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赵璧同志简介:

李赵璧,原名李传玺,笔名赵璧、肖玉。1921年7月生,山东省肥城县汶阳镇人。1938年10月参加抗日工作,中共党员。1946年任泰西县(原泰安县铁道西地区)文联常委(宣传部长),期间,曾编写一些小型文艺演唱材料,内容反映翻身保田、参军反蒋等。同年,随地区转移到黄河西茌平县的泰西公学任文艺干事,在校开展反对国民党进攻的宣传,发动学员揭露反动派的罪恶,并组织学员成立文艺演出队。编排了小歌剧《夫妻识字》、《参军去》、《保家卫国》等节目进行演出。随后学校在文艺演出队的基础上成立“前进剧团”,李任剧团领导成员,曾在《冀鲁豫日报》上发表通讯《<白毛女>的演出推进土改作用大》。1948年元旦,“前进剧团”改建为泰西地委文艺工作团,李任团委会委员,兼编导组组长、音乐股长。参与导演了《白毛女》、《赤叶河》,还移植改编演出了《血泪仇》、《团圆》,在解放兖州前夕与李怀广、王昭生创作了《支援前线》。还担任以上剧目的谱曲。同年在进行巡回演出中参加创作了以反蒋为内容的《武老二》。参加兖州与济南解放战役。1950年至1952年,创作歌剧《爱祖国》,发表于《山东文艺》;帮助济南市扬琴剧团(后改为吕剧团)编写了《张大有被骗》,获济南市创作奖。参与整理《小姑贤》、《蓝桥会》,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审定并参加整理《王定保借当》,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还搜集整理了吕剧、五音戏、柳琴、茂腔、柳腔、东路梆子、莱芜梆子、山东琴书等山东地方戏曲剧种资料,其中吕剧、五音戏、莱芜梆子、山东琴书撰写成文章发表于《戏剧报》,并被收入《华东区地方戏曲剧种介绍》集成上。1954年整理柳琴戏《小书房》、《打干棒》,《小书房》于1956年在《济南文艺》上发表,《打干棒》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山东卷》。1961年,负责省重点剧本讲习会时,参与吕剧《姊妹易嫁》研究和改编工作。1970年至1973年下放济宁地区文工团,导演了大型话剧《向阳岭》,主持编导了吕剧《艳阳天》、《柜台》、《追报表》、《半边天》等。并导排了《做军鞋》、《知青下乡》等歌舞节目。曾撰写戏剧评论和研究文章200余篇约200余万字,分别发表于《大众日报》、《山东文艺》、《山东青年》、《济南日报》、《群众艺术》、《山东文化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戏曲研究》、《中国戏剧报》、《文汇报》、《中国戏曲剧种手册》、《齐鲁文化大辞典》、《戏剧丛刊》、《通俗文艺》、《豫剧研究》等。1983年,与纪根垠合著《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汇编》一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并为《中国戏曲志·山东卷》、《山东省志·文化志>、《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世界文学大辞典》、《中国京剧史》等撰稿40余万字。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分会顾问、山东省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戏曲剧种大辞典》、《山东文化艺术志》、《山东省戏益志》编委,五音戏研究会副会长、柳琴戏研究会顾问,《山东省文化系统老干部回忆录》副主编等职。1985年离休,享受厅局级待遇。 虎 口 余 生 ——八年抗日中经历的一个片断 李赵璧 1 9 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 华战争,中华民族处于深重的危难之中,在这紧急关头,中 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起了领导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重任。 我是个青年学生,日寇的侵占,使我失去了继续求学的 机会,由于自己的爱国热忱,不甘心当亡国奴,便于1 938 年初(十六岁),参加了抗日动员委员会。同年1 0月,脱产 到泰西县九区抗日区公所工作。19 41年到泰西县抗日交通 站任视察员。 交通站驻于家老庄,东距鬼子据点仅五华里。 抗 日 蒙 难 1 9 41年1 2月28日,早上大约8点钟,阴云密布,北 风呼啸。早饭后,渐渐有雪花飞扬,站长邵子九因公出差, 我与收发员于兴耕同志,写全年总结。‘天到中午正准备开 饭,于家老庄联络站的于锡盛,气喘吁吁的跑来说。,快躲! 快躲!鬼子来了。 我与兴耕,急忙把文件藏好,迅速出门朝北走去。刚一 出村,就听北面水井旁大喊:站住!站住!不站住就开枪! 几个穿黄军装敌人,卧在井边,用枪向我瞄准。我急转向村 内走去,先跳进一个土坑里把钢笔日记本埋好,进了街心。 迎面窜过一股鬼子和汉奸,领头的是伪县警备队的第三中 28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Volunteer

我是李赵璧的晚辈

入驻晚辈
  • Volunteer
    Volunteer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