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衡同志简介:

刘子衡( 1903 - 1981),原名刘位钧,山东滕州 人。1929年冬考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第一班学习。全国解放后 曾任山东省司法厅副厅长,山东省政协一、二,四届常委,山东 省五届人大常委。 刘子衡,山东省司法厅原副厅长。 原名刘位钧。1905年出生于山东滕县城关杏花 村。九岁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后考入滕县书院小学 堂读书,深受知名学者、辛亥党人颜兰亭、刘蒲堂的 影响,立志“要问国家事,要改善人民生计”。1920 年考入滕县师范讲习所,毕业后人族兄刘位恪所设家 塾读《春秋》、《左传》等。1924年春,到滕县南大泉 玄帝庙小学教书,并同该庙住持智海和尚研讨佛教经 典。同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即曲阜二师)。 1929年6月8日,参与主持公演话剧《子见南子》。 该剧的主要内容,是孔子周游列国到达卫国,会见了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孔子后代孔德成及其家族代表应 邀观看,认为该剧有侮辱孔子之嫌,遂越级控告至中 华民国政府教育部,恰逢国际记者代表团来到中国, 引起了轰动世界的《子见南子》案。7月11日,孔祥 熙随蒋介石到曲阜祭孔,对此案力促严究。与此同时, 曲阜二师学生会也向全国发出通电,时任学生会会长 的刘子衡起草了披露事件经过的文电;二师校长宋还 吾发表答辩书及答《大公报》记者文,与之斗争。全 国各界进步人士、团体及海外华侨,纷纷发电声援学 生,各报刊相继发表评论。鲁迅先生在他主编的《语 丝》上,及时发表了《关于<子见南子)》一文,深刻 揭露和斥责国民党政府镇压进步学生的行径。曲阜二 师的这场斗争,虽然获得了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和声 援,但最后仍以校长被撤职,刘子衡被开除,大批进 步学生被迫离校而告结束。刘子衡在斗争中初试锋芒, 显示了他超群的才华与胆略。 案后,刘子衡流落济南,考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 班,深受该校筹委会主任蔡元培先生的赏识,并经蔡 先生介绍,先后结识了望鎏丞良—盈起况_哕《望塾垦整 叠锺坠』堕苤皇筹。1930年与后天官方丈赵泰昌相识, 共同研讨《道藏辑要》。1931年夏,转入青岛大学正 科学习,与青大旁听生、图书馆员奎墨垄曲拟。“九一 八”事变后,在张光侠领导下,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32年因经济困难休学,回老家在滕县师范讲习所任 国文教师,不久又由张光侠介绍,到即墨中学任英语 教师。1933年青岛大学改名山东大学,刘子衡接受蔡 元培的建议回校复学,全力攻读。1934年受学校指派 随南京中央研究院考古工作队,到曲阜、兖州、邹、 滕、峄等县参加考古工作。刘子衡对滕县安上遗址的 铜器、陶器、曹王墓墓葬结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与考古队长董作宾在《大公报》上展开辩论。蔡元培 等写信表示鼓励,刘子衡的辩才引起了社会关注。 1935年暑假期间,在温起凡推荐、郑志雄的安排下, 刘子衡去南京,绝宴华螟拒扫身嗣粑秦讲学p爱到林森 的高度赞赏。 1936年大学毕业后,刘子衡应函邀赴上海,商量 抗日讲学问题。路过南京时,他带着珍本《董其昌墨 迹》拜访了蒋介石的启蒙老师,并随其见蒋,蒋介石 亦随口以师称刘子衡。到上海后,又接王子端邀请, 赴西安协助筹办旦学进习廖不久,又到南京为冯玉 祥讲学,深受赞赏。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刘子 衡去庐山见蒋介石,蒋介石询问救国之策,子衡回答: “联共以抗日。”蒋介石频频点头称是。整个抗日战争 时期,他为宣传抗日,先后到南京、西安、上海、成 都、重庆等地,利用各种关系,广交著名学者,与蔡 元培、闻一多、老舍等人,经常往来;他利用给林森、 冯玉祥、胡宗南、李济深、于右任、何应钦、白崇禧、 李延年等国民党军政要员自由讲学的机会和关系,宣 传团结抗日的主张,揭露反动势力的投降阴谋。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子衡以徐州、济南为活动中 心,呼吁和平,反对内战,利用其特殊身份,掩护地 下工作人员,积极营救我党我军被捕人员。在国共两 党会谈期间,他利用其特殊身份从中斡旋,做了大量 艰苦细致的工作,促进两党签订了《双十协定》和 《停战协定》。解放战争时期,他被誉为“和平使者”, 为策动国民党将领李玉堂、吴化文、刘仪、卿云灿、 朱兴文等人率部起义,做了大量工作,促使上述将领 下定决心,弃暗投明,为早日解放山东,作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1949年7月1日,刘子衡应邀参加了中 共中央统战部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盛大宴会,受到 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多次挽留 刘子衡留在北京,他婉言谢绝,坚决回济南定居。先 后任山东省土改委员会委员,省第一、二、三届人民 代表大会代表,省各界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省 政协第二、三、四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省第五届人民 代表大会常委。 1981年7月20日,病逝于济南。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刘子衡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