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华同志简介:

刘润华(1923-1989),男,中共党员,界首市东城街道小刘庄村 人。刘润华命运多舛,生逢战乱,5岁时丧母,靠父亲租种地主的几亩 薄田为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思想进步的热血青年刘润华虽然人在农村,仍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初,上级党组织为加强对界首革命斗争的领导,筹备建立 界首地下党联络站。联络站以“益友筱商社’’招牌对外营业,由地下 党员董种珊任商店经理。为了联络站的安全和发展,董种珊经多方打 探和慎重挑选,把勇敢进步、精明能干、有知识有文化的刘润华招到 “益友筱商社’’当伙计(店员)。当年,刘润华年方17岁,是“益友” 最年轻的成员。在董种珊和地下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刘润华很快被 发展为地下党员。 在白色恐怖的恶劣环境下,刘润华凭着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充分 发挥自己年龄小,是当地人,不易被敌人注意的优势,在打理生意、 散发传单、传递情报、接待掩护首长同志、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中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多次在危急关头,凭着大智大勇,保护掩护首长、 战友脱险。 1941年的一天,中共沈丘县委领导李文钦从沈丘到界首开展革命 活动,遭到国民党特务的跟踪,李文钦由于刚从外地调来界首,对界 首地形不太熟悉,一时难以摆脱特务跟踪,在万分危急关头,李文钦 瞅准机会,躲进了“益友筱商社”,刘润华了解情况后,急中生智,当 即把自己身上的棉大袍脱下给李文钦穿上,并将自己的护身法宝“店 员教练”红布条别在李文钦身上的棉大袍上。红布条是由国民党沙河 警备司令部参谋长配发的,其特殊作用是在全城戒严时,戴红布条可 免受检查,自由通行。此布条是通过打入警备司令部当副官的地下党 员马建中搞到的,因马建中与沙河警备司令部参谋长马润身是堂兄弟, 靠特殊关系和计谋好不容易才搞到这“护身符”。刘润华为李文钦乔装 打扮后,便急忙送李文钦出门,李文钦由于穿着店员服,衣上别着“护 身符”红布条,在街道行走无人过问,无人盘查,顺利出城。李文钦 走脱不久,国民党特务便寻踪追查到“益友筱商社’’。对刘润华气势汹 汹地呵斥道:“有人看见一个共产党躲进你的商店,赶快把他交出来, 不然的话,搜出来以通匪论处’’。面对特务的威吓,刘润华镇定自若道: “我们商社接待的都是顾客,闲杂人员从不让进屋,跟共产党从不沾 边”。特务小头目恶狠狠地说:“别跟他哕嗦,等搜出来共产党再收拾 他’’。特务们遂冲进院内,在各房间翻箱倒柜,里里外外搜遍每个角落, 也没搜查到他们要找的人影。特务们虽未搜到人,但穷凶极恶的特务 们仍未放过刘润华,竟以通共嫌疑犯的名义把刘润华抓走,对刘润华 进行了严刑拷打审问,威逼他说出共产党的下落,但刘润华始终坚强 不屈,咬定自己是个小店员,只知道卖东西,和共产党扯不上任何关 系。刘润华被抓后,地下党组织通过各种关系进行营救,12天后保释 出来。 1942年8月,从外地转移到界首皂庙小学以教师为掩护从事革命 活动的地下党员王瑞平,遭到共产党变节分子的跟踪,叛徒摸清王瑞 平的工作地址后,便向特务告了密,国民党特务遂准备逮捕王瑞平。 打入国民党沙河警备司令部当副官的地下党员马建中获悉情报后,立 即密报界首地下党组织。中共界首特支当即选派胆大心细、机智勇敢 的刘润华执行任务,为尽快找到王瑞平,他与王瑞平的弟弟王自先一 起,机警地躲过特务警察的封锁盘问,及时将党组织要求王瑞平火速 转移的口信传到,使王瑞平得以及时安全转移。等叛徒带着特务到皂 庙小学逮捕王瑞平时,王瑞平早已离开界首。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界首政治军事经济地位日趋重要,国民党军 队和共产党军队经常在界首发生摩擦,每当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到来, 刘润华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自己的队伍。有一天,魏凤楼的部下来到界 首,在现在界首一小的南叉口召开抗日宣传会和商联会,刘润华积极 动员商界和街道居民参加,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是人民的军队。在他 的宣传鼓动下,加上商界和居民对八路军、新四军的信任,来参加会 议的人把屋子挤的满满的。魏凤楼部下一位干部便向群众宣传抗日救 亡,可当他讲到“虎走山还在,山在虎还来’’时,突然一个炸弹在附 近爆炸。这位干部立即指挥群众撤离,并沉着冷静对大家讲,不要慌 有我们在这里保护大家,不用怕,等群众离开后,他才指挥部下撤离。 当赶到城东门时,发现那里已被戒严封锁,盘查极为严密。刘润华见 此处无法出城,当即立断,凭着自己对界首城区了如指掌的优势,带 着这位同志穿小街,过僻巷,七拐八转,终于穿过警特的重重关卡, 把这位同志安全送出界首城。 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的刘润华,在“益友”虽是最小的店员, 但他处处冲锋在前,危急关头总是挺身而出。在日本军飞机轰炸界首 城的日子里,每逢警报拉响,他总是推着战友、领导赶快撤到安全地 方,他自己总以当地人地形熟、年轻跑得快为理由,躲在店内或商店 附近“看门’’,以防不测。在敌人戒严盘查商店户口时,他唯恐其他外 地同志口音引起敌特怀疑,总是自己站出来接受盘查,凭着他的机智, 巧妙与敌特周旋。每逢界首城戒严封街封城,刘润华凭借“店员教练’’ 护身符和“界首通”这两张“王牌”,完成许多其他战友同志无法完成 的紧急任务。 1942年初,在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发动反共高潮中,皖北地下党组 织工作形势日趋恶化,新四军五师党委决定,将皖北大部分党员有组 织有计划地转移到大别山区,以加强大别山根据地的各项工作,1942 年4月,在中共界首特支工作的共产党员大都奉命转移。经中共皖北 地委书记李轩同意,由未暴露身份且家是当地人的董种珊、马建中、 王振江、程兰谷、刘润华等人留下坚持工作。留守的同志们在失去组 织领导和组织联系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严守党 的秘密,冒着危险,顶住压力,无一人出卖组织、出卖同志,并在白 色恐怖的逆境中,为党为革命事业无怨无悔地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 董种珊、马建中、程兰谷等人以教师为职业掩护,积极宣传抗日救亡 主张。刘润华、王振江二人继续在“益友’’坚守待命。 1943年秋,国民党在界首的白色恐怖形势更加严峻,于是,刘润 华、王振江在“益友”再次与董种珊、马建中、程兰谷秘密聚会,商 定:今后断绝一切往来联系,停止一切党内活动,隐蔽待机。自此, 中共界首特支在界首的组织活动完全停止。 1943年底,时任中共西华县委书记,中共豫东地委特派员的李彬 仍在豫皖边区的项城、淮阳、商水、沈丘、界首一带坚持党的秘密活 动,他以拉架车搞运输的职业为掩护到界首了解党组织情况,住在界 首贫民区“三友板车行”。他通过拉架车在界首大街小巷四处明查暗访, 与在“益友’’联络站坚守的刘润华和在皂庙小学当教师的董种珊取得 了联系,但刘润华与董种珊都严格遵守党组织“停止一切党内活动, 隐蔽待机”的纪律,未与李彬开展党的工作。刘润华遂成为在界首地 下联络站“益丰花布行’’坚守的唯一党员、唯一店员兼老板。他坚守 这个党培养教育他成长进步的革命“圣地’’,他独自在“益友”惨淡经 营着生意,日思夜想党组织和同志们尽快归来,热切盼望着早日回到 党组织的怀抱。 1947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董种珊的入党介绍人赵 卓如随军打回界首,立即请出董种珊到沈丘县民主政府做秘书工作。 1948年6月,界首市人民民主政府创办界首中学,董种珊出任界首中 学教导主任。在董种珊的引荐下,刘润华终于回到了党组织的怀抱, 并被委以乡财粮的重任。此后,董种珊又把刘润华引荐给在太和县人 民民主政府任县长的徐子佩。刘润华当即被调往太和县税镇邢小街小 学任教,不久调入太和师范(后改为太和二中)任总务主任。“文化大革 命”初期,调入中共太和县委任贫协会主席。1978年,刘润华从太和 调回界首,安排到界首县“五七”办公室(后改为劳动局)任党组书记, 直到离休。 “文化大革命’’期间,时任国家地质部副部长的李轩同志受到冲 击,李轩在受到冲击向组织汇报抗战时期在界首的斗争史时,多次提 到界首地下联络站和“小交通’’刘润华。为此,国务院派专案组专程 到太和县找刘润华了解核查。刘润华遂激动万分地把老首长李轩当年 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亲临界首“益友’’联络站检查指导革命斗争工作, 关心爱护战友的感人事例据实汇报。李轩同志的历史问题得以澄清。 刘润华作为一名老党员,时刻不忘继承发扬优良作风,时时处处 当好廉洁自律的模范。1978年,组织上决定刘润华从太和调往界首时, 他在太和工作几十年的全部家当仅为一床铺盖,一些常用生活用品而 已。当单位领导准备派专车送这位“老革命”去界首时,被刘润华婉 言谢绝。为了不给太和县领导和同事们添麻烦,这位战争年代的“小 交通’’再展当年威风。凌晨,他悄然起床,卷起铺盖,收拾好生活用 品,打扫好房间,把所有“家当’’往自行车上一绑,就出发了。 刘润华调到界首后,负责全县的招工、下乡知识青年返城安排、落 实下乡城镇职工居民政策等等热门工作,刘润华自然成为办事一族的“攻 关’’对象,亲朋好友找他“开后门’’的、“帮忙关照”的大有人在。但是, 他坚持着一个准则;符合政策该办的事一定办,不符合政策的事任何人 都不能办。刘润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模范行为,展现了一个老共产 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 1985年,刘润华离休后,仍时常关心公益事业。 1989年,刘润华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66岁。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柴进

我是刘润华的晚辈

入驻晚辈
  • 柴进
    柴进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