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家润同志简介:

郝家润,原南京陆军学院研究员,男,山东蓬莱人,1927年8月出生,1942年3月入伍,1943年10月入党,1983年10月离休,现为海军上海水电路干休所副师职离休干部。 马石山,位于胶东半岛乳山县西部,与楼霞县的牙山同是当时胶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1942年冬,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纠集15000日军和5000伪顽,在飞机军舰的配合下,对这块根据地进行了40多天的“铁壁合围”拉网大“扫荡”,妄想一举摧毁我胶东党政军领导机关,消灭胶东主力部队。马石山惨案中,日军残杀我手无寸铁同胞500多人的罪行,胶东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横尸遍野、血染漫山、惊心动魄的惨景迄今仍历历在目。 当年我15岁,刚从家乡蓬莱敌占区投奔到抗日根据地,到北海中学工作学习。北中的校址流动于牙山东、北麓桃村一带,正处于日军这次“扫荡”的合围区内。学校为了减少目标,在反“扫荡”初期把教职员工和同学都临时疏散在当地同学家里,我也如此。 到11月19日,日军已对牙山、马石山形成了一个南北90公里、东西75公里的严密包围圈。在包围圈内,日军采取了多路分进合击的战术稳步前进,搜山、梳村,实行“三光”政策。每到一村烧杀抢掠,群众闻枪炮声都躲人深山。我与一位姓柳的同学总是向着没有枪炮声的方向跑去,不到半天就跑散了。 11月23日,日军拉网的包围圈已缩小到马石山周围的狭窄地区,躲“扫荡”的群众也多被逼到这里。真是人山人海!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为了有效保存实力,寻机打击敌人,在这之前已跳出包围圈,只有少数小分队和部分掉队的战士在圈内时而做些微弱的抵抗。当晚,日军在马石山周围,每隔一、二百米就点燃一堆篝火,绕山形成一个大火网,照得四周通明。包围圈内的小分队和战士为了营救被困群众,分路带领、掩护群众从火网间隙偷偷突围。有些成功了,可我跟的那一路很不幸,就在接近火网时,被埋伏在两个火网间的日军发觉,用机枪向人群密集射击封锁,并出动部队拦截。一部分群众伤亡了,其余的只好又退回包围圈。 24日是最惨烈的一天。天刚微明,日军就迫不及待向山的纵深进逼,多架飞机低空向人群轰炸扫射。俯冲一次,伤亡一批,惨不忍睹。我看到兵工厂的十几个工人提着一挺轻机枪,时而向敌军还击,就跟着这挺机枪跑。但不多时,工人同志牺牲的牺牲,负伤的负伤,机枪不再响了。我又跟着一位持“大盖枪”的八路军战士跑,不久他也倒下了…..日军搜索前进,在苞谷地里点燃了苞谷杆堆,我的一位藏在苞谷杆堆里的叫于文涛的北中同学,刚从火堆里爬出来就又被日军用刺刀刺倒在火海中。更令人发指的是,一位身负重伤、满身血迹、气息奄奄的母亲,竭力护着她三、四岁的孩子,野兽们用刺刀把孩子挑到空中又摔到地上,孩子惨叫之后声音顿时消失,母亲撕裂了心肺一样地嚎喊,兽兵们却开心的狞笑!躲在岩石缝里的我看到这种情景,心都要碎了! 时至傍晚,日军占领了整个山区,没有如愿地消灭我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就把兽性发泄到手无寸铁的群众身上。他们把机枪对着山谷中密集的人群持续扫射,一批批的无辜倒在血泊中。说马石山谷横尸遍野、血流成渠,一点也没夸张。我在日伪统治区的家乡常听说:日本人到中国来是为了“东亚共荣”、“日中亲善”、 “王道乐土”…..今天我亲身领教了“共荣”、 “亲善”、“乐土”是怎么回事,它使我铭记终生! 日军经过一天的大屠杀, “收获”了一大批手无寸铁的百姓,当晚就把人群驱赶到马石山东的育黎村一带。25日晨,日军慑于八路军的突袭,匆匆挑选并带走了男女青壮,遗弃了老幼仓惶而去。我因年纪小,已把公家发的蓝布棉衣棉裤脱下扔掉,躲在老人们的身后,得以幸免。 日军走后,我怀着满腔的仇恨、赤着双脚、踏着下了一夜的满地白雪,迎着呼啸刺骨的北风,向母校——北中校址的方向赶路。沿途,时而听到伤者的呻吟、呼喊;时而看到遇难者血染的僵尸。我没有眼泪,没有恐慌,不知饥饿,也不觉寒冷,只有满腔仇恨的怒火!我想:我什么时候能穿上军装、走上战场…..后来,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马石山惨案的惨景,又一幕幕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年初我即赋诗一首,以吊当年的死难者,录如下: 日军特凶残,血洗马石山。横尸遍野谷,嚎喊撼九天。触目不忍睹,闻声知何惨。苍天亦动情,素装来吊唁。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Volunteer

我是郝家润的晚辈

入驻晚辈
  • Volunteer
    Volunteer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