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种珊同志简介:

董种珊(1910-1960),1910年生于界首市邴集乡大董庄一个贫苦 农家,原名董连捷,曾用名仲三、廉洁,兄弟四人,排行老二。9岁入 大董庄私塾读书,15岁入小学读书,17岁考入河南淮阳第三中学,1930 年考入河南省第三师范学校(淮阳师范),时值日本侵略者及帝国主义 犯我国土。思想进步的热血青年董种珊在校积极组织同乡会、读书会、 学生校园会等组织,进行爱国宣传活动。但却遭到国民党反动校长李 奉璋的无端阻挠,李下令解散读书会、学生校园会等组织,并对学生 代表负责人董种珊给予开除处分。为了和反动校长作斗争,董种珊立 即组织进步学生与校长据理力争,并高呼“爱国无罪,迫害学生有罪”、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在进步学生的示威抗议下,理屈词 穷的校长不得不作出妥协,撤销了对董种珊的处分决定。董种珊勇斗 反动校长取得胜利后,同学们都称赞他有胆有识,敢做敢为,有英雄 气概,有股子傻劲。从此“董傻子”绰号在学校传开。 1934年,董种珊从淮阳师范毕业后,先后到太和文峰小学和鹿邑 师范附小任教。1935年,董种珊考入安徽省安庆农村合作社训练班。 1936年,结业后先后任毫县、太和县合作社指导员。1938年由王丹岑 动员回家乡作抗日救亡工作,担任太和县第二区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 委员。1939年,董种珊考取安徽财政会计训练班,结业后被派到寿县 第18货物检查处第一分处当检查员,不久便被提升为主任,1940年调 到第四分处任主任,有知识有能力的董种珊前途升迁可谓一片光明。 可就在这时,国难家仇却日益深重,日本侵略者疯狂攻陷了沿津浦陇 海铁路线内蚌埠、徐州、商丘、开封等城市。国难当头之际,“董傻子 “的傻劲又上来了,他毅然辞掉了有权有钱仕途大好的工作,决意回 家乡界首,寻找积极抗日救国的共产党。 1940年5月,董种珊毅然离开国民党寿县货物检查处,踏上了回 乡投身抗日的征程,路经太和时,专门拜访了淮阳师范同学赵卓如, 因董种珊在淮阳中学就与赵卓如关系密切志同道合,都是学生进步组 织的骨干带头人,当董种珊得知赵卓如是共产党员,便向赵卓如提出 参加共产党投身革命的心愿。知根知底十分了解董种珊情况的赵卓如 当即明确表示欢迎董种珊加入共产党革命队伍。经赵卓如推荐介绍, 董种珊与界首地下党负责人丁兆一接上了关系。丁兆一时任中共沈丘 县委书记,他当时正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为加强对界首革命斗争 的领导,筹备设立界首地下党组织联络站,作为沈丘县委的地下机关 和联络点。在当时地下党力量十分薄弱的情况下,丁兆一正为物色不 到联络站负责人发愁,董种珊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人才难得,丁 兆一当即选定董种珊为联络站负责人,全面负责联络站的创办工作。 为掩护联络站开展工作,董种珊在丁兆一的支持下,联络站以“益友 筱商社”招牌对外营业。在丁兆一的组织领导下,董种珊与马建中、 马翔九等地下党员与进步人士共同筹资1600元,购置一些家俱、文具 和小商品,初秋时开始营业,由董种珊任益友筱商社经理,马建中任 副经理,县委书记丁兆一任会计,共产党员王振江管理账目物品。商 社开业运行后,由于资金短缺,周转困难,商店物品不多不全,生意 冷清维持艰难,如此下去,实难掩护开展革命工作。董种珊虽想方设 法四处借贷,仍难以维持商社正常经营,于是他向丁兆一建议,申请 上级党组织给予资助,丁兆一遂亲笔写信请求涡北新四军六支队和中 共豫皖苏边区委给予拨款支援,并委派董种珊亲自前往涡北求援。1940 年10月,董种珊携带丁兆一的亲笔信来到涡北,找到了中共豫皖苏边 区委组织科长郑平和已调入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工作的赵卓如表明了来 意。在赵卓如的举荐下,中共豫皖苏边区委遂把董种珊作为骨干人才 培养使用,让董种珊参加新发展党员骨干培训班,期间由赵卓如同志 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在新四军四师师部举办的入党宣 誓大会。