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凤池同志简介:

何凤池 (1906-1992)又名李忠良,曾任中共昌邑县委书记兼县长。潍坊市坊子区东曹庄村人。 何凤池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在本村读私塾,后考入潍县二十里堡毓华高级小学。在校期间,他为人诚恳,性格刚毅,富有正义感,不仅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且带头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受到全班同学的信赖和拥护。高小毕业后,他到坊子二马路一个杂货铺当店员,在此结识了中共山东省执委派到胶济铁路坊子机务段开展工作的共产党员邹光忠。1926年10月,何凤池经邹光忠、屯传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初,何凤池受党组织派遣到洪山煤矿组织工人运动。同年5月又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先后在莫斯科军事速成班和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结业后参加了刘伯承领导的远东国际军。1930年5月,他由苏联回国,即被党组织派到安徽省泗县组织农民武装暴动。同年8月,由于种种原因暴动失败,他不幸被捕,后经多方营救出狱。1932年11月,他辗转回乡,通过本村党支部书记何凤鸣与中共潍县中心县委书记刘良才取得联系,共同开展党的工作。1933年2月,他与刘良才到济南参加中共山东省委举办的党员干部训练班。开课不久,由于省委机关遭破杯,训练班被迫解散,何凤池,、刘良才即返回坊子。同年7月,由于中共山东临时省委组织部长宋鸣时投敌,省委机关及青岛、泰安、潍县、益都等地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共潍县中心县委书记刘良才被捕牺牲。在此形势 下,何凤池难以在家乡立足,便改名换姓到青岛、安丘等地做工。 1938年2月,何凤池由安丘秘密回到东曹庄村,与地下共产党员何凤鸣、李明光、田化宽等共同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筹建抗日武装,很快在东、西曹庄和石埠一带拉起百余人的抗日队伍,并派人前往潍北与已起义的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进行联系,但联系未果。在此情况下,何凤池等于3月初将部队自命为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第二大队,何风池任大队长。七支队二大队成立后,即在潍县南部开展抗日活动,于4 月初夜袭驸马营,消灭反动地主武装60余人。4月下旬夜袭日伪军虾蟆屯火车站据点,杀伤日军8名,破袭铁路20余里,打乱了日军的铁路运输计划。七支队二大队在战斗中迅速扩大,很快发展到1300余人。同年5月,何凤池等率领部队前往黄县与七、八支队会师。部队整编后,何凤池任八支队第三区队长。 1943年4月,何凤池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到昌邑县大队任大队长。同年5月任昌邑县政府县长,并先后兼任县大队长、县独立营营长。1944年5月,昌邑县与寿潍县合并为昌潍县,由何凤池任县长兼县独立营营长,同年11月改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和县独立营政委。1945年6月,撤销昌潍县恢复昌 邑县,何凤池任中共昌邑县委书记兼县长和县独立营政委。任职期间,他领导抗日军民同日本侵略军进行英勇斗争,为巩固昌北抗日根据地,保卫“渤海走廊”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何凤池被调往中共渤海区第三地委任城工部部长。1948年5月,改任渤海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1949年7月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凤池转入铁路部门工作,历任济南铁路局党委副书记、铁路第五工程局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等。1960年4月,改任铁道部党校副校长。1983年12月离职休养,1992年1月8日在北京因病逝世,终年86岁。(录自《昌邑党史简编》)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王家璇

我是何凤池的晚辈

入驻晚辈
  • 王家璇
    王家璇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