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民同志简介:

男,1932年1月生,籍贯山东省乳山,中共党员,原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调研员。回忆参加“大三线”建设 刘培民 我今年80岁,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最让我难忘的是1966年至1969年参加“大三线”建设。 那是1966年7月21日,当时,我正在沽河公社(现李哥庄镇)参加“四清”运动,担任“四清”工作队石龙屯小组负责人。突然我接到县“四清”工作大队的通知,让我第二天早晨8时准时到县招待所报到。 第二天,我按时参加了县委召开的专门会议。会议由县人事局长谈新志主持,县委组织部有关领导讲了话。县委决定,我和刘彩、姜丙君、韩文法、马文楼、刘德明、廉炳伦、李风鸣、张云鹏等八名同志去完成一项特殊任务。领导当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任务,而是先让我们在招待所集中学习培训三天。我们先后学习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等三篇著作。学习休息时,大家相互猜测是什么任务,但谁也猜不到。学习培训结束后,我们才知道,是支援国家“大三线”建设的国防工程,代号O四O-工程。O四O-工程是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局承担的一级山区国防战备公路。它跨两省(河北、山西)五县(涞水县、涞源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国务院分配给山东省的任务是组建一个工程处,选拔配备67名国家干部和1500名义务制工人,全部由昌潍地区承担。干部是从几个县分别抽调的,工人全由平度县派出。 8月7日,我们筑路工程大军在平度县集结编队。11日乘坐汽车,后转火车到达了河北省高碑店,又换乘汽车,浩浩荡荡,一路颠簸,直达目的地——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北省涞水县工地。只见这 里山高沟深,地势险要。我们的工程任务就是在半山腰劈出一条长401公里、宽8.5米,经过太行山、五台山到达山西省原平县的国防战备公路。 我们筑路大军实行军事化管理,义务工役制。第一工程处下设五个大队,每个大队设三个中队。我在二大队任党委组织干事,主要协助大队政委搞好组织发动、干部配备及思想政治工作。 太行山麓,山峰陡峭,山路崎岖,先不说在此劈山开路,就是安营扎寨也是个大问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住在半山腰的工棚里,棚顶和棚四周墙壁都是用荆条编制的,地上铺了山草和苇席作为床铺。当时的7月,正是雨季,一到下雨,山洪暴发,大石头顺山而下,我们住的工棚也在山洪中摇摇欲摧。饮食问题更是难,吃的粮食、蔬菜、肉蛋等食品全部从山下靠人力背上山来,喝的水是从山沟里淘来的。 劈山开路的困难更是意想不到。在太行山施工时,因是石头山,主要依靠打眼放炮,爆破碎石,清石开路,一个星期向前推进不了几米。一个炮眼,大的可填放炸药上万斤,小的也有几十斤。有一次,刘彩同志所在的二中队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拦路虎”:一个巨石山头挡住了施工路线。二中队指战员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组成党员突击队。他们昼夜奋战,轮流打眼,打出了一个能装填上万斤炸药的大炮眼,只听一声巨响,将这个“拦路虎”彻底搬掉了,提前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施工任务,并且做到了安全无事故,荣获“全国交通系统标兵中队”的荣誉称号。在施工到五台山阶段时,因是黄土地段,晴天尘土飞扬,使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嘴;雨天道路泥泞,拔不出脚,行走困难。施工人员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他们晴天苦战沙尘暴,雨天赤脚坚持干,科学地采取了“两头滚雪球”的方法,清除了淤泥,加快了施工进度。 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克服了重重艰难险 阻,胜利完成了“大三线”建设的O四O-工程任务,受到了上级的表彰。这次参加“大三线”建设的经历,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刘培民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