经过20多天的学习培训,使董种珊对革命的认识有了很大提 高。培训班结束后党组织遂根据工作需要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 筹集3000元现金交给董种珊,要求他速回界首。临走时组织科长郑平 又专意找董种珊谈话,鼓励董种珊努力为党工作,办好“益友筱商社’’ 联络站,掩护好沈丘县委党组织机关,董种珊表示决不辜负党组织重 托,便踏上了回界首之路。 董种珊回到界首后,精打细算地使用上级支援的钱款,购置了一 批急缺的文具、毛巾、鞋袜及其它货物,使商社经营正常运转,生意 逐渐看好,在经营生意的掩护下,“益友筱商社’’不仅是中共沈丘县委 机关和中共界首特支机关的大本营,还是河南省委和豫皖苏边区党委 设在界首的秘密联络站。 1941年3月,中共界首特支书记丁兆一到外地开展革命活动并借 机为商社进货,夜宿阜阳东北的马店集,不料遭到土匪抢劫,货物钱 币被洗掠一空,商社资金货物顿时短缺。董种珊遂在丁兆一的支持下, 四处筹借资金并发动共产党员集资。在董种珊的积极努力下,筹集了 一些资金,使商社度过了危机。董种珊与丁兆一根据当时的形势和需 要,认为继续开文具店会给联络站带来安全隐患,因为在商社经营的 大都是知识分子,认识人员多关系人际广,加上外地联络员常来常往, 小小商社文具店经常出现人员聚齐的情况,如此发展必然会引起敌特 注意,再加上“益友筱商社”的“筱”字,大多数人不认识,容易引 起客商新奇议论。为预防不测,董种珊与丁兆一商量后,将商社经营 行当作了变动,由经营小文具改为经营土布和棉花,将招牌改为“益 友花布行’’。1942年,为了更好的贯彻上级党组织“长期隐蔽,坚持斗 争”的方针,避免敌特怀疑,又将“益友花布行’’中的“友’’字改为 商业性比较强的“丰”字,即“益丰花布行’’。改变行当后,平时收棉 花,棉花打包所需人员多,为掩护沈丘县委机关活动聚会提供了安全 保证,我党情报人员携带棉花、土布来此传送接转情报也避免了敌特 注意。董种珊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在苦心经营花布行当好“经理’’的 同时,更重要的是按照党组织的部署,谨慎细心做好掩护沈丘县委和 我党情报员的安全工作,并积极组织参加沈丘县委开展的各项革命活 动。在董种珊的积极努力下,通过打入敌人内部的马建中、刘顺德等 同志明查暗访,搜集到许多重要情报,尽快上报给上级党组织和新四 军四师师部,使上级党组织和新四军四师及时掌握敌特动态,为我党 我军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 1942年4月,在中共界首特支工作的党员大多数奉命转移到大别 山。为坚持界首革命斗争,经地委书记李轩同意,留下董种珊和马建 中等同志潜伏待机。董种珊、马建中等同志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 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顶着军警特务的各项恐吓, 面对随时都有暴露被捕的危险,积极寻机为革命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1943年初,中共豫皖苏边区委根据形势需要,派遣新任中共沈丘县委 书记和中共界首特支书记的李文钦等回豫东皖北地区领导和组织党员 继续开展地下革命斗争,董种珊遂与组织接上了关系,又有了领路人。 不料刚回到党组织怀抱的董种珊又遭不测。1943年4月12日,李文钦 与中共太和县委书记宋英等人在前往河南新县卡瓦房开展革命活动 时,被国民党顽军发现,李文钦在率人撤退时,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军 队一个武装连的追击,李文钦带领几人英勇奋战,边打边退。被国民 党反动军队追到当地东山顶时,子弹打尽仍搬起石头向敌砸击,但终 因寡不敌众,李文钦等同志不幸中弹身亡,宋英同志身受重伤后被俘。 李文钦牺牲后,中共界首特支留守潜伏的党员董种珊、马建中、王振 江、程兰谷、刘润华等人再次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当年秋,在国民党 反共高潮中,在白色恐怖愈来愈严竣的形势下,为了保存力量,在界 首留守的党员董种珊、马建中、王振江等人秘密聚会后商定:今后断 绝一切往来联系,停止一切党内活动,隐蔽待机。