 第四卷 万亩。在丘岭地区以治岭治坡与治水相结合,提出要“一治一个山头,一治一片岭”。茶山、汤头等8个公社都各自设立了战场,如卧虎山治岭战场面积达5000多亩,长虹岭8000多亩,圪墩5000多亩。经过治理,这些山岭薄地变成了良田。从1976年到1978年,临沂县连续出现历史上少有的持续干旱,由于大搞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获得丰收,每年都向国家交售粮食l亿斤以上。 第三件事是作风建设。县委于1977年4月召开专门会议,在深揭狠批“四人帮”的同时,认真进行整党整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对县直机关进行全面整顿,进行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各项政策等项工作。从而调动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在日常工作中,于湘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作风深入扎实,绝大部分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常常天不亮就带领工作人员骑自行车出发到基层。特别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战和夏收、夏种、三秋大忙期间,与干部、群众同甘共苦,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书记以身作则,带动了机关干部思想作风大转变。从县委到各级党委、县直机关各部门党员干部,都轮流深入农村和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使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蔚然成风。 于湘于1979年1月离开临沂县,任临沂地委副书记、行署副专员,1983年10月为地委顾问,1989年离休。 (刘振业 撰文)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我是谁

我是于湘的晚辈

入驻晚辈
  • 我是谁
    我是谁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