自此,中共界首特 支在界首的党组织活动完全停止。 党组织一切活动停止后,董种珊遂将掩护党组织活动的花布行交 由王振江打理,他自己通过关系,到皂庙小学当上一名教师。反动镇 长李成志在纪念“九一八’’群众大会上借口皂庙小学学生违反纪律, 辱骂该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并借机攻击共产党,当众 辱骂皂庙师生,引起皂庙师生的强烈不满,在董种珊及抗日民族解放 先锋队员王明坤等人的鼓动带领下,皂庙几百名师生高呼“打倒反动 镇长李成志,李成志滚下台”的口号,使会场一片混乱,在呐喊混乱 中,几百名师生愤然离场,以示抗议。当天下午,李成志为报复学生, 便带着几个帮凶到皂庙小学兴师问罪。董种珊见李成志如此猖狂,再 次傻劲大发,亲自带领学生把李成志及其帮凶团团包围,并把恶贯满 盈气焰嚣张的李成志痛打一顿。李成志被董种珊带领学生狠揍一顿后, 恼羞成怒,把董种珊告到界首沙河警备司令部,状告董种珊是共产党 嫌疑分子,鼓动学生暴动,殴打政府官员。界首沙河警备司令部遂下 达逮捕董种珊的通缉令。皂庙小学闻讯后,立即将董种珊安全转移。 后来,由于学校师生共同到警备司令部为董种珊申诉说理,施加压力, 学校赵校长又多方周旋托关系,警备司令部此后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通缉令成一纸空文,结果对董种珊是通而不缉。董种珊躲过风头后, 遂又返回皂庙小学任教。皂庙镇反动镇长李成志被董种珊率领学生教 训一顿后,再也不敢到皂庙小学捣乱。 董种珊在皂庙小学任教期间虽然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仍不忘宣传 抗日主张。1944年5月,董种珊在汤恩伯创办的《重建日报》上发表 了题为《如何教育儿童》的文章,文中写道:“现在正是新与旧、生死 决战的时代,凡是非麻木的人们大都体识得到。因为新的一切,确是 在飞速的滋长与壮大,但是旧的仍未死尽与灭绝。它在垂危之前,必 然挣着拼其全力的而向新的搏斗,所以现在,正是新【日决战时代,伟 大神圣的时代鼓舞人民群众为创造新时代而搏斗。’’为宣传抗日思想, 董种珊相继写了《清算“九一八’’血债》、《黄水谣》等文章,在社会 上广为传播。 1945年初,在上级党组织仍未恢复界首活动的情况下,董种珊遂 离开界首,与进步知名人士段超群等人在太和赵庙创办了倪丘中学。 194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董种珊的入党介绍人赵 卓如随军打回界首,上级党组织根据赵卓如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的实 际研究决定让赵卓如留在沙河以南地区工作。赵卓如上任后,立即赶 赴董种珊老家界首光武北大董庄,请出董种珊到沈丘县民主政府做秘 书工作,这样,董种珊失去联系4年后,又重新回到党组织的怀抱, 担负起党组织分配的革命工作。 1948年6月,界首市人民民主政府创办了豫皖苏边区界首中学, 由界首市市长兼校长乔道三亲自点将,请董种珊出任界首中学教导主 任之职。董种珊上任后,充分发挥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协助 校领导做好校务管理和教学各项工作。 1950年至1958年,董种珊相继调任毫县中学、太和中学和风台第 一初级中学副校长职务,工作中尽职尽责,出色完成组织分配的任务。 1958年由于历史原因,董种珊被错划为“右派’’、历史“反革命’’,受 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管制3年、留机关控制使用的错误处分。在 蒙冤受屈期间,仍不屈不挠坚持工作。 1960年调凤台李庙中学任教,是年含冤而死。 1985年,董种珊的冤假错案得到彻底平反昭雪。

纪念文章:2

主页管理:15538

我是董种珊的晚辈

入驻晚辈
  • 15538
    15538
  • 柴进
    柴